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祠松濤
忠烈祠內英雄長眠,忠烈祠外古松參天。
新北市忠烈祠原為1939年日本人所建的「淡水神社」,其下方臨近海邊的地區稱為「松濤」。由於最初建造時的精心規劃,加上地處海口,背後有舊砲台(北門鎖鑰)及台灣高爾夫球場等名勝,因此被稱為「松絕」。
!!照片可以拉一拉!!
(左)忠烈祠/網站製作者(2025)
(右)烈祠松濤英靈殿/蔡坤煌(1922-1994)
!!照片可以拉一拉!!
(左)大屯山/xiangyang17/Flickr(2008)
(右)大屯山頂/臺灣舊照片資料庫(1941)
大屯春色
青青翠翠樹林成山,繽紛花彩春色盡收。
大屯山主峰位於淡水的東北方,與台北市的邊界相連。實際上,鎮內所見到的是其支脈——面天山,海拔977公尺,登山口設於興福寮。面天山形態雄偉壯麗,展現陽光之美,與觀音山相輝映。此山不僅擁有林泉之美,吸引遊人探幽尋勝,更因春季到來時山色濃翠、谷景艷麗,景色迷人,成為八景中的一處佳境。
鷺洲泛月
月牙勾人泛舟獨處,滿月邀人雙雙對對。
早年淡水與八里之間,由沙洲而成的水渚,被人優雅地稱為「鷺洲」。那時水質清澈,沙洲南側的河面適合垂釣,北側則是弄潮的好去處。沙洲上水禽成群,景色迷人。此外,夏秋良夜更是一大享受,銀白的月光映照在江面,與三兩知己共舟河中,輕歌扣舷,其樂無窮。
!!照片可以拉一拉!!
(左)淡水 漁人碼頭 夜景/Yan Xi Xie/Flickr(2006)
(右)鷺洲泛月/滬尾文史工作室(1937)
!!照片可以拉一拉!!
(左)淡水第一漁港/Rocio(2016)
(右)淡水港に於ける戎克(ジヤンク)船/臺灣舊照片資料庫(1921)
漁港堤影
暮色漁船波粼映河,艘艘對對人賞賞人。
淡水舊漁港建於民國42年,曾因漁獲豐盛而享有盛名。港口配有長達85公尺的防波堤,景致可延伸至郵局碼頭。風和日麗時,水面宛如綾羅般閃耀,與聚集的機帆船群交相輝映,展現出水光天色的和諧美景。沿岸樓台與樹林倒映水中,美不勝收;堤岸上的仕女如畫般穿梭於水中,低頭漫步,身影若隱若現,形成一幅自然天成的雅趣畫卷。
海口嚥日
昔日戰火砲聲隆隆,今人俯觸勉之懷之。
淡水河畔漫步,夕陽逐漸西沉,光芒映照在翻滾的浪花上。河流曲折蜿蜒,宛如巨大的鰲魚噴出水花,隨著時間推移,夕陽逐漸墜入海中,彷彿被海洋吞噬一般。
!!照片可以拉一拉!!
(左)淡水/y.emil/Flickr(2007)
(右)歸心畫過滬江水/蔡坤煌(1970)
!!照片可以拉一拉!!
(左)淡水/Jaque Tseng/Flickr(2010)
(右)過境千帆映彩霞/蔡坤煌(1968)
煙雨孤帆
滬尾多雨洗盡滄華,煙雨歸帆如歌如泣。
淡水河到了淡水段,河面逐漸寬闊,呈現出海天一色、碧波蕩漾的壯麗景象。尤其在冬日細雨中,雲層低垂陰鬱,更添山色空濛的意境。放眼望去,煙波浩渺如畫,偶見一艘船帆鼓滿,緩緩前行,恍若何去何從。這景致中既帶著一絲輕愁,又蘊含著雄心萬里,仿佛一切情懷都託付在江上的孤帆之中。然而,如今的淡水舢舨早已不用風帆,轉而依靠船外機作為動力,雖然煙雨依舊,但孤帆已成往昔的追憶。
觀音吐霧
側躺觀音悠然自得,白雲吐霧宛若裊裊。
觀音山淡水人心目中的精神堡壘,以其柔美而聞名,並因秀麗的線條吸引眾人以各自的觀點尋覓「觀音朝天」之美。關渡作為臺北盆地唯一的缺口,是海陸風必經之地,因此形成了「隔江相望,山巔雲霧蒸騰,聚散交替,變幻無窮」的壯麗景象,成為令人驚嘆的自然奇觀並因此得名。
!!照片可以拉一拉!!
(左)淡水河街景圖/Google(2023)
(右)觀音山遠望/台灣日日新報社(1916)
!!照片可以拉一拉!!
(左)淡江大學/Google 衛星圖(2025)
(右)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淡水百年歷史地圖(1904)
黌岡遠眺
英專位高遠眺無邊,觀山望海胸懷無際。
黌岡是指淡江大學所在的山丘,該校早年被稱為英專。民國42年,淡水士紳捐獻校地及克難坡、英專路,為學校奠定基礎。當時的淡水市容古樸淳樸,登臨黌岡,迎風而立,俯瞰江城,壯懷激昂。極目向西眺望,呈現出海天一色、碧波萬頃的壯麗景色,更增添了「海水泱泱,雪山蒼蒼,淡江之風,山高水長」的豪邁氣勢。
weng3309 痞客邦 https://weng3309.pixnet.net/blog/post/3880291
新北忠烈祠/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https://newtaipei.travel/zh-tw/attractions/detail/1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