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同樂會,從一顆小球開始。
傳球遊戲讓大家笑聲不斷,也自然地破冰、互相認識。
💪 運動時間
一位家屬站出來,帶著大家用彈力帶在椅子上運動;
另一位家屬更主動示範「兩隻老虎」帶動唱,全場拍手、搖擺、笑聲不斷。
原來,每位家屬都能是最棒的帶領者。
🎶 上課歌與現實導向
我們一起唱〈我是最棒的〉,彼此鼓勵;
再唱〈當我們同在一起〉,大家手牽手隨著節拍搖擺,感受到團體的凝聚力。
主持人帶領大家進行「現實導向」活動,聊聊今天的日期、時間、季節,
還妙趣橫生地拋出「夏天的圓形」這個題目,大家馬上聯想到西瓜、電扇等,現場笑聲四起。
🌼 手作項鍊
用圓圓的貼紙拼貼成獨一無二的項鍊。
長輩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家屬細心協助,最後加上花朵、星星或愛心的墜飾。
那一刻,長輩展現了選擇的能力,家屬展現了陪伴的耐心。
🎵 愉快的老歌環節
熟悉的旋律響起時,不只是音樂,更多的是情感記憶。
大家跟著節拍搖擺,彼此的笑容和眼神,讓團體氛圍更加溫暖。
在這裡,不只是陪伴長輩,
更是家屬彼此支持、互相鼓勵的時刻。
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笑容,都是這個團體最珍貴的寶藏。
失智症是一段 不可逆、緩慢退化 的歷程。
照顧者往往不是被「一次的大事」壓垮,而是被 日復一日的重複與消耗 慢慢磨掉力氣。
在這段漫長的旅程裡,我們常常把所有時間和心力都交給長輩,卻忘了停下來,看見自己的需要。
⸻
🌱 小步驟,累積大力量
老師提醒我們,設定照顧目標時,不需要太大,而是要 小、正向、可實現,讓自己能在日常中有具體行動可依循:
✅ 正向的:不是「不要再生氣」,而是「當他重複問時,我先深呼吸一次」
✅ 具體的:例如「今天帶媽媽到陽台曬十分鐘太陽」
✅ 小步開始:不要一次要求太多,能做到的小改變才最持久
✅ 此時此刻能開始:不用等環境或他人改變,先從自己能掌握的開始
✅ 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他會變好」,而是「我能調整應對方式」
老師分享:「在照顧失智者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不是要改變患者,而是調整自己能做到的小地方。」
這些小小的正向行動,累積起來,就是支持我們走長路的力量。
⸻
🌿 與未知與失落共處
面對長輩功能退化,我們常會經歷兩種情緒:
😥對未知的憂慮:擔心明天會更糟、擔心自己是否還能負荷
😥面對退化的失落:看見熟悉的長輩慢慢改變,心裡的感受難以言喻
老師提醒我們:「大家都不是萬能的。 在照顧的路上,沒有人能做到完美,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資源裡,盡力做到最好。」
當我們允許自己不必全能,才能有空間接納長輩的退化,也接納自己的不安。
「不安是自然的,失落也是正常的。」
練習停下來,讓情緒被看見,不急著解決問題,而是先照顧自己。
⸻
🪴 建立自己的「喘息儀式」
心理師提醒,規律與具體是維持照顧韌性的關鍵:
👉每天固定在晚餐後散步一圈
👉每週三下午泡一杯熱茶,深呼吸三次
👉每天澆花時,留一分鐘專注感受葉片的觸感
「當我們把照顧自己變成有儀式感的小習慣,生活的秩序會慢慢回來,壓力也會更容易被安放。」
⸻
🌸 留下一份能量,走得更久
課程最後,老師帶領大家 親手製作香草茶包,鼓勵大家把今天的練習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當壓力升起時,泡一杯香草茶,聞著草本香氣,讓自己在片刻的停留裡,重新感覺到被照顧。
希望每一份香草茶包,都能提醒自己:
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別忘了,為自己留下一點療癒的空間。
大家的長輩帶得出門嗎?
在失智症的進程中,長輩的肌力、平衡感、身體機能……往往會慢慢退步。
但老師說:只要有出門,就已經有 70 分了!
