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白陽大開普渡,師尊師母共同擔荷使命,辦理末後收圓大事,天命流傳數十年,一貫天道普遍世界萬國九州,蒼生有幸得受明師一指、超生了死、歸根認,似苦海遇慈舟,荒漠逢甘泉。遙想民國三十七年一代宗師老前人奉師母之命、聽師調遣帶領永恆舵手前人老抛家捨業、飄洋過海到台灣開荒闡道。初臨蓬萊,人地生疏,語言隔閡,雖然歷盡滄桑,嚐盡千磨百折,忍人所不能忍,却仍堅定道心,恆持信念,為人所不能為。於是感動上天慈憫,諸佛菩薩打幫助道,在逆境中屹立不搖,在困境中突破萬難,終於開創出規模宏偉可大可久的發一崇德大道場。如今發一崇德在老前人聖靈庇佑,前人老睿智領導下,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國內外道務蓬勃發展,真是亙古未有的一大事因緣。方老點傳師佛緣深厚,聞道不捨勇猛精進,數十寒暑,始終如一追隨師尊師母天命的領導,亦步亦趨效法老前人、前人的犧牲。他老以一生歲月奉獻給道場,遵照前人老辦道宗旨為宗旨,帶領和美崇德壇卅餘年,渡化無數有緣佛子成為濟公活佛入門弟子,進入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方老點傳師修辦數十載,兢業精進的行持,規劃和美區整體道務,走遍任何需要他老關照的角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今他老福壽全歸,全體後學們千般不捨,萬般無奈,却也感受到他老修辦一生的尊貴價值,而深深感佩由衷讚嘆。後學們無以回報,謹藉語錄一隅,表逹眾後學的緬懷與感恩,並效法他老忠肝義膽,龍馬精神,但願能稍慰他老在天之靈。
【一大事因緣在人間】
老點傳師姓方諱吳慶祖籍福建龍溪,生於西元一九O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父親:方楊福,母親:方周麵,家裡經營米廠家境小康,家中排行老大,有三位弟弟,一位妹妹。他老從小天資聰敏,五歲入私塾讀書,八歲時因家中帳房離去,從此帳房的職務由他接手。年僅九歲的他,因家中需要幫助,所以未再升學,但積極自學並全心督促弟弟繼續上學,不可荒廢學業。直到二十歲,因工作能力強,又急功好義,故被鄉人推舉為保正(如今之里長)。由於他自幼失學,深感學校教育對子弟的重要,興辦學校供鄉人免費就學,又在當時鄉里間常為農田灌溉用水爭奪,世代結怨鬥毆,為永遠解決灌溉問題,所以他老為地方興建攔水壩以利農業發展,從此鄉里一片平和。也因而結識當時福建省建設廳長當代名書法家朱玖瑩老先生而成莫逆之交。
方老點傳師長大成人後,與夫人高倭結為連理,生有四男一女。西元一九四八,大陸淪陷。爾時他老在大陸當糧食官,統籌七縣糧食,當時因八年抗戰民生凋蔽,他老將自己所管轄糧食『開倉賑災』,在大陸淪陷時,幸而屬下半夜告知,促其速離開,否則有生命危險,因此孑然一身逃離故鄉,經歷半年輾轉顛沛,期間面臨種種危險,都靠仙佛慈悲保佑,並在普陀山與一些修道人結緣,得到『善才』的封號。從大陸行船至基隆外海,遇漩渦,掌舵者無力挽救,宣告棄船,他老當場叩求古佛慈悲,向天禱告並親自代為掌舵,旋即獲得仙佛保佑,方使全船轉危為安。
西元一九四九年他老使命未了,大難不死終於回到台灣,沒想到卻被生意場上競爭對手威脅,要求協助經營管理事業,否則將要誣陷他是匪諜。當時時局不穩,對方又有特殊背景,為保平安,故暫時答應為對方經營輪胎生意。他老再次展現生意長才,三四年間生意宏展,成為台灣唯一車胎再製原料供應商,然而未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報酬。卻也因生意往來,認識車胎下游廠商的緣故,結下定居「和美鎮」的因緣。上天的安排,累世的緣份,方老點傳師在台與夫人黃碧月共組家庭,生有四女一男,個個成就皆高,齊家參與修辦行列,盡心盡力實乃修道者之楷模。
