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倩 臨床心理師
高靖雅 臨床心理師
梁嘉倩 臨床心理師
情緒調節是孩子發展自我控制、自我照顧及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根本。從認得「我現在在生氣」到「我知道可以深呼吸」,每步都需要我們大量引導與練習。早期若缺乏引導,情緒常會透過哭鬧、攻擊、退縮等方式表現;反之,若能理解和練習處理,孩子會逐漸建立安全感與自信。
以下依年齡發展階段,提供具體引導策略與居家活動,讓我們一起協助孩子練習和情緒共處吧!
🍼1~2歲|「感覺」大過「語言」的情緒小原始人
目標:辨識情緒感受 + 大人協助調節
引導策略:
用簡單語言為孩子標示情緒:「你哭哭了,因為積木倒了,好生氣喔」
由大人提供穩定的聲音或肢體安撫,如:抱抱、搖晃、溫柔地說話
居家活動:
情緒表情認知卡(或真實照片):練習指認開心、生氣、哭哭臉
情緒身體覺察遊戲:模仿「生氣時腳踩地、生氣臉皺起來」→幫助連結情緒與身體反應
------------------------------------------------------------------------------------------------------
👶3~4歲|感受多元但語言尚不穩的情緒風暴期
目標:學會表達基礎情緒 + 引導練習調節技巧
引導策略:
教導基本情緒語彙(開心、生氣、傷心、害怕)與原因:「你是因為妹妹搶玩具才生氣嗎?」
練習冷靜策略:「我們來深呼吸5下看看會不會比較舒服」
居家活動:
情緒溫度計DIY:用色卡或表情符號,先示範並與孩子討論「有多生氣」
「我的冷靜小寶箱」:一起裝入孩子喜歡的安撫物(娃娃、小車車、嗶嗶球)
------------------------------------------------------------------------------------------------------
🙂5~6歲|開始能反思與選擇的自我調節練功階段
目標:逐步辨認情緒→找原因→選擇策略
引導策略:
引導孩子思考:「剛剛是太著急好大聲/太期待好大聲?」、「還可以怎麼說?」
引導體驗並蒐集多元調節工具,如:數數法、離開現場、畫畫、安靜角落
居家活動:
「如果我生氣了...」卡片製作:畫出3種自己喜歡的調節方法
情緒故事討論會:例如「小熊生氣的時候跑去山洞」,我們可以學他怎麼做嗎?
------------------------------------------------------------------------------------------------------
🎁進階訣竅包:
當孩子情緒來的時候,記得先接住孩子的感覺,當情緒強度緩和後再引導語言與行動,不急著「改掉」或「阻止」。另外,若孩子有做得好的部分,也別忘了積極回饋(如:「你剛剛大聲說你難過,然後去找冷靜椅,這超棒的!你真的在長大耶」),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學習控制情緒吧!
高靖雅 臨床心理師
1. 建立穩定的日常規律
透過每天固定的作息與活動流程(如:早上到園→放書包→洗手→坐定位),幫助孩子建立預期感,減少焦慮與混亂。
2. 提供視覺化的提示與支持
建立視覺時間表、活動流程圖(如照片、圖卡、圖示)協助孩子理解每日活動順序與行為期待。
3. 使用具體明確的行為用語
規範應具體描述可觀察的行為,避免模糊不清的字詞(如「你要乖」),以減少誤解與情境解讀差異。
例:「坐在小椅子上,雙腳放地上」比「要坐好」更具體。
4. 指令簡潔清楚,搭配理解確認
給予任務說明時,使用簡短明確語句,並請孩子重述一次任務內容,加強理解與記憶。
5. 將複雜任務拆解為小步驟
針對較困難的常規或社交行為(如:排隊、合作遊戲),可逐步拆解並逐一練習。
例:「排隊」可拆為:走向隊伍→看清楚位置→雙手放前→嘴巴不出聲。
6. 運用獎勵機制建立行為動機
當孩子出現好行為及好表現時,在當下立刻給予回應,並明確標示出好行為。
例:你有記得先問媽媽可不可以拿,我覺得你好棒~你有在控制自己。
7. 設定符合能力的行為目標,塑造成功經驗
依據孩子的發展狀況訂定合理目標,孩子在「可以達到」的目標中有成就感,從成功經驗中培養孩子的自信與內在動機。
8. 引導孩子發展自我提醒與覺察能力
初期由成人協助提醒,逐步引導孩子觀察自己的行為狀態,並發展簡單的自我提醒策略。
例:當孩子發現自己在課堂上分心,可以輕輕碰臉頰並提醒自己「要專心囉!」
1. 善用正向強化機制
當孩子出現理想行為時,立即給予具體的稱讚與強化,讓孩子明白「是什麼行為」帶來好結果。
例:「你剛剛有自己把玩具收好,太棒了!」
2. 設定具體可觀察的目標行為
將模糊的行為描述(如「要乖」、「要配合」)轉換為明確且可以觀察的行為。
例:「吃飯時屁股坐在椅子上」。
3. 避免不一致的強化與不當回應
當孩子表現出不當行為時,應堅持原有規則,避免因哭鬧、尖叫就讓步,避免孩子習慣透過不適切行為達成目的。
例:孩子因不想收玩具而哭泣時,家長能給予同理及安慰,然要堅持「收完玩具才能做下一件事」。
4. 提前預告與使用視覺提示
在活動轉換、等待或結束前,使用簡單的語言預告,有助孩子預期、調整情緒與行為。
例:「再玩兩分鐘就要洗澡囉!我幫你計時」
5. 建立例行與一致的規則環境
孩子在有規律的生活與明確規則中較能預期行為後果,有助於穩定情緒與行為表現。
例:每天回家先洗手→放餐袋→換衣服→吃點心
6. 逐步塑造(Shaping)較困難的行為
對於難度較高的行為(如:專心坐好10分鐘),可從簡單的開始逐步練習並強化,慢慢延長時間或增加步驟。
例:從坐好1分鐘→3分鐘→5分鐘,每次成功都給予鼓勵。
7. 協助孩子進行簡易自我監控
一開始可先協助將注意力放在當下行為上,如:看看自己的手跟腳放在哪裡?接下來,可以拉長監控的時間,使用圖卡、表格、打勾或貼貼紙的方式記錄自己表現,加強行為覺察與主動調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