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正見
空正見
如何詮釋空性才是正確的解讀
《入中論》、《中論》以及《廣論》的毗婆舍那也有說,對我來講,最好的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最後的這些內義。所以,透過上述的綜合。我們會知道如同我們所看到般的,諸法是那麼的真實存在,從它自己的力量而形成的這個看法是絕對錯誤的。在這個同時,我、你、他有法的存在,也不會被破滅,但是,這個存在只剩下名識施設而有的存在而已。
所說到如同虛空般空性的思惟,這是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以七相觀察尋找之後,找不到,有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量子力學的補充來去尋找,找不到。透過尋找找不到的時候,來去深信所看的表相是錯誤的。因此,無有自性。專注在無有自性、沒有任何一法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體性的這一個專注,就是專注於虛空般的空性。
在行、住、坐、臥的過程當中,我們又會看到這些的作用。就會想說:原來我的看法上,諸法是如此的真實,但實際上並非是如此。這些的作用並非是物質上實質發生,而是名識施設認定而有僅此而已。因此,會覺得這是幻化,而形成幻化般空性的思惟。
專注空性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的緣起和有法的看法。就像我剛才所說的,如同虛空般的空性的思惟。但是,你在領悟、意會空性的時候,如同宗大師在《緣起讚》裡面說到、龍樹菩薩在《中論》所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空性不是尋找之後找不到,就叫空性。空性是我們去尋找之後,會發現諸法的存在,或諸法的作用並不是像我們看到般的那麼真實的發生。為什麼不是真實的發生呢?因為這是名言的發生。是在一個世間通俗的說法,名識施設當中、認定當中所產生的作用,並不是從境上、從事物本身的一個真實發生。看到一切的作用和屬性都是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名識施設而有、認定而有所產生的緣故。去反觀:啊!原來事物的自性是不存在的。倒過來的時候,會覺得說:原來表相和真相不同,這一切如同幻化,在幻化當中作用仍然可以產生。
所以,空性絕對不是否定諸法的存在。所以,宗大師有說:「依性空現緣起,依緣起而現性空。」所以,性空最主要的解讀是完完全全的依賴他者而被施設而有,這種觀待施設的解讀才對啊!如果是完全沒有的話,那就沒有任何的作用了,這並非空性的解讀啊!這一切的作用和性質,在觀待施設當中,名識施設當中能夠坦然安立。以這一種緣起的解讀,而去詮釋空性才是正確的解讀。
因為觀想空性,很有可能會墮入斷邊,否定一切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宗大師說:名言量非常地重要。即便諸法並不像看到般的是這麼真實的存在,以自己的力量真實的發生自己的作用和屬性,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啊!因為在名言當中、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這些作用是可以被認定而有,所以,說到了名言量的重要性。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如同我們所看到般的,諸法是那麼的真實存在,從它自己的力量而形成的這個看法是絕對錯誤的。在這個同時,我、你、他有法的存在,也不會被破滅,但是,這個存在只剩下名識施設而有的存在而已。所說到如同虛空般的思惟,這是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
以七相觀察尋找之後,找不到,有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量子力學的補充來去尋找,找不到。透過尋找找不到的時候,來去深信所看的表相是錯誤的。
因此,無有自性。專注在無有自性、沒有任何一法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體性的這一個專注,就是專注於虛空般的空性。
在行、住、坐、臥的過程當中,我們又會看到這些的作用。就會想說:原來我的看法上,諸法是如此的真實,但實際上並非是如此。這些的作用並非是物質上實質發生,而是名識施設認定而有而已。因此,會覺得這是幻化,而形成幻化般空性的思惟。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2020.10
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龍樹菩薩所解釋的空性不是什麼 都沒有!而是一切的作用和性質,都在名識施設當中,世間共許當中認定而有、所產生的。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2020.10
如《入中論》中先說:「瓶衣帳軍林鬘樹,舍宅小車旅舍等,應知皆如眾生說,由佛不與世諍故。」隨後又說:「如觀察車七相無,由餘世間共許有。」若是觀察尋找,則找不到任何性質與功用。其性質與功用,乃是世間通俗說法中而有(唯無害世間名言量中有),若是超越此一邊限,而認為是「以自己的力量成立自己的相」,如此自相或自性,根本尋找不到。如是,一切業果皆是於世間通俗說法中才能坦然安立,不僅坦然安立業果,且斷除身心背後操控者之我,以及有自性的我(自性成立之我)。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2020.08