方老點傳師定居和美後,從事織帶、織布的事業,標售軍方的採購。後來歷經了二次水火劫難(八七水災、工廠大火),心中深深體會「無常一到萬事休」的道理。五十五年因緣俱足,求得先天大道,求道後拳拳服膺,對俗事看淡,西元一九七一領天命,開荒闡道,開始渡化眾生的一生。
【開道歷程之回顧】
諸佛菩薩以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知見,弘法利生點醒愚迷,但願眾生能離苦,不求自己得安樂。方老點傳師宿世積修,慧根深厚,曾於民國三十八年在南海普陀山朝拜南海古佛,在潮音洞親眼目睹古佛慈顏微笑,因而種下日後學佛的因緣種子,更與古佛結下深深佛緣。
西元一九六六年,斗六廖前賢聞知本鎮有位方先生禮佛最虔誠,即刻登門造訪,並請方老至雲林道場崇信壇,講述朝聖顯化之經過,隨後方老即齊家求道。由於廖前賢的犧牲與用心,而後何前賢的苦心與成全,方老點傳師聞得大道便鍥而不捨,不久即參加法會,立下宏誓大愿,效法古佛,到處弘法救眾生。同年十月十六日恭請老前人、前人老慈悲蒞臨安座,更每逢初一、十五定期辦道。由於點傳師立志恆誠且精進不懈,因而道務慢慢推展開來,感化一些道親參與辦道行列。如此邀得天心,活佛恩師慈悲賜壇名:『崇德為名化大千』,因此方氏佛堂改為崇德壇,成就更多人才,擔當更大責任。西元一九七一點傳師受前人老提拔領受天命,此後修道辦道更是不遺餘力,常以「聖事為要,凡事抛後」來自勉勉人。他老默思天意,心存菩薩悲愿,矢志立身行道,替師分憂代勞,追隨老前人、前人老上山下海始終如一。
民國五十七年在方老點傳師開創第一間吳氏(欽)家庭佛堂,五十八年成立吳氏(石樹)佛堂,接著邁入第二階段的發展期,方老點傳師在西元一九七六年展開籌建「和美天佑宮」相關事宜,並擇期動土奠基興建,從此邁向和美崇德道場新紀元。雖然如此,建築期間,經費不足,入不敷出,在大家憂愁煩惱下一步該如何之時,他老竟毅然決然賣掉唯一賴以生計的工廠,以償建廟之債務,以安眾人之心,以佈師尊師母之聖德。思念至此,不禁令後學們潸然涕下,淚滿胸襟,前賢的用心與犧牲,換來後學們的福份與安頓,此恩難報萬一,此德天地可鑑。
天佑宮直到六十八年後殿落成,其間六十七年本道場增加學仙,正慧、正慶、正華四處公共佛堂,這一階段的道場注入一股新生命、新希望、新活力,更有一批清修前賢全心奉獻道場,真正捨身辦道。六十八年又增設正觀、正瑞、正英等三處公共佛堂,此時,除了方老點傳師積極栽培化育人才,李澄濤點傳師亦領受天命,襄助道務之推展。六十九年正宣、正圓、正芬佛堂安座,短短三年間總共開創十處公共佛堂,天恩師德之加被、老前人聖德、前人老大德慈悲的領導,方老點傳師的推動,誠不可思議也。
民國七十二年方老點傳師因應道親之間送往迎來,生死大事之事務需求而創辦「孝義聯誼會」。同年正觀、正修、明德三處公共佛堂安座。七十三年老前人、前人老慈悲舉辦懺悔班,和美天佑宮亦開了一班「克己歸仁」,很多道親因此發大心立大愿。也就在這一年,黃滿良與林珊合(護慈仙真)同領命點傳師,一起幫辦老前人,前人老及方老點傳師關心照顧和美區道務之推行,七十四年聞道精進不已的蔡鳳飛(護道天仙)領受點傳師之職。
民國七十五年間,由於受老前人,前人老大德感召,方老點傳師策劃推動第二次和美區「齊家法會」,感動仙佛慈悲臨壇,賜『作』妙訓一篇,鼓勵成全良多。也在這一年,先後成立正偉、正徑、正君三處乾道公共佛堂,家庭佛堂廿八處,真正「處處蓮花開,家家彌勒佛」。
民國七十六年老點傳師效法老前人、前人老開荒闡道的精神、開荒下種的悲愿,以將近八十高齡的長者,風塵僕僕地帶領各點傳師、講師、壇主們海外各處廣渡有情眾生,前後十年(七十六年至八十五年間),足跡走過日本、大陸、泰國、印尼、新加坡等等國度,輝映出一幕幕一景景他老龍馬精神的寫照。仁義大仙對印尼用心良多付出成全。