不一定要做什麼事,散步、逛市場、走走看看,都能促進骨骼、肌肉、腸胃等循環。
如果長輩暫時帶不出門,也別灰心~
可以打開 YouTube 搜尋「高齡者運動」,一起在家動起來。
有些長輩會覺得:「你是小孩,怎麼會教我運動?」
但影片示範,就像多了一位「外來教練」,更容易讓他們願意跟著做。
課堂中,老師示範如何透過音樂與簡單的肢體動作,
讓長輩能「身體轉身」、「肢體跨過中線」、「手腳並用」,
在節奏中同時達到運動與歡樂的雙重效果。
也教導大家運用居家常見物品——塑膠袋、氣球、毛巾等,
創造簡單又有趣的互動時光。
最後,老師溫柔提醒:
「如果家裡長輩實在不配合,也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照顧已經很辛苦了,不是你不夠好!就交給專業的復能老師、照服員陪伴互動就好。」
——
在課堂中,有家屬提到「兩隻老虎」也能搭配動作作為活動內容,但老師提醒:「我們要避免把長輩當成小孩來看待。」
選擇活動時,要尊重長輩的成人身分與生活歷練,才能讓他們真正願意參與唷!
——
跟著拉拉隊女神跳《大腦保健操》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9Vnwge5VE/?mibextid=wwXIfr
失智症照顧者們,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照顧失智症患者,很多事都是邊做邊學。
這次,我們邀請到柯老師,帶領家屬重新認識「日常照顧」與「生活促進」的核心觀念,如何透過環境調整、輔具應用與活動設計,支持長輩保有自主性與功能表現 — 試著在協助與放手之間,找到對彼此都舒服的節奏。
💡原來,活動不一定要額外安排,生活本身就是活動。
💡原來,穿外套只要改個拉環,就能讓長輩自己完成。
💡原來,溝通不一定要講道理,有時候同理比說理更有力量。
✨家屬回饋:「原來很多事不用我全包,他自己也能做到。」
因為照顧,不只是日復一日的協助,更是持續創造長輩能參與、能選擇、能被尊重的生活。
今天的課程,我們不只學營養,也學習如何透過日常飲食,悄悄改善長輩的情緒與行為。
💡日照不足,會影響身體的生理時鐘。但你知道嗎?除了曬太陽,吃對食物也能幫忙調節作息。像是維生素D,就有助於調整日夜節律、穩定情緒。
你知道 🍄香菇哪一部分的維生素D最多嗎?
答案是:曬得最黑的香菇帽子!
👨🍳講師用「我的手掌」教我們怎麼看餐盤比例,也分享了不少實用的小技巧,像是——如何提升長輩食慾?
視覺刺激:用色彩鮮明的食物與餐具,讓大腦先「吃一口」。
嗅覺刺激:熟悉的香味,是記憶的開關。
適當工具:選擇好握的湯匙、容易入口的杯碗,減少用餐挫折。
調理方法:用小型調理機打泥、塑形,讓食物看起來不再像「只能吃的東西」,而是「想吃的一道菜」。
🍽 我們也實際體驗了不同質地的飲食感受:洋蔥脆片、四神湯、紅豆泥配楓糖奶茶、蛤蜊濃湯,還有南瓜泥拌麻油雞……讓家屬從「長輩的味蕾」重新感受「吃飯」這件事的挑戰與可能。
🍨 DIY時間,大家親手搖出一杯「高營養冰淇淋」,
在冰塊和笑聲中,讓照顧的日常多了一點甜🫶
謝謝 陳盈穎營養師 帶來那麼有趣又實用的課程~
—
好好吃飯,不只是生理需求,也是支持長輩自主與尊嚴的重要日常。
在青草香氣中,體驗照顧者也值得擁有的「心流時刻」。
今天的家屬互助團體,我們邀請到懷莒老師——園藝治療師、森林療癒師,也是一位失智症照顧者的家屬。這次她帶來的不只是藥草與技巧,更是一種從照顧中抽離、回到自己、重新連結內在能量的方式。
🌿從選葉、去根,到一剪一撿,我們一點一點地把青草變得細緻——芙蓉只留葉、不用根;香茅與艾草,要剪得短短細細,才能釋放香氣與療效。
過程中,現場安靜得只剩下剪刀的喀喀聲與青草的香氣。
那一刻,大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的小動作中,進入了心理學上所說的「心流(flow)狀態」——也就是人們在全神貫注、時間彷彿靜止時所感受到的深度滿足。
🌱 心流,不只是做喜歡的事而已,它是專注帶來的平靜,是照顧他人以外,我們也照顧自己的證明。
✨課後,老師提醒大家:
「照顧者總是優先顧慮他人的需要。真正所需要的,往往不只是休息,而是一段能專注投入、重新與自己連結的過程。」
📷花絮亮點:
🔸一雙雙專注的手,在葉與葉之間修剪
🔸一顆顆包裹好的藥草球,是療癒力的結晶
🔸一張張沉浸中的臉龐,是屬於自己的放鬆時刻
——
🌿 居家療癒小提案:
藥草球可乾用或加熱濕敷,用於手部、腰背、腹部放鬆。
保存得當可使用6~10次,是日常紓壓的貼身好朋友。
照顧長輩的路上,我們無法時時陪在身邊,
但可以讓「環境」與「方法」幫我們分擔一些力氣。
這堂課從預防跌倒的安全設計,到省力的移位技巧,再到照顧者的放鬆伸展,每個環節,都是為了讓家屬不要總是腰酸背痛!
