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_嬰幼兒斜頸

陳舒婷  物理治療 

  當寶寶出生後,如果發現親餵寶寶時,寶寶只願吃奶同一邊,或在幫寶寶洗澡時,觸摸到頸部有硬塊,或觀察到寶寶不管在什麼姿勢下頭總是習慣轉向同一側,即使幫寶寶頭轉向另一側,很快又轉回來。躺著時,臉部總是轉向同一側(頭轉向非患側,向患側轉頭幅度較小),或頭總是看起來歪歪的(頭向患側傾斜),甚至觀察到臉部兩側大小不對稱或眼睛大小不一等症狀,表示有可能有斜頸問題,應盡快就醫評估確認。

  首先可先到小兒科檢查,判斷是否因肌張力過強或肌纖維過短造成的影響。相關檢查包括可以用觸診的方式,在頸部周圍會摸到僵硬的肌肉束,有些會有明顯的硬塊。進一部可以用超音波檢察,用來確診胸鎖乳突肌是否有纖維化及其纖維化程度。X光檢查則可以用來確診或排除是否有頸椎骨骼方面的異常,造成斜頸的表現。另外,亦可到眼科檢查是否有視力方面的問題所伴隨引起姿勢性斜頸。

  造成斜頸的原因有許多種,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因為胎內姿勢不良、遺傳、生產時姿勢不良(如臀位產)...等皆有可能。但也有可能因為脊椎或視力等問題,導致外觀上有斜頸症狀的表現,必須進一步檢查確定病因,才能提供最適合的治療。


相關併發症:

當確診有斜頸後,應盡早積極治療,越早治療成效越佳。斜頸問題無法自然痊癒,非老一輩所想的"大雞慢啼",長大自然會好。若放任斜頸問題不處理,可能造成後續的併發症如下:

1.嬰幼兒時期:影響抬頭、翻身、坐姿及站姿平衡等嬰幼兒動作發展。或影響頭部外觀,如頭型歪斜、扁頭等。

2.兒童期:肩膀高低不一、嚴重者易有可能出現臉部兩側大小不對稱、頸部活動角度不足、甚至導致脊椎側彎等併發症。


肌肉性斜頸的治療以物理治療為主,治療介入方式包括:

1.熱療:使用熱毛巾輕敷胸鎖乳突肌,目的在放鬆肌肉,有利於後續的牽拉運動

2.超音波:屬於深層熱療的一種,可以促進肌肉血液循環,軟化肌纖維。

3.按摩:以定點或垂直肌肉走向進行深層按摩,放鬆軟組織。需留意避免壓迫氣管或喉嚨。

4.牽拉運動:目的在於伸展過短的軟組織,恢復正常的活動度。牽拉方式為固定肩膀,同時伸展過緊的胸鎖乳突肌。故施力方向為使頭向對側頃斜,向患側轉頭。(例如:右側胸鎖乳突肌緊,則牽拉時讓寶寶頭向左側頃斜,轉頭向右側)

5.肌力訓練:目的在於加強頸部肌力,使寶寶頭部可以自行維持在正確位置。治療師會依據寶寶的動作發展年齡搭配使用治療球、或藉由不同的姿勢擺位來達到強化寶寶的頸部力量。


居家照顧技巧

1.調整嬰兒床位置:仰躺睡覺時,床頭靠近走道,由患側跟寶寶互動。

2. 在家長監督下,使嬰兒採趴睡姿勢,頭轉向患側

3. 餵食寶寶或跟寶寶互動時,由患側跟寶寶互動,增加主動轉頭機會

4. 利用聲光玩具誘導寶寶抬頭,加強頸部肌力


結語:

嬰幼兒斜頸是幼兒常見疾病之一,經由物理治療通常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成效。但若持續治療半年成效不佳,亦可考慮藉由手術方式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