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力云 臨床心理師
黄思賓 臨床心理師
提升理解能力:個案的認知與理解能力較弱,家長可透過以下方式協助:
示範操作:先親自示範一次,再讓個案模仿。
簡化語言:使用短句、重點詞彙,如:「拿球」「丟球」
放慢語速:確保個案能逐步理解,不要一次給太多資訊。
拆解步驟:如「穿鞋」可拆為「拿鞋、打開、穿進去、黏好」。
------------------------------------------------------------------------------------------------------
擴展認知刺激:
增加玩具種類,如:積木、圖卡、故事書。
遊戲和繪本中學習:運用配對遊戲、分類遊戲、角色扮演和繪本共讀等方式,幫助個案將學習到的概念應用到不同情境中,例如:玩「煮飯遊戲」時,讓個案學習不同食物的名稱和用途。
------------------------------------------------------------------------------------------------------
提升遊戲力:
示範不同玩法,如:「這輛車可以開在桌子上,也可以開在軌道上。」
從現有玩法延伸,如:「現在你讓車子跑,可以試試讓它開進隧道!」
目標:增加孩子對物品用途的理解與操作能力。
策略建議:
提供各種道具進行「角色扮演遊戲」(如:娃娃屋、廚房玩具、醫生組)。
鼓勵孩子使用物品進行創意用途,例如用積木當電話、湯匙當望遠鏡。
日常生活中邀請孩子參與實際操作(如:幫忙倒水、餵娃娃、裝飾小桌子)。
------------------------------------------------------------------------------------------------------
目標:提升孩子理解和使用象徵物件(如圖畫代表實物)的能力。
策略建議:
與孩子一起閱讀圖畫書,讓孩子指認圖像並說明是什麼。
使用簡單的圖示表(如:情緒臉譜、活動流程圖)輔助日常溝通。
提供黏土、積木等材料,讓孩子建構或模仿日常物品。
------------------------------------------------------------------------------------------------------
目標:促進觀察與模仿他人動作、聲音或表情的能力。
策略建議:
玩「照我做」遊戲,如拍手、搖頭、跳舞動作模仿。
利用鏡子進行臉部表情模仿遊戲。
示範玩具或物品的使用方式,鼓勵孩子依樣畫葫蘆。
------------------------------------------------------------------------------------------------------
目標:幫助孩子面對挑戰時,能嘗試不同策略來達成目標。
策略建議:
提供簡單的拼圖、迷宮或形狀配對遊戲。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提示而非直接協助。
設計「找出錯誤」活動,例如:請孩子指出圖片中不合理的地方。
------------------------------------------------------------------------------------------------------
目標:幫助孩子學會比較、分類與抽象概念的初步理解。
策略建議:
和孩子一起玩分類遊戲(如:顏色、大小、用途分類)。
使用圖卡讓孩子配對「同樣的」與「不一樣的」。
引導孩子觀察物品差異,討論其特徵(例如:這個比那個大/圓/有毛)。
------------------------------------------------------------------------------------------------------
目標:提升孩子建立數量與順序的基本概念。
策略建議:
與孩子玩配對遊戲(如:每個盤子配一個湯匙)。
一起排隊列(如:玩具汽車從大到小排列)。
唱有順序的兒歌(如:「一閃一閃亮晶晶」、「排排站好」),並請孩子配合動作。
------------------------------------------------------------------------------------------------------
目標:鼓勵孩子透過繪畫表達想法與經驗。
策略建議:
提供多樣畫具(蠟筆、彩色筆、水彩)與素材(紙盒、布料)。
給予主題或讓孩子自由創作,例如「畫你今天最開心的事」。
鼓勵孩子描述自己畫的內容,提升表徵與敘述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