民國七十六年羅吉領命點傳師,又正忠、正伸二處乾道公共佛堂安座,七十七年他老返回大陸故里安設方氏佛堂,七十九年楊清江亦領受點傳師命。八十年印尼成立正德佛堂,同年,經請求前人老慈悲准許,在泰國舉辦第一屆法會,八十一年再度舉辦第二屆法會,就在年底成立泰國第一處公共佛堂,前人老慈悲賜壇名曰「泰慶壇」。
八十二年紫竹寺安座,八十三年黃立全領命點傳師,八十四年開荒成立羅東族德佛堂以及和美正學佛堂,八十五年正豐佛堂安座。八十七年其女方慧珍領命點傳師,克紹箕裘、父慈子孝,齊家修辦堪稱楷模也。細數開道歷程,和美崇德在他老帶動下,國內外相關公共佛堂計有廿五處,大廟一座、佛院一處落成中,家庭佛堂二百餘處,講師二百餘位,壇主將近三百位,渡化道親逾八萬餘人。
【道風彝範】
方老點傳師一生的修為,道範之德風,無形中引導著後學,更是感人無數。誠如他老「侍母至孝」那份孝心令人動容。當老太夫人六、七十歲之時,曾有兩次身體欠安,即將離開人間之際,他老因不忍親人早離,故早晚焚表祈求上蒼為母加延福壽。更發愿渡人、講經說法、成全道親,每天分早、午、晚三場講課。這份孝行感動蒼天垂憐,慈悲為其母延壽兩次,共計二十四年。一時道場傳為美談,誠可謂「孝可格天」。
古佛「聞聲救苦救難」的精神,為方老點傳師一生所敬仰與效法。所以道親有任何困苦,一定幫忙到底,數十年來他老化解了無數的冤欠債案,因而盛名遠播四方,這般能力除了他老慈心悲懷外,實乃彰顯天恩浩大,師德無邊,在在證明「道真、理真、天命真」天命在人間的事實。如此眾生方得以逢凶化吉、躲劫避難,大道之尊貴,誠然不虛也。
民國五、六十年間,一貫道未明朗化之前,可說官考連連,譭言謗語常見於報章雜誌,直可說天考人驗。幸而方老點傳師在地方上德高望重,且具「忠肝義膽、浩然正氣」每逢法會或佛堂大廟出了考,他老總是有請必到,不憂不懼地挺身護道,斡旋其中,圓滿結局。這種愛道場,保護道場,實在令後學們敬佩。
方老點傳師「好與人助」,常常幫人解紛排憂,出錢出力,然而言謝者不在少數,不知感恩而誤解、陷害者亦有之。有時因為仁心慈念而吃虧上當,甚或遭受威脅傷害,他老唯有「公道自在人心,一笑泯千愁」,如此灑脫,不曾記掛心頭。這種寬大胸襟,誠屬難能可貴,更顯他老一生修為定力之深厚。不僅如此,每當得知天災抑或急難之發生,他老即憂心忡忡,總是默默一萬叩首,為國家祈福、為眾生祈求。
「樂善好施」亦是他老另一個寫照,鄉里讚譽之處良多,他老五十餘歲時,曾懷抱理想「門口掛牌、舉辦無息借貸」民國五十九年更獲得本縣好人好事代表。多年來,每當冬季寒風刺骨時,他老總是惦念、憐憫貧困人家,辦理冬令救濟、發放物資,真正「雪中來送炭、溫暖滿人間」。
「尊師重道、謹守佛規」乃是方老點傳師一直奉行的圭臬。他老追隨老前人、前人老天命領導,兢兢業業,必恭必敬。他老常告誡後學們「有命不敢違,無命不敢自專」,更是以身示教,引導後學們修辦方針與作為。他老不僅恭敬聖德老前人、大德前人老,尤其是「天恩師德」常提倡,要後學謹記在心,奉行不渝。
「禮敬諸佛」,很貼切地描繪出方老點傳師出自內心的那份虔誠與中肯,感動仙佛連連稱讚有加。他老每天清晨五點即獻香禮拜,數十年如一日不曾稍歇,這份恭謹之心,敬神之意,感佩天人。因此他老每每叩求仙佛慈悲指點,幾乎「有求必應」,一則顯示他老之赤誠,一則助他老救渡眾生,確實天人合一、神人共辦,良有以也。
「養生有道」是他老福壽全歸,典型足式之處。方老點傳師直到耄耋之年,身子仍然健康硬朗,此乃歸功於他老每日清晨必以恭敬感恩之心,奉行演練「南極老仙翁健康法」一遍,再來一套香功健健身,更帶著愉悅心情爬山賞景,隨後來個數杯養生茶,不知老之將至。如此情景數十年不論寒暑不曾中斷,他老此等恆心和毅力之堅定,正是我等後學所當敬佩,所該學習之處。
