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國於1895年4月17日,在山口縣赤間關馬關港(今稱下關港)簽署之和約。
該條約之簽署象徵甲午戰爭之正式結束,戰敗的清朝將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永久割讓予大日本帝國;同時,清朝宣布放棄對朝鮮數百年來之宗主國地位。 臺灣和澎湖由此進入長達約50年的日治時期。
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但後來聖多明哥城被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建,並命名為「安東尼堡」。
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因此這個城就被他們稱作「紅毛城」。日治期間做為英國領事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向英美宣戰而查封紅毛城。二戰後,曾開放民眾參觀,後又繼續作為英國領事館。直到台美斷交後才重新開放給民眾參觀。
又名滬尾礮臺,是一座清代軍事遺址,同時也是淡水現存最完整和最大規模的古砲臺,建造於1886年。該砲台為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所主導建造,其建造目的是為了防衛淡水港。因長期屬軍事要塞,該設施大致完整,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題之「北門鎖鑰」石碑。
在中法戰爭中的兩次基隆戰役皆參與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