🔸 環境安全設計
雅玲老師帶大家重新檢視居家空間:
防撞條、走廊感應燈、樓梯前的安全門……
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關鍵——對比色設計。
舉例來說:
長輩要跨過門檻,不只是「腳抬起來」這麼簡單,還得經過「眼睛看到 → 腦部理解 → 腳做出動作」的過程。這段流程對失智長輩來說,可能慢一些、也可能卡住。善用色彩對比,就是在幫助他們解讀環境、減少誤判。
因為我們都知道,跌倒的代價太高,能預防的地方,我們不想放過。
🔸 移位技巧學起來,照顧不傷身
老師也現場示範了幾個實用的移位方法:
☑ 從床上坐起來:先翻身 → 腿放下 → 扶著坐起
☑ 從椅子站起來:屁股往前挪 → 身體前傾 → 扶穩站起
☑ 助行器不要放太近,讓長輩自己往前傾,照顧者才不會過度出力
有家屬一邊學、一邊笑說:「原來我一直都在白費力!」
老師提醒:照顧不一定要用蠻力,懂得借力,才能走得長久。
🔸 家屬放鬆,也是一種照顧
課程最後,老師帶著大家做幾組簡單的伸展動作。不用瑜伽墊、不必換衣服,只需要一張椅子、一點空間,就能讓肩膀、下背稍微放鬆,喘一口氣。
✨ 今天的課,不只是讓長輩不跌倒,
也是讓家屬的身體不先倒。
失智症照顧過程中,最讓家屬感到困難與無力的,往往是面對患者出現幻覺、妄想、激動、抗拒照顧等行為與精神症狀(BPSD)。這些症狀不僅增加照顧的壓力,也常引發家庭成員間的挫折與無助。
我們邀請擁有超過二十年服務經驗的 #黃冠評社工師 (現任新北市多元服務中心主任),與照顧者們分享實務經驗。冠評主任本身不僅是失智症專業社工,自己本身也是家庭照顧者,並長年於日間照顧中心服務,對於長輩行為變化與照顧者心理狀態,有深刻而務實的理解。
失智症照顧過程中,最讓家屬感到困難與無力的,往往是面對患者出現幻覺、妄想、激動、抗拒照顧等行為與精神症狀(BPSD)。這些症狀不僅增加照顧的壓力,也常引發家庭成員間的挫折與無助。
我們邀請擁有超過二十年服務經驗的 #黃冠評社工師 (現任新北市多元服務中心主任),與照顧者們分享實務經驗。冠評主任本身不僅是失智症專業社工,自己本身也是家庭照顧者,並長年於日間照顧中心服務,對於長輩行為變化與照顧者心理狀態,有深刻而務實的理解。
冠評主任提供三個實用步驟,協助照顧者減少衝突、增加理解與調適的可能:
1️⃣ 建立整體理解架構
從失智症的認知功能變化、個人習慣、環境刺激與心理因素出發,系統性地了解行為出現的可能原因,而非僅將其視為「情緒化」或「不配合」。
2️⃣ 找出不適來源,調整應對方式
失智者的行為改變常源自身體不適(如疼痛、感染)、藥物影響、情緒焦慮或外在環境壓力。照顧者可從細節中觀察並調整溝通方式,例如降低語速、簡化指令、使用具體且友善的語句。
3️⃣ 針對常見困境具體分析與練習
以「不願洗澡」為例,可能的原因包含:不理解洗澡意義、忘記流程、感覺寒冷或羞怯。建議可:
轉換語言表達:「洗個舒服的熱水澡」比「你該洗澡了」來得柔軟;
選擇適當時機:如餐後休息或運動後身體較放鬆時提出;
改善空間與節奏:調整浴室燈光與溫度,避免催促與爭執;
正向肯定:完成洗澡後給予簡單鼓勵與陪伴,增加安全感。
🧭 照顧的心法:聽・不・下
👂 聽:聽見長輩的需求與情緒
🚫 不:不急著否定或糾正
🔄 下:思考下一步可以怎麼做
💬 冠評主任也提醒大家:「每天照顧不一定都順利,有狀況是常態,沒出狀況就當作是今天的幸運。」