「報恩了愿」、「全力以赴」是方老點傳師數十年來的修辦理念,也是他老修辦的準則,更是他老對後學們再三叮嚀交待的要求。他老奉老前人聖德、前人老大德之命擔任光明仁愛之家董事、崇仁文教基金會之常務董事等等,均以一份知恩感恩報恩之心,全力以赴地盡心盡力,自我期許務必圓滿達成所承命之任務。他老總是告誡後學們要「立愿、了愿、盡忠、盡孝」。猶記得他老參與當年在大甲鐵鉆山七天法會,鄭成功大仙批示「勸化鸞音」是如此;嘉義溪口「開元殿」建築期間,有時候一天嘉義和美來回四趟從不言累也是如此,這種「過化存神、功而不居」是後學們從他老身影中,感受到的一份典範,永誌在心不敢或忘。
【結語】
民國六十五年張良大仙於和美天佑宮法會中慈悲批示「和美」妙訓。其中冠頂詩曰:「和氣致瑞祥,美德侔天長,團結同心辦,法航行四方,悠悠末路創,滿載凱歌洋」,卅多年來,方老點傳師以龍馬精神、浩然正氣帶動和美崇德道場,他老的犧牲奉獻讓後學們萬分感激,他老的真修實辦,後學們由衷讚嘆,一年多來他老臥病在床無法言語,總是以「筆談」關懷道務洋溢著殷切之情,令後學們刻骨銘心。
如今天人永隔,您老永登聖域,功圓果滿。和美崇德全體後學們衷心祝福您老永伴慈顏,理域逍遙遊。後學們矢志「團結同心辦、法航行四方」,將您老犧牲的精神傳承下去,直到永遠永遠。臨別前夕,後學敬謹表達對您老的感念,做為後學們知恩感恩報恩之標的。
【簡介】
護慈仙真,林點傳師,諱名珊合,生於民國四十年三月十三日,自幼生長於民風純樸的和美鎮柑仔井,上有兄長七位,姐姐五位,父親一生務農,為人忠厚老實,平時樂善好施,對子女的管教甚嚴格,母親黃氏,為人慈祥,與鄉鄰皆和睦相處。護慈仙真,天資聰穎,個性乖巧,品性敦厚,甚得父母兄嫂長輩們的疼愛,又因是家中幼女,更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只要家中有好吃的好穿的,一定有她一份,但她並不因此而驕嗔跋扈,反而會與姪女們一同分享,由此可見在她本性裏已含蘊著仁愛慈憫的善根。
【仙真求道史】
民國五十七年正月初一日,和美吳石樹先生家裏安設座,恭請前人老慈悲安座,當天引保師帶仙真前往求道,求道後聆聽何姐 ( 誠何仙姑 ) 講解三寶之尊貴,頓時法喜充滿,如得至寶,當下心中就暗許,將來也要像何姐那麼會講道理,來代天宣化。隨後仙真參加三天的率性進修班,前輩們費心的講解道之寶貴與殊勝,又在萬仙菩薩大慈大悲普照之下,體會著生命的真實意義,了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及歸根的 這條明明白白的大道。所以,在畢班立愿時,仙真不僅是立下六條大愿,在她內心更立下了要效法觀世音菩薩、前人的腳步,就是「渡化眾生」、「開荒闡道」。
所謂「人有善愿,天必從之」,因為仙真播下的這顆善的種子,在因緣成熟之時,跟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修小姐,由前賢引進,拜見前人老人家表明心願,當時前人老人家心中一方面感覺歡喜、一方面又是煩惱,歡喜的是;和美道場多了這幾位清修小姐來幫辦,日後道務定會宏展起來,煩惱的是; 眼前這一條修行路,可不比一般人在開創事業,它是充滿崎嶇坎坷與種種考驗,你們能否始終如一,保持初發之心,勇敢的走過呢?前人老人家問:「你們大家正值年少青春,面貌美麗端莊,這條清修的道路,有把握嗎?」仙真同幾位前賢向前人老人家表明,堅守心愿,永不退志。
當天回家後,仙真為了要表明她堅定的心愿,拿著點燃的蚊香,就往自己的臉上燒,仙真她毀損面容甘作醜陋人,這麼做是不想讓外在的容貌來阻礙修行路,我們猜想她效法的是七真史傳中,孫不二參破世情的腳步:「既得真傳道可修,三乘妙法任君求。淵貞當日毀容面,換得金身萬古秋。」外在的美麗只是一時,不滅的靈性才是永久,試想在現今,難得幾位 像仙真她如此一心許天,堅定不移的志向!