我們所認為很重要的這個我,因為是依賴「所施設處之身心」而施設為有的緣故,所以觀擇尋找所施設處根本找不到我,所施設處之身心,並不是我。如果心是我,我們怎麼說「我的心」呢?(如何能安立「我的心」?)我們說「我的心」、「我的身」、「我的語」,但是,如果心是我,那麼就沒辦法安立「我的心」。我的身、語、意確實是存在的,世間是這麼說的,事實上也是如此,這些是有的,但是其存在的方式,僅是世間通俗的說法中形成而已(唯世間名言成立、唯世間名言有),除此以外,並沒有一個掌控身心的我,根本尋找不到這個我。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愛我執,是由「身心背後有一個我之執著」(補特伽羅我執)為根本依據而產生的,因為堅信「身心的操控者之我」是存在的,堅信「事物以自己的力量而獨立實體存在」(事物為自主獨立實體存在),又,我執若是強烈,貪瞋等也隨之強烈。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煩惱,源自於非理作意——不符合實相的非理作意之妄念。如《中論》說:「業煩惱非實。」業來自於煩惱,煩惱來自於非實——非實,意謂不符合真相的非理作意。非實之非理作意,它是來自於哪裡?最主要是源自於「戲論執著」。所謂戲論,就是自性之執著(自性成立之執著)。我們見任何事物都是決定認取為「僅依自己的力量而產生自己的功用」的概念,由此概念而產生非理作意,再由非理作意產生煩惱,更由煩惱而造業。所以,業來自於煩惱,煩惱來自於非實之非理作意,非實則來自於戲論。那麼,此一戲論——認取諸法為自性成立之執著,如何斷除呢?就是透由「了解真相之認知」而能予以斷除。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每一天早上起床時就是最佳的時刻,當眼睛見到不同形色的色法,或是耳朵聽到不同的聲音時,盡能力不要受到根知的影響,使自己的內心安置於意知的狀態中。因為平時受到根知的影響極為巨大,這時安置於意知的狀態中就會有一種空朗朗的感受,繼續維持這一種感受狀態,持續下去之後,就會顯現心識唯明唯觀的體性,也就對於此一體性有所覺受,同時盡力維持於唯明唯觀的覺受中,不要受到根知的影響,保持自己的心專注於意知中,如此,意知本身所具有的分析能力就會更為強烈,否則,我們很容易被根知影響到智慧的分析能力。定學主要是以意知而修學,當然,最初修禪定時,也可藉由眼知見石頭或木頭等而專注一境上,但是,真正入禪定則是以意知而入。如是,透由意知的專注力而提升意知的分析力、增長智慧。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負面情緒都是來自非理作意——不符合真相的錯覺——由不符合真理的思惟所產生,因為負面情緒是來自非理作意的緣故,所以,唯有透由了解真相的智慧才能予以解除。若是了解真相,也就能削減非理作意,進而減少負面情緒。所以,佛法其實是一套完整的心理學,教導我們——透由了解真相的認知而改變我們的心,以這種方式修練。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好、壞都是唯分別假立的,自己貪的就說好,討厭的就覺得壞,但如果在境上能找著真實的好跟壞,那只要是好的,應該人人都會喜歡,壞的則人人討厭,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菩薩以所知障為主要所斷,而不以煩惱障為主要所斷,
因為有無數的眾生,這些眾生內心的細微習氣有許多不同的狀況,
如果不先了解他們的這些差異,很難真正的去幫助他們,
就像我們不了解某些人一般,也很難知道該如何下手幫助他們一般。
所以,必須斷除所知障。菩薩以所知障為主要所斷,也是因為他們都先以眾生為考量,
而不是先以對除自己心中的煩惱障為主,這就是菩薩的心胸。
而這也不是說菩薩不斷自己內心的煩惱,而是以利他為先,
順帶的也會成辦斷除煩惱,這是最有智慧的修行方式。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問:上師相應法六座瑜伽當中有提到:「情器世間夢幻影,如水中月無實性,猶如水中之浮泡,無性幻出諸名言。」其中無性幻出諸名言的含義為何?
答:「幻化」可結合不同的內容來詮釋。諸法對我們「顯現為從境方面成立」,但事實上諸法「無法如顯現般成立」,這種「如幻般的顯空」是一種思維方式。
而「如浮泡般無自性」而言,「浮泡」則不太能直接結合無自性來作詮釋。
所謂的「幻化」有許多層次的觀察方式。簡而言之,也就是從境上找是找不著的,雖找不著,卻也非「無」,仍會有利、損之作用,因此說其「顯現方式與實際存在方式不隨順」,故如「幻化」,諸法存在的方式唯此一途。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2021/10/10
我們的負面情緒相當強大,為能挑戰自身的負面情緒,我們要持續努力。透過這種途徑,是的,我們能改變自心!
西方朋友們問我,減緩負面情緒是否有最快的、最簡單的、最有效的途徑呢?說不定還會問:「是否有最便宜的方法呢?」
破壞性情緒源於兩個因素:以自我為中心的執著,以及相信所見皆是真相;彼二的解藥是:愛他主義,以及事物不如所見般存在。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我們產生負面情緒,就是由於過度依賴「由表相所生之獨立真實現相」而有的,我們誤認這種觀點為正確,並且因此產生非理作意之錯覺。如果我們能了解,表相上雖是這般呈現,然實際上並非如此,分析其真相,並非如表相般真實有,那麼就不會產生非理作意之錯覺。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過去我跟赤親仁波切請過許多教法,有一次我以開玩笑的口氣跟他誇耀:「咱們學習過經教的格西可不一般啊!」仁波切回我「格西們舌燦蓮花,修行無果三摩耶」。如果在學習時都只關注如何爭論,心都渙散在外在的世界,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利益。
有的人對格西們有著傲慢的印象,想跟格西們吵架都只有吃虧的份兒。格西們的確能言善道,但若能運用學習過的經教,透過無數的教、理成立修行的思維,用此來調伏自己,這樣一來,修行起來會跟一般的人有極大的差異。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