當你感到疲憊或困惑時,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適時尋求支持與資源,是長期照顧的重要力量。
今年的照顧者課程一開場就好熱烈,報名超級踴躍,還有家屬跟我們說:「真的很想來聽,就算站著也沒關係啦~」
今天邀請本院神經醫學部 #朱昱誠醫師 分享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策略,從藥物最新進展,到生活中可以做的三高控制、運動與飲食調整,家屬們聽得很認真,也問了好多平常沒機會問的問題。
謝謝朱醫師用溫和又清楚的方式,讓複雜的醫療知識變得更容易理解;也謝謝每一位願意花時間來參加的照顧者,你們的用心,我們都看見了。
冠評主任提供三個實用步驟,協助照顧者減少衝突、增加理解與調適的可能:
1️⃣ 建立整體理解架構
從失智症的認知功能變化、個人習慣、環境刺激與心理因素出發,系統性地了解行為出現的可能原因,而非僅將其視為「情緒化」或「不配合」。
2️⃣ 找出不適來源,調整應對方式
失智者的行為改變常源自身體不適(如疼痛、感染)、藥物影響、情緒焦慮或外在環境壓力。照顧者可從細節中觀察並調整溝通方式,例如降低語速、簡化指令、使用具體且友善的語句。
3️⃣ 針對常見困境具體分析與練習
以「不願洗澡」為例,可能的原因包含:不理解洗澡意義、忘記流程、感覺寒冷或羞怯。建議可:
轉換語言表達:「洗個舒服的熱水澡」比「你該洗澡了」來得柔軟;
選擇適當時機:如餐後休息或運動後身體較放鬆時提出;
改善空間與節奏:調整浴室燈光與溫度,避免催促與爭執;
正向肯定:完成洗澡後給予簡單鼓勵與陪伴,增加安全感。
🧭 照顧的心法:聽・不・下
👂 聽:聽見長輩的需求與情緒
🚫 不:不急著否定或糾正
🔄 下:思考下一步可以怎麼做
💬 冠評主任也提醒大家:「每天照顧不一定都順利,有狀況是常態,沒出狀況就當作是今天的幸運。」
當你感到疲憊或困惑時,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適時尋求支持與資源,是長期照顧的重要力量。
這一場,是由家屬們一手打造的溫馨派對。
有人當主持人、有人帶手指操、有人帶動唱,我們也一起玩了回憶殺的「那些年BINGO」—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電視劇、唱的老歌、喝的楊桃汁,都默默浮現在格子裡。
🎲 桌遊時間,大夥三五成群,開心玩樂;
🎤 老歌時間,更是一波高潮——
最讓人感動的,是一位一開始情緒比較低落的伯伯,我們特別邀請他唱最愛的日文老歌,雖然現場沒有人真的會唱,但大家還是默默幫他打節拍、點頭微笑、說「你唱得真好」。那一刻,好像整個房間都溫暖了起來。❤️
一開始有些家屬還擔心自己沒辦法站到台前,結果到了活動後段,每一位都活力滿滿、輪番上場,氣氛帶得有聲有色,在場的其他家屬也都一起響應、全場熱烈互動,每個長輩的笑容都像花一樣綻放。🌼
💬 有家屬說:「原來長輩這麼喜歡互動,平常都沒想到他會笑成這樣。」
我們總以為照顧只能是日常的疲憊。
但有時,一場手指操、一首老歌就是彼此重新連結的起點。
那個週六的十樓走廊,滿滿都是我們的笑聲。❤️
照顧的路上,總有好多疑問:
💊 失智症的藥物有哪些?
🧠 精神科藥物什麼時候該使用?
⚠️ 有副作用該怎麼辦?
