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林育如  兒童心智科醫師 

  安安聰明又活潑,除了看電視與youtube,很難讓他坐好好超過10分鐘;平日都很開心,就是容易不耐煩,會突然大發雷霆。安安很喜歡跟朋友玩,但總是被投訴太粗魯,教過的事常常馬上忘記。上幼兒園後,老師總說他不專心。在老師的建議下,安安被帶來醫院做聯合評估,醫生與治療師說,他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傾向,這是什麼意思呢?。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文簡稱ADH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目前已知是一種神經發展疾病,影像學研究發現患童腦部發育較慢成熟,因此在注意力與衝動控制的能力較同齡的孩童差,平均約慢2-3年。ADHD在學齡兒童的盛行率約為5-10%。症狀會隨這年齡而改善,但是約有一半的患者到成年期仍會受到部分症狀的影響。在兒童心智科的診斷準則中,ADHD分成兩大症狀面向:專注力不足、衝動/過動;依症狀的表現分為三個表現型:專注力不足型(只有注意力不足沒有明顯過動),過動/衝動型(只有過動/衝動但無明顯注意力不足) 和合併型(注意力缺陷和過動皆很明顯)。注意力不足症狀六個以上或過動/衝動六個以上(表一),在兩個以上的場合都有這些症狀,在12歲以前發生,且這些症狀造成患者生活、學業、人際關係、家庭的重大困擾。

  ADHD的診斷目前主要仍由醫師根據患者的行為表現與其重要他人的報告,藉由問診及填寫量表,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境、氣質、是否有其他相關問題(例如視力、聽力缺損,睡眠不足等),來做綜合評估。醫師很多時候會轉介心理衡鑑以更進一步收集資訊,心理師的臨床觀察與電腦化神經心理測驗皆具有參考價值。目前ADHD無法透過影像學檢查、腦波、抽血等方式來診斷。


  ADHD大多是天生的,具家族遺傳性,據推測為多基因遺傳。此外,母親懷孕時的物質暴露,例如抽菸、喝酒、使用毒品等、周產期傷害,例如低出生體重、早產、缺氧等、後天疾病,例如腸病毒併發腦炎、頭部創傷致顱內出血、癲癇等皆可能造成後續ADHD症狀。糖與ADHD的關係並無科學證明。不管如何,使用過多糖類與食品添加物/色素等對兒童的身體並無好處,建議仍須酌量攝取。


  研究顯示ADHD患者罹患對立反抗症、行為規範障礙、憂鬱、焦慮、睡眠障礙的比例較一般人來得高,未來也較容易有物質濫用的傾向,尤其在社經地位較弱勢,症狀較嚴重的患者更容易發生這些問題。雖然ADHD患童的智商不一定較低,但未來的學業成就往往較預期低,中輟、休學的比例也較一般學生高。由於較為衝動,發生交通事故、意外傷害的比例也較高。


  當發現孩子疑似或確定是ADHD,家長經常急切於知道如何從醫療上得到協助,然而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治療者之一。建議可先徵詢醫療人員正確的相關知識,並需要從書籍、網路學習適合ADHD孩子以及自身家庭狀況的教養方式,家長自己要先瞭解孩子與其特質,這是治療最重要的第一步。一般建議需要增加孩子運動的機會,給予充足睡眠及營養,生活作息需要固定,教養規範需一致,標準稍寬鬆,但要確實。行為治療是治療學齡前ADHD患童公認有效的模式,方法是跟孩子訂定行為約定,先從3-5個需要改正的壞行為或需培養的好行為開始,只要孩子做到就給獎勵,可以是口頭鼓勵、小獎品、乖寶寶章集點後換獎品或是免除某些懲罰。另外可考慮進行職能、團體治療來修正孩子對於執行一個任務的專注力、衝動控制能力與增加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增加孩子的適應行為,並調節孩子的情緒,但可能無法改善ADHD的核心症狀。在參與治療前可與治療師討論合理的治療目標。雖然藥物是目前醫學證據上最有效的治療,但一般六歲以下的兒童並不建議服藥治療。4到6歲兒童在國外已有藥物研究,證實是有療效並且安全的,若真的孩子的活動量過大,上述方式使用後都失效時,可考慮使用。


更多資訊,請參考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網站:http://www.tscap.org.tw/TW/NewsColumn/ugC_News.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