【學習精神】
仙真求道後,就立志代天宣化,古云:「要在人前顯貴,必在人後受罪」,雖然仙真學歷平凡,但卻是能在大專法會對著一群大學生講課,遇到有辦道,爭取講道義及三寶或仙佛慈悲批示的訓文,仙真更是急切的分享給道親,每一堂課皆能啟發班員的善心善念,令大眾法喜充滿。何以能如此呢?原來自從明白道的寶貴後,她發奮研究道學,鑽研四書五經以及漢語,就是要讓聽課的道親,也能了悟天道的奧妙與殊勝。學習講道的背後,仙真還有一件令後學們覺得可愛的地方;為了要知道自己講課時的表情儀容,她常常對著鏡子練習,深怕有一點疏失,愧對上天所賜。
林講師慈琴回憶說:「民國六十二年之前,後學也不知道姑姑在忙什麼,只知道她去拜佛祖,吃素食,很忙,很忙,常常很晚才回來。不多久,姑姑就把工作辭掉,去學裁縫,住在廟裏,差不多一個禮拜會回來一趟,睡一個晚上,隔天早上又出去了。一直到後學求道後才了解,姑姑是為了能隨時跟著點傳師去辦道,而辭掉工作的。」
戒嚴時期,天道還未明朗化時,社會上傳言紛紛,總是刻意批評與汙衊天道,仙真也曾被帶至警察局問話,不過,她仍然騎著腳踏車,跟隨莿桐的黃點傳師(貞德大仙),方老點傳師(仁義大仙)四處辦道、講課,宣行大道。
點傳師有著煮一手好菜的功夫,早期天佑宮開法會,常常見她擔任主廚,更有道親想吃素食,但又不知道如何烹調,更怕家人不同意,仙真就會去道親家裏教導如何把素菜煮得美味又營養;又如有道親家庭遭逢變故,她則帶領同修來協助操辦禮儀。就因為仙真待人真誠,後學們也喜歡跟著她四處辦道,現今和美有眾多的前賢即是當時仙真這樣以心、以誠、以真給帶出來的。
【渡家人求道】
仙真求道後大發道心,一方面四處代天宣化,一方面也苦思家人仍未求道,為了要請母親求道,但又怕老人家不願意,只好想盡各種方法,將老人家帶到佛堂,當時仙真母親非常生氣,轉頭就要離開;此時,仙真想起白水聖帝說過「人間百善孝為先,父母不求道,跪著求父母,方 能盡一點孝心!」當下仙真就雙腳跪下,叩求母親大人今日大道普傳,凡夫才能得道,希望母親大人也能求道啊!這樣的孝心感動了諸天仙佛,也感動了仙真的母親放下執著來求道,可喜的是仙佛慈光加被,仙真母親求完道法喜充滿,參加率性進修班,學習素食,學習修道。歸空時無痛無病,身軟如綿。仙真持續渡人,家族近百人都求得先天大道,在天堂神仙籍註冊。
仙真父親在她未求道前就已歸空,每每想起父親未得道,內心痛苦萬分,淚流不已,有幸老天道降三曹,師尊師母掌管道盤,白水聖帝、不休 息菩薩慈悲辦理超拔之盛事,仙真跪求老前人、前人,兩位老人家大慈大悲,同意仙真超拔父親,總算了卻為人子女的一件心願。
【開創正達系列道務】
仙真駐錫的正達佛堂,雖然不是富麗堂皇,但是,當初為了要成立公共佛堂,前賢們是經歷了多少的辛酸,流了多少的眼淚,碰到多少的阻礙及困難,才有這座供我們大家學習修辦的道場。「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正達佛堂成立的最大助力,歸功於護慈仙真對道的那股衝勁。民國六十七年,那時和美的道務正鴻展期,有二十四位志同道合的清修小姐合買了兩棟房子成立學仙壇,其中也包括了仙真,幾個月後,仙真心想這麼多人都在一個道場辦道,道務開展有限,於是仙真跟林慈琴講師說「我們不能都侷限在這個地方,應該要去別的地方開創道務才是。我想你們三五公司有幾位姐妹,連同線西溫仔的姐妹來成立一個伙食團。」於是,就在彰化市南瑤路附近找了一間房子成立伙食團,當時加入的是一群平均不到二十歲的小妹妹有:桂蘭、素梅、惠鑾、金燕、慈琴、美麗、麗秋、玉華、秀美等。
