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與發展遲緩

楊明道  小兒神經科醫師 

  嬰幼兒的發展主要分四大方向: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會生活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如同台語俗諺所說「七坐、八爬、九發牙」,隨著年紀的增長,嬰幼兒開始發展出各種能力。簡單地說,無法表現該要會的技能,比同年齡兒童差,便是發展遲緩。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原因眾多,經過一系列檢查後國外可找出病因的機會約一半左右,而國內則約三成左右可找出病因。可能的病因包括懷孕期神經損傷(包括藥物、感染、抽煙、喝酒等)、先天神經系統畸型、染色體或基因異常、生產過程損傷(包括缺氧、感染等)、後天腦部外傷/感染等。其中少部份可以對症下藥治療 而矯正,大部份仰賴復健發揮發展遲緩兒童最大的能力,以及避免進一步落後及併發症出現。


  發展遲緩專業的評估包括詳細的病史詢問(包括母親懷孕史、生產史、過去病史)、身體理學、神經學檢查及完整的嬰幼兒發展評估(由物理、職能、語言、心理四種治療師分別評估),若有異常之處便會視個案情形再安排進一步檢查,如腦部超音波、腦部核磁共振、腦電波圖、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聽覺或視學誘發電位檢查、染色體檢查、代謝疾病篩檢等。因此完整專業評估必須包含有小兒神經科、小兒遺傳及代謝科、小兒復健科、兒童心智科/精神科、耳鼻喉科、眼科及骨科跨科團隊合作才能獲得正確診斷,並安排適當的療育、治療課程。


  癲癇 ( 指的是反覆性、無任何誘發原因的發作( seizure),盛行率約百分之一。許多家長聽到子女被診斷癲癇,第一句話常是說「我們家族並沒有人有癲癇啊」,事實上癲癇超過一半都沒有家族史。發作,有許多型態,也有許多誘發原因:俗語所說的〞羊癲瘋〞、〞豬母癲〞,全身性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只是發作的其中一種型態,有的發作只是單側手臂抽搐,有的只是單側嘴角抽搐,甚至有的只是失神而已;發作,可以是腦炎、外傷引起,也可以是發燒、電解質不平衡、或低血 糖引起的,而癲癇只是發作的原因之一。癲癇無任何誘發因子,診斷癲癇,如前面提到,除了無任何誘發因子的反覆性發作之外,腦電波檢查(俗稱 EEG )顯示異常腦部放電(癲癇波也是必要條作。有誘因的發因,治療上主要矯正誘因即可;而癲癇治療,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建議每天服藥至少兩至三年。兒童癲癇不是不治之症,平均而言,在治療兩至三年之後,約 75% 病童癲癇發作改善,甚至痊癒,可以考慮減藥、停藥。

  如同上述提到,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之一便是癲癇。癲癇會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可以分幾個方向來談。首先,癲癇本身異常的腦部放電,對大 腦本身即是一種持續性的傷害,有如砲彈持續轟炸一般;而動物研究也證實,大腦異常持續性的放電,會造成大腦神經迴路過度簡化,影響複雜思考和行為的表現;倘若放電病灶不是重要大腦區域,然而每次癲癇發作都造成病患思考「當機」,甚至意識喪失,也是會影響病童學習。於 2013 年發表、研究台灣癲癇學童,約 11% 伴隨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相關症狀、行為或情緒問題,約 18% 伴隨有發展遲緩;此外部份兒童癲癇伴隨腦部畸型或是基因缺陷,更是發展遲緩的高風險族群。至於許多家長擔心的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兒童是否就變得笨笨的?事實上,新一代抗癲癇 藥物大多是朝向不影響正常認知功能而開發出來的,幾乎無影響認知功能的副作用,而傳統抗癲癇藥物會影響認知功能的副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常見的副作用例如嗜睡、頭暈、煩躁,發生率大約佔三成以下,嚴重副作用如思考遲鈍,大約佔不到一成。因此,服用抗癲癇藥不一定會影響認知功能,而不治療,癲癇本身幾乎百分百確定會對病患身心、學業/工作表現造成影響。有智慧的家長,您還會選擇不服用抗癲癇藥物嗎?


  早期療育,所謂早期意指六歲、入小學前,也就是療育的黃金時間。發展遲緩疑似個案,經由多種管道轉介設置有早期療育(簡稱:早療聯合評估門診)的醫院或評估中心,進行確立診斷式的評估。而這其中小兒神經科、小兒復健科和兒童精神科醫師是早療聯合評估核心成員,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小兒神經科醫師負責發展遲緩病因的探尋,並留意個案有無合併其他生理疾病;小兒復健科醫師負責檢視個案遲緩嚴重度,安排適合個案的療育課程;兒童精神科醫師負責檢視個案認知、注意力、衝動性、情緒及社交能力有無缺損。經由此完整跨科別團隊評估,才能由不同觀點/面向拼湊出個案的實際面貌。

  一名發展遲緩的兒童,可能在早療聯合門診評估之後,探究出原來伴隨有癲癇,而癲癇是其發展遲緩的病因;相對地,一名癲癇病童進入早療聯合門診詳細評估之後,可能發覺出尚有注意力缺損過動、智能不足、或是精細動作、語言發展遲緩,尚須職能、語言、心理師等療育課程來提昇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