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引導溝通

周辰宇  語言治療師 

「語言治療師,鄰居王太太都會用生動的語氣與他們家孩子說話,可是我不會耶?我該怎麼做?」

「語言治療師,我先生總是說我對孩子講話的態度太誇張了!叫我收斂一點,我該修正嗎?」

「語言治療師,聽說一直跟孩子講疊字,是不是會阻礙語言發展啊?」


  您也曾經有過上述這些困擾嗎?部分家長對於該怎麼與家中的學前兒童溝通感到焦慮,可能會想著怎樣的互動模式可以促進孩子的發展,又或者是擔心某個無心的行為會對於孩子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後果。其實,家長們與其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該如何與孩子溝通互動,不如放輕鬆,試著觀察孩子並讓孩子引導我們如何與他們說話。

 

「什麼?!孩子又不太會說,他怎麼引導我們呢?」

  其實仔細觀察我們自己或他人在與一個孩子或成人互動時,不難發現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都多少會調整自己說話的方式。這樣調整說話方式的行為,我們稱為「兒童導向的說話方式(Child-directed Speech)」,或是有人會稱他們為媽媽語或寶寶語。

成人會有這樣的行為,是由於他們依照孩子目前的語言能力調整說話方式,嘗試提升兒童對於成人話語內容的理解,而成人通常不會主動意識到他們所做出的改變。換句話說,兒童才是主導我們改變與他們說話方式的因子,而成人這樣的調整是受到兒童在互動中的參與度及回應影響。例如:當大人與孩子在說話時,如果兒童對於大人所說的內容不感興趣甚至忽略,這樣的訊號會讓大人知道孩子可能不理解自己剛才表達的內容,並立即調整為更容易讓孩子理解的說話方式。


「原來如此!那為了讓孩子更理解我們所說的話,我們做了哪些說話方式的調整嗎?」

  兒童導向的說話方式有幾個特徵,大人們可以去想想自己或是生活中的他人與兒童溝通互動時,是否有出現以下特徵:


  整體而言,兒童導向的說話方式與成人之間的說話方式相比,會有多變的音量及音高變化、相對簡單的詞彙及疊字、簡單的語句、當下情境中會用到的詞彙,以及詞彙與語句的重複頻率增加。

  對於家長而言,即便知道兒童導向說話方式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孩子對話語的理解程度,不過家長們還是會在意這樣的調整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是否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如同文章開頭家長們的疑慮。

  是否每個家長都應該使用兒童導向的說話方式?其實家長們不需要刻意尋求一個標準的互動模式。在大多數的文化中,這樣的說話方式可以提升大人跟兒童溝通的機會,或是讓大人可以透過這個方式促進兒童更多的反應。不過在某些文化裡,家長沒有使用兒童導向的說話方式,孩子的語言能力未因此受阻。

  另外,關於使用疊字與孩子交談是否會造成發展的阻礙?其實隨著兒童成長,語言能力的提升,大人使用兒童導向的說話方式會逐漸的減少。也就是說,我們使用較誇張的說話方式及使用疊字與他們溝通的頻率也會同步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示範更適齡且複雜的語言。


  最後,建議家長們跟隨孩子的引導,觀察孩子對我們話語的反應,來調整我們的說話方式,讓溝通互動建立在雙方最自然自在的情境中,提升溝通互動,更能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