剛開始伙食團是空無一物,舉凡鍋碗瓢盆、柴米油鹽,皆是姐妹們從家裏帶過來,每一個人一方面要幫忙父母分擔家計、另一方面要因應伙食團的開銷,比俗語講的「一個錢要打上二十四個結」還要更節儉。同時,又有部份姐妹的父母還未明理,極力反對她們參加修辦,仙真身為伙食團的長輩,面對經濟上的困境,面對姐妹父母的壓力,其憂心操煩可想而知。桂蘭姐回想起以前,經濟困苦,為了每月房屋租金、伙食團的支出;所以到菜市場買菜時,都撿最便宜的,好幾次向賣菜阿伯說「你們菜的外殼,如果不要的話,可不可以給我撿回去養鴨。」其實,哪是撿回去養鴨啊?是因為沒錢買新鮮、漂亮的蔬菜,仙真知道這件事後內心非常難過,非常捨不得,忍至晚上大家都沈沈的睡著時,仙真淚水泪泪直流,哭濕了枕巾。生活中點點滴滴說不盡,道不完的是前賢的苦心,後學們曾建議仙真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仙真一口回絕,原因是怕方老點傳師要辦道,沒辦法連絡到她。仙真一生以佛堂為家,以道為依歸。她曾對後學們說:「如果沒有道可辦,我真不知道要如何生活。」真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貧」 啊!
伙食團在六十九年時,搬至彰化市裕民街,此時又加入幾位生力軍,有黃講師麗華、 林姐秀蓮、張姐寶文、林姐惠珠。民國七十年, 學仙壇因故要各開一方,方老點傳師指示:看看有誰要承接下來,當時有黃點傳師滿良及仙真二人願意接續,就以抽籤方式來決定,後來是由黃點傳師接下學仙壇,因為這次的轉變,又因裕民街格局不大,仙真遂開始找尋適當的地方,並積極培養人才,為將來設公共佛壇做準備。終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得地利之便,找到了位於彰化市自強路上的透天厝,又得人和之助,多位前賢加入修辦,於是正達佛堂在民國七十一年正式安座設壇。
仙真自民國五十七年求道經歷十數年的光陰,日日精進不懈,渡化無數眾生得道,結了無數的善緣,為道奉獻的誠心,受到方老點傳師的薦保,得蒙上天恩准,於民國七十三年領受天命,代師傳道。此時,正達佛堂的道務愈發蒸蒸日上,張講師清發、林連杉講師、林講師阿財都是全家齊心協力修道辦道,又有鄭講師熙德、黃講師振雄積極渡人,更在隔年,集合眾道親的力量在彰化市購買一棟自己的房子,感謝天恩師德,姐妹們不用再時時遷移,正達系列道親有一處穩固的處所可以開創道務。 民國七十六年,於林講師慶發家中成立正忠佛堂,是正達系列第一座乾道佛堂,民國八十年,仙真帶領幾位講師開荒印尼道場,設立正德佛院。民國八十二年,渡化宜蘭子弟陳永椬講師發心設立蘭陽族德壇。
民國八十四年前人老慈悲成立十組運作,仙真接下社服組這個職務,隨後就積極整合和美區所有參與的組員,聘請專家來教頌經文,規劃分組連絡及執行事務,為了彰顯社服組的莊嚴,仙真親自設計訂做團體服裝,就連鞋子也是她親自打點,她希望事情能做到圓圓滿滿,深怕有一點小細節沒注意,而影響到整體的道場運作。
【結語】
在仙真修道辦道的後期,雖然身體已漸漸不適,她仍然在國內國外往返奔波,她一生為道犧牲 奉獻,為三曹普渡之大事勠盡心力,終於受到上天肯定,更修證了不休息菩薩慈悲所示:真知、真修、真辦、真行、真成。最後謹以護慈仙真慈悲結緣訓與大家共同勉力「火中栽蓮更明懂、無明息卻復本容、守護真心方大用、蓋棺論定返瑤宮」。
