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類群兒童較少被人討論卻令人頭疼的行為表現

 (自閉症類群兒童的重複性、刻板的行為表現)(碎念大長篇) 

黃思賓  臨床心理 

  各位好,這裡是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的臨床心理師分享時間,當你在看這篇文章,您或您身邊一定會剛好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臨床個案,也就是那個我們在兒童早期療育最常討論的王牌族群之一;那麼用心的您一定都會廣泛的蒐集相關的衛教資訊來拓展自己的知能(如果沒有,請務必盡量讓自己多充實一點),而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發的時代,各種討論自閉症的衛教文章如雨後春筍的出現,給予了針對他們的社交互動建議、情緒困擾的建議、社會資源的建議等等。但在這類群的孩子的臨床樣貌(註1)中,有一項很特別的表現卻相對較少衛教文章在進行討論:自閉症孩子的重複性或刻板的行為表現,也就是那些妳看不懂但他們總是重複再做的事情,諸如:不斷的揮手、自己轉圈、重複排車子或瓶瓶罐罐、莫名其妙拍人、不斷像是背劇本一樣的重演看過的Youtube影片劇情等等。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行為很有趣的並非只存在於自閉症類群的孩子,在全面性發展遲緩的孩子也有相同的表現,更令人意外的是如果你仔細回想,在2-4歲的一般發展兒童也會出現這樣重複性的行為表現,例如孩子2歲前有時就是會出現不斷重複將東西疊高推倒,或是把東西從箱子裡面拿出來又丟進去的一些遊戲表現;但隨著年齡的成長,這些行為的頻率也會隨之降低,而我們這些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這些行為的頻率卻持續存在,也因此造成了困擾。

  在過去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將自閉症孩子這些重複性的刻板行為定義為「重複性而無相對適應功能的動作、口語或發音」,換種白話點的說法就是「不知道在幹嘛的行為表現」。然隨著時間過去及對於自閉症有更多的瞭解,心理學家發現這些行為並非是沒有用的,而相對的這些行為有時候是一種操作制約(註2)的結果。而在心理學的討論中,對於自閉症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特殊的行為表現並未有肯定的答案,但較常認為源自於「各種技能發展的缺損」或是「社交能力缺損的副作用」。換種說法就是「他們沒法用適當或是有用的方式做活動」,也因此,針對這些行為的矯治,多是從行為學的方向做為依歸。

  既然從行為學的方向做為依歸,那麼針對這些行為的評估及療育的方式便顯得非常重要。在評估上,雖然過去有各種如問卷法、觀察法或是實驗法等方式進行評估,然目前多為非正式或非結構化的評估方式,而筆者便習慣從「行為分析」的角度對於這些行為進行解讀,以利後續行為調整。在過往,行為分析最常見將行為出現的原因分為「獲得物質或酬賞」、「獲得注意力」、「逃避活動/無聊」、「獲得感官刺激」為主,然筆者在臨床經驗上會針對自閉症孩子在加上「錯誤的行為連結」及「降低不適及焦慮挫折感」這幾個可能的行為成因。各位家長或看倌可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再出現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的前因後果及情境脈絡,以釐清孩子的行為目的而進行調整。同時我們需要小心的是同一個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行為目的或原因,例如筆者近期遇到一個會亂拍身邊人的小朋友,在教室拍同儕,在外拍牽手的大人,在家拍照顧者或哥哥;經過釐清分析,孩子的行為成因可能包含了「獲得感官刺激」、「錯誤的行為連結」、「降低不適及焦慮挫折感」這三種交錯或合併出現。也因此在療育的執行上會遭遇到明顯較多的困難,也因此釐清行為成因特別重要。

  在療育上,臨床上我們通常主要會從「預防性策略」、「增強原則」、「削弱原則」、「合併前幾項的綜合策略」進行行為調整的設計。而在「增強及削弱原則」主要是以結果為主的行為策略使用,我們通常會「利用其他行為及結果連結轉移行為」、「尋找替代行為」及「使用不相容行為」做為策略,通俗點的翻譯就是「用更好玩或有趣的事物讓孩子忽略或遺忘自己的重複刻板行為」、「找合適的行為讓孩子可以達到原先行為的目的」、「讓孩子沒有辦法做到原先的刻板行為」。舉例來說,在隨便亂拍人的重複刻版行為出現時,我們可能會採取「在孩子出現拍人動作前先給予他其他有趣的任務或活動去做」、「去拍其他可以拍的東西(如:玩偶)」、「請孩子在可能會拍人的情境中持續做出握拳的動作(這樣他就不能拍人了)」。然而在哪個時機點要採取哪個策略,便有賴於行為分析的結果進行選擇。

  此外,還有一個「預防性策略」的使用介入也是非常有利方向,諸如:避免過度興奮、預先準備適合的活動避免無聊、準備可轉移其注意力的小物、預告降低焦慮等等;同時,在預防策略中,有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運動」也是一項可以介入的方式,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短期內重複及刻板行為的出現,然相對的,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反而會增加行為的出現,因此給予自閉症孩子適度的運動量,但需避免期過度興奮或引發生理激發也不失為一種預防性策略的使用。

  小結前述,針對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行為,背後成因及因應方式錯縱複雜,筆者建議,若是無法釐清自己孩子的狀況,尋求專業的討論協助將會是最好的選擇之一。筆著於本篇文章撰寫時剛好接近年末,在這與各位自閉症孩子及其辛苦的照顧者說聲辛苦了、敬祝順安。



註1. 自閉症相關資訊,可參考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自閉症)。

註2. 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稱為工具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或工具學習。簡言之是個體「主動」改變環境的行為,當行為得到獎勵或懲罰時出現刺激,反過來控制這種行為,若有興趣理解可參考後續衛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