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四至五年才成熟,可以長到四十多公分的鯖魚,在人類過度消費的需求與捕撈供給下,面臨的現況:
鯖魚的問題反應出長久以來產業結構、制度法規的荒謬,把第一線捕撈的漁民當作矛頭撻伐也許很容易,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我們不想製造敵人,而是增加同伴,「海鯖廻家」能否提供我們一個機會,重新看見海洋,真正感受到人跟自然的連結,然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些微的改變,形成蝴蝶效應?
常覺得「禁捕」名單,就像是病危通知單,當生物一個個被列入,彷彿宣告族群死亡之日即將到來,現在連鯖魚都榜上有名,顯示整個海洋生態系已經進入紅色警戒。
2016年7月,禁漁期才剛結束,蘇澳外海卻接連捕撈到體長只有拇指大小的超小鯖魚,漁民和民眾紛紛產生疑慮,為什麼禁漁反而讓魚變小了?大家紛紛開始找尋原因....
黑潮為台灣東部帶來豐富漁業資源,南方澳獨特的天然地形,讓這裡成為鯖魚的故鄉。發展近百年的鯖魚產業,讓漁民得以溫飽,讓消費者能享用便宜又營養的魚。當鯖魚開始發出生存警訊,該怎麼幫牠們找生路?
(與台灣面臨同樣問題的石垣島「十年前開始」的解決方式)
距離台灣只有270公里的石垣島,是日本沖繩縣,最靠近台灣的島嶼之一。溫暖的黑潮終年圍繞,滋養著壯麗珊瑚礁群,帶來魚群,也為小島帶來大批觀光人潮。不過,島上的自然美景,卻正在悄悄改變。賴以維生的海洋資源,漸漸消失,石垣島民該如何改變這樣的困境?
消費者:飲食習慣的覺醒與改變、關注漁業議題,以了解代替誤解、找出自己的行動方案
生產者:友善漁法的落實推廣、漁獲品質提升、與消費者直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