蔡鳳飛點傳師祖籍鹿港阜頭,生於民國二十六年二月二日。點傳師自幼天資聰穎,為人誠信篤厚,樂於助人,民國六十五年在引保師的成全下求道,約三個多月後,適逢天佑宮二樓無極殿興建完工,安座同時開三天國語法會。點傳師不但幫忙安座事宜,更參加殊勝法會因緣。
法會中聆聽點傳師、講師的精闢講解及活佛師尊與張良大仙慈悲臨壇批了「和美」妙訓;慈示和美是聖地,將來可以造就很多棟樑之才。仙佛的法語滋潤,不啻當頭棒喝,一語驚醒夢中人,在畢班時立下了六條大愿。蔡點傳師侍親至孝,開完法會後,便積極成全堂上二老,其家族在點傳師發心渡化下,亦陸續成為彌勒眷屬。
蔡點傳師自立下大愿之後,一心想投身修辦卻不知從何著手,經方老點傳師慈悲引導,乃全心投入,認真參與各項道務之幫辦; 舉凡文書、接待、執禮、操持、接送方老點傳師及道親等等,都滿心歡喜,戰戰競競,時時抱守,不敢怠忽,只為報答天恩師德於萬一。
點傳師護持大道不遺餘力,廣捨法船,弘法利生,在短短十幾年內成全設立正慶、正圓、正伸三間公共佛堂, 四十八間家庭佛堂;佛堂遍佈水里、沙鹿、后里、梧棲、田中、花壇、彰化、 鹿港、和美、伸港等地;並開荒泰國設立一間家庭佛堂,苦心成全講師、道親無數。
民國七十四年冬,方老點傳師力薦其領受點傳師之命,經前人力保,老前人慈悲恩准領受天命。蔡點傳師領命後,更是孜孜不倦,四處講道;甚至還多次出國開荒闡道,精進修辦之真心足為後學們之楷模。點傳師一生行事默默耕耘,盡心付出,若遇艱難險阻,必定勇往直前,克服橫逆,永不退縮。
蔡點傳師於民國八十九年農曆正月十三日奉詔返天,道場痛失英才,道親們驚聞惡耗,猶如晴天闢霹靂,蒙前人慈悲,恩准於八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在天佑宮辦理結緣事宜,皇慈憫敕封點傳師為護道天仙。點傳師能有如此天爵,誠為在世真修實辦的成果。
【侍親至孝兄弟友愛】
羅點傳師民國十八年九月十二日歲次己巳年八月十一 日出生於彰化縣福興鄉。八歲就下田幫忙農務,分擔父母的工作,分擔父母的工作,入孝出悌,敬愛長姐,愛護弟妹。「只要哥哥有一口飯吃,一定不會讓你餓到。」有情有義,兄弟情深。
【一心向道的修辦歷程】
民國六十三年,母親求了道,充滿法喜告訴羅點傳師有關求道的好處,要他回家求道。民國六十七年機緣成熟,終於在楊點傳師成全陪伴下參加法會,經過三天的感動,信心更堅定。法會結束回家,立即告知妻子,他已經清口如素,不久將來還要開設佛堂。是年八月,台中羅氏佛堂正式安座,並為往生的父親超拔並暗自效法仁義大仙的「為母求壽」的偉大孝舉。
六十八年參加新民、至善班研究,七十一年前人老提拔為講師,從此展開忠心不二的修辦人生,更有著八十六高齡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示現,令後人永遠稱許與讚嘆。民國七十二年成立正元公共佛堂,民國七十六年,感謝仁義大仙保薦,承前人老慈悲恩准,提拔領點傳之命。七十七年聽師調遣,隨仁義大仙一起去大陸福建辦道,就此激起開荒國外的念頭。 七十八年至八十一年,幾乎每一年長達九個月長駐國外。足跡遍佈新加坡、泰國、印尼。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出國皆以見道成道模式,聽從仁義大仙調派或往印尼、或去泰國。九十四年奉李點傳師澄濤之命,接續開荒泰國闡道,經常長駐於泰聖佛堂。緊接開荒越南,後來成立越豐佛堂,常於此開法會。
【尊師重道謹守佛規】