🧬 最近聽說有「新藥」,可以期待嗎?
這次我們特別邀請
藥學部王明賢主任、失智症中心甄瑞興主任
在線上陪伴家屬們,解答常見的「用藥與就醫」問題。
📌 抗精神藥物是許多家屬關心,甚至有些抗拒的議題。
但其實,在醫師專業評估與處方下,這類藥物的副作用通常不大,能有效減緩像是妄想、幻覺、激動、日夜顛倒等精神行為症狀,讓長輩的情緒更穩定,也能大大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當然,我們仍然強調:「非藥物策略優先,藥物作為輔助。」
如果對用藥有疑慮,請放心和醫師討論,一起找出最合適的照顧方式。
👨⚕️ 若使用藥物後出現副作用,主任們也提醒您可以這麼做:
✔️ 先記錄目前的症狀
✔️ 有需要時可提前回診,不用等慢箋結束
✔️ 或是先聯繫個管師,我們會一起協助安排與評估
✨ 另外,主任們也說明了目前最新的失智症藥物。
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新一代治療,正逐步引進中,雖然有使用條件,但確實帶來了更多希望,也解答了大家對新藥的各種疑問。
不論是藥物選擇、就醫流程,或日常照顧的難題,
我們都會在——願意聽、願意陪、願意一起找方法。
照顧失智症長輩的過程中,「溝通」常常讓人感到挫折——
忘記剛說過的話、不斷重複問題,甚至突然的情緒起伏。
但這些,其實都是疾病造成的,不是故意,更不是不在乎。
身為「照顧者」,我們會覺得:「他生病了,需要我幫忙。」
這次的講座,講師邀請大家換個角度去思考——
如果有一天,是我得了失智症,我希望被怎麼對待?
在場家屬們的答案是,他們不敢告訴身邊的。
因為怕「從此就被當作不一樣的人」。
怕被過度照顧、怕被貼標籤、怕失去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
————————————-
失智症會影響記憶、語言等認知能力,
但他們的人格、情感與生命歷程,依然存在。
每一位失智者,都曾是家中的支柱、職場的專業、人生的導師,
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與世界互動,
依然值得我們以尊重、平等的眼光來看待。
團體結束後,有位家屬回饋給我們:「我才發現,原來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
————————————-
謝謝每一位在團體中願意分享心聲的家屬。
我們會繼續陪伴大家,在理解與被理解的路上,一起前進。
照顧的日子裡,有時不是缺方法,而是太用力了,把自己迫得太緊了。
這場遠距座談,我們和家屬們聊了很多——那些講不出口的煩、說了又怕被誤會的累。
胡太太提到,她的先生得病後變得懶洋洋,整天躺在床上,叫他起來總是回:「躺著不是很舒服嗎?」
這句話聽起來很日常,卻讓太太快撐不住。
甄主任回應:
「不要硬碰硬,情緒對情緒,大家都會很辛苦。可以試著從他有興趣的事開始,先拉住一點動機,再慢慢帶出來。」
孫小姐說,她媽媽現在常忘東忘西,有時剛說完的話,轉頭就沒印象。她很挫折,忍不住想:「可不可以至少正常生活?」
一位經驗豐富的家屬緩緩地說:
「我們都走過那段『想讓她好起來』的路。我也花了很久的時間,才從『想要改變她』,轉變成『調整自己』。不容易,但真的值得。」
—
這些話,不是標準答案,
但或許能撫慰家屬的心,
也或許,會在某個疲憊的時刻,帶來一點新的靈感。
下一場|6/11 線上座談
主題:用藥與就醫
藥吃這麼多,還有效嗎?
要換藥,還是先觀察?
線上和醫療團隊聊聊吧。
小小的教室今天充滿着歡笑聲~大家一同唱懷舊老歌、進行趣味團康,還由 #失智者家屬 帶領大家動手製作「年節花環」,並且展示了 #銀髮義工 的「2025手作月曆」😍 現場洋溢著滿滿的笑聲和新年的喜氣,大家都帶著滿滿的祝福回家,祈願新一年福氣滿滿、笑聲連連💖
#家屬互助團體 不僅是互相分享與支持的空間,更是展現自我價值的平台!家屬們不只是照顧者,更是充滿活力與才華的獨立個體,攜手讓團體變得更加豐富與多元💖
亞東醫院失智中心 祝大家新年快樂,平安喜樂,迎接嶄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