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類群疾患

江惠綾  兒童心智科醫師 

  小凱的家人覺得小凱真是個很乖的孩子,不吵不鬧,常常靜靜地自己玩,讓家人漸漸開始擔心是因為小凱到二歲多還是不太會講話。家人覺得小凱聽得懂大人的話,告訴小凱「來吃餅乾」時,小凱會看向餅乾,想要拿餅乾來吃,但是對於家人叫喚小凱的名字,小凱卻常常像沒聽到一樣,沒有反應,也不會看向叫他的人,小凱雖然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卻能自己唸出ABC等英文字母,家人嘗試要教小凱說話時,小凱不太願意跟著說。現在小凱四歲了,雖然開口說話了,常是有需要幫忙時才會開口,若家人問小凱問題,小凱會重複聽到問題,不太能自己回答問題;仍然只喜歡看有英文字的影片、重複轉動輪胎、排列玩具,不太想找其他的小孩一起玩,對別的小孩靠近顯得不知所措。

  經由完整的發展評估後,確診小凱的狀況是「自閉類群疾患」,兩大特徵是「社交溝通與互動」上的困難及「侷限且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

  社交溝通與互動的能力,其實並不等同於語言能力,有些孩子有良好的語言能力,但執著於談論自己有興趣的話題,較無法接續他人話題,不會顧慮對方是否有興趣聆聽,也常聽不懂開玩笑、暗示、反諷。社交互動中也包括眼神接觸及肢體語言等非語言的互動,自閉類群疾患的孩子有些會呈現眼神接觸及肢體語言較少,也較難理解說話口氣與表情所傳達的訊息,以致於有些孩子雖然很想跟別人互動,但整體的互動的品質是不佳的。

  侷限且重複的行為常見的有:排列物品、旋轉的物品、拍手、甩手、仿說(重複別人的話或卡通劇情);侷限的興趣常見的有:喜歡鐵路、捷運、車輛、恐龍等主題,然而孩子對自己興趣之外的事情就不太有意願進行。另外,孩子可能有困難接受改變,會堅持固定的路線或物品放置的方式,或是非常挑食。孩子對感官刺激的反應有些會過度敏感,也可能有過度遲鈍,可能會因為特定的聲音或氣味而有強烈情緒反應,也可能因為對疼痛不敏感且過度喜歡某種刺激而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自閉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上述的兩大症狀,所以治療上是以訓練、行為矯治、特殊教育與療育為主,然而每個孩子的表現不同、發展不同,接受的治療需視個別需要而設計,建議可多和醫師及治療師討論,目前常安排的治療選項包括語言治療(提升語言能力)、物理治療(提升大動作、平衡感)、職能治療(提升手部靈巧度、自我照顧能力)及心理師的社會互動能力訓練。若是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癲癇、焦慮等,或是情緒躁動難以控制,則可使用相對應之藥物做治療。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家長們多陪伴孩子,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把握住很多練習的機會。建議家長們可以跟老師們了解上完療育課可回家進行的練習,平時多引導孩子仿說、甚至進行對話,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和別人的互動,協助或教導孩子處理一些孩子不知如何因應的情境,相信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最能幫助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