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城到底是誰蓋的?
紅毛城最早由西班牙人於1629年建造,當時稱為「聖多明哥城」,作為軍事要塞。然而,1642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使原有的聖多明哥城被毀,因此荷蘭人在原有遺址附近改建「安東尼堡」。由於當時臺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這座城堡逐漸被稱為「紅毛城」。
後來,紅毛城經歷明鄭、清朝、英國、日本及國民政府的統治,曾被用作英國領事館與軍事基地。直到1980年,紅毛城正式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並於1983年開放參觀,成為國定古蹟。
紅毛城的建築展現出獨特的中西合璧特色,有城堡式的主堡、洋樓式的領事官邸及清代城門的南門。荷治時期,建築師採用厚達1.9公尺的紅磚與石牆,並設有半圓筒形穹頂與拱形門窗,以提升結構強度與防禦能力。
我們現今看到的紅毛城外觀多為英國租借時期的建築,19世紀英國租借後,大肆改建紅毛城,建築師在城堡外表刷上醒目的紅色,原本灰白色的荷蘭古堡便徹底蛻變為一座具有典型英式風貌的城砦,英國人將尖形屋頂改成平台式,增設角樓、地牢以及放封院,使建築更具英式風格,並增設雉堞與槍眼以強化防禦。
紅毛城入口處的「南門」,是紅毛城園區裡唯一的中式建築,是清領初期的建物。採用觀音山石條堆砌而成,門頂一高一低類似樂高積木的造型為中國式城門建築特有的「城垛」,門額上題有「南門」二字。
歷經時代變遷的建築
不同時期的紅毛城建築特色
資料來源:臺灣師範大學、新北市觀光旅遊網等
用時間軸來看看
紅毛城經歷過哪9個國家管理
淡水紅毛城/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署 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id=2129
淡水紅毛城/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31228000002
淡水紅毛城/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7%B4%85%E6%AF%9B%E5%9F%8E
淡水の紅毛城。英國領事館/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https://dl.lib.ntu.edu.tw/s/photo/media/343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