老前人說:「今年剛好是龍年 ( 民國七十七年 ) 二月二日龍抬頭,你要留鬍鬚,對你往後修辦路途有 非常大的幫助。」於是聽話照做,便留了鬍鬚,是發一崇德道場少數美髯公長者之一。前人老慈示:各國辦道宗旨,當地人辦當地事,即遵循著前人老旨意,見道成道過化存神,因為一切都是上天的道場。民國八十四年正當前人老推動「家族式公共佛堂」,於是召集兒孫輩,成立正豐壇。由於方老點傳師指示,「你們家有一個麗卿,還有一個十六歲的女兒,就獻給老天用吧!」 在道場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就能捨出二位女兒給仙佛當差,李點傳師交代:「開荒泰國、越南時,李點傳師一句話就去長駐」,希望在泰國地方開荒,希望有一間大佛堂。」故而泰國買地奉獻建廟也是點傳師義舉。在越南蓋佛堂落成後,他老也說:「這是上天老佛殿,是給大家用的。」
【見道成道過化存神】
若是是前人老的後學,需要他幫忙,只要他老能力所及,絕對不推辭,但也因此讓許多前賢對他的誤解,仍然秉持「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原則行事。祂老有一雙慈心佛手為眾生減少病痛, 並鼓勵成全道親發心了愿,回到原來佛堂參與修辦道,如此這般,遵守見道成道、過化存神的原則,所到之處,皆大歡喜,隨緣助化。
【凡事只求圓滿就好】
近二十七年來,都是如此在國外開展道務,由早期的大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美國、至近期的泰國、越南......幾乎一年在台灣的時間沒有幾個月,為道忘軀,公心一片,意志堅忍,常常忘了自己的年齡,長長的白鬍鬚,笑咪咪的笑容。有時,後學們做錯事或做得不好,他老總是替後學們承擔,總是說一切都是他老不好他老的錯,他老就是如此讓 人想接近,如此慈祥的老人家。
「吉德」—為上天佈德,出國辦道皆需錢財,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之念閃出,才想到掛招牌。可以培育子孫一技之長,不但可以濟世救人,還可以糊口,免於挨餓。培育子孫以後到國外開荒,能用醫術跟眾生結緣。更可貴的是可以磨練心性,學習與人交談之應對進退之道理。一段時間的培育、培訓之後,更可以交棒,自己更有餘力出國開荒。
【慈心佛手成就因緣】
一位和靄可親老船長、大家長,經常賜給後學滿滿的愛及照顧,其中有歡樂、有汗珠及無限回憶,二、三十年來,大家榮辱與共,往事猶如在眼前,點滴在心頭。老人家一付慈悲心腸,尤其以精湛的整脊技術,加上仙佛無形的加持,饒益眾生無數。只要聽到道親或其家屬,不管手摔斷或中風等,老人家總是不辭辛勞,都經常給予關心跟探視,他老這種隨時為道付出精神,讓後學們非常的敬佩,也做了最好榜樣。
【令人永懷與追思】
他老的一生,後學們均感念在心,感念他老在後學最無助的時候;不忘時時提攜。感念他老在後學迷失的時候;如慈父般的悲心指引。感念他老在後學身體;不適的時候為後學們調理。感念他老生前對後學們無我大公無私的對待。感念他老生前種種往事之恩;心中悲泣不能言語。
唯有學習他老那一份,忠於本份忠於愿力四處開荒,忠於眾生為法忘軀的精神。學習他老那默默奉獻不與人爭的德性。學習他老那笑容滿面;從不喊累的精神。學習他老雖已臥病在床;仍心繫眾生及後學們的慈悲心懷。在此,感念他老的德性,學習他老的精神,眾後學們矢志為道始終如一,以報答天恩師德,還有他老這一生對後學的照顧及愛護,他老的精神將永存後學們心中,永遠令人 緬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