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礮臺
「辦防必先購礮」,扼守北臺重鎮的「北門鎖鑰」
為何選這裡建礮臺?
淡水舊稱滬尾,位於淡水河口,扼守北臺淡水河流域,地勢險要,具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兩百多萬年前,大屯火山噴發後,熔岩順著地形流動,冷卻後形成了一片低緩的山坡,淡水地區因此孕育出五座丘陵,稱為「五虎崗」。其中第一崗昔稱烏啾埔,距離淡水河口最近,亦是出海口附近的制高點,視野極為遼闊。在此,可以俯瞰淡水河流入臺灣海峽的壯觀景象,並清晰掌握往來船隻的動態。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最終成為滬尾礮臺設址的關鍵因素。
左右拉一拉
對比看看現在的五虎崗在哪裡
(圖上數字代表五虎崗順序)
(左)淡水港水路圖/典藏台灣(1895)
(右)淡水/Google 地圖(2025)
歷史紀事
清法戰爭
清法戰爭後,為了提升防禦能力,臺灣巡撫劉銘傳奉旨加強臺海防禦工事,規劃在主要海口增建礮臺。他採取「師夷之長以制夷」的策略,邀請德國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參與建造,在澎湖、基隆、滬尾(今淡水)、安平及旗後等地修建了十座西式砲臺。滬尾地區設有兩座砲臺,其中滬尾礮臺被譽為「北門鎖鑰」,另一座名為「保固東瀛」,但後者現已消失無蹤。
滬尾情勢圖/點石齋畫報(1884)
礮臺興建
滬尾礮臺於1886年(光緒十二年)竣工,採用西洋砲臺設計,是劉銘傳在臺灣興建的礮臺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築,見證了歷史的深厚價值。當時透過英商怡和洋行購置阿姆斯脫朗大砲與德製克魯伯大砲,共計31門,分配至全臺的十座砲臺。滬尾砲臺的大砲於1889年(光緒十五年)安裝完成,但未曾參與實戰,因此礮臺建築得以完整保存。
滬尾礮臺/網站製作者(2025)
射擊訓練場
在日治時期,滬尾砲臺的四門大砲被日軍移走,並被改作砲兵射擊訓練場。臺灣光復後,國軍曾駐守於此,直到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被內政部列為第二級古蹟。後來由臺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接管並進行整修,開放參觀,現已被列為固定古蹟,是淡水的重要歷史文化地標。
滬尾礮台日治時期舊照片/典藏台灣(2025)
建築特色
滬尾礮臺位置位於制高點,不易被察覺,礮臺外牆有一道土垣保護,隱密性佳,造就它成為一座防禦性極佳的暗礮臺。
看看這些特色建築在哪裡
1.土垣 2.壕溝 3.營門 4.鐵水泥
5.胸牆 6.中央廣場 7.甬道
8.被覆 9.砲座 10.神龕
滬尾礮臺修復後透視圖/典藏台灣(2025)
以土堆堆成和礮臺等高的土牆,高約6.5公尺,位於礮臺最外圍,可以遮蔽礮臺,達到防禦的作用。
區隔土垣和胸牆,類似護城河的概念,提升防禦與監控能力。
位於礮臺東南方的營門是滬尾礮台的唯一出入口,門額上有劉銘傳當時興建礮臺時題上的「北門鎖鑰」。
營門旁的兩個圓桶狀水泥,是19世紀發展出的一種水泥,過去鐵水泥是用木桶裝著從國外進口,所以此兩塊水泥是圓桶狀。
厚實的胸牆是礮台的主要壁體,以當時昂貴鐵水泥修築而成,厚度達4.3公尺,高達7公尺,使得礮臺更易守難攻。
在清領時期,原本設有兵房,日治時期時,他被改成軍訓操演場。
甬道作為士兵寢室、儲藏室、辦公室及儲彈室,甬道是互相連通的,提供士兵作戰調度的機動性。
覆蓋在兵房上的泥土,被附上突起如煙囪般的突出物是每一個兵房的排氣孔。
砲座呈圓弧形設計,兩座為一組,以甬道相連,內部裝備「阿姆斯壯(ARMSTRONG)後膛鋼砲」和「德製克魯伯大砲」。壁體周圍設有凹槽,用以存放彈藥。砲口全數面向淡水河出海口,展現出防禦的縝密布局。過去曾有四座砲座,包括十二吋與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尊,以及八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在已無存。
置彈槽旁的正方形孔洞,是清代放置武神(如:關羽、張飛)之處,用來庇佑戰爭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