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倩 臨床心理師
高靖雅 臨床心理師
黄思賓 臨床心理師
梁嘉倩 臨床心理師
「表達自己的身心需求」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識、自我照顧能力與人際互動的關鍵。當孩子能夠說出「我肚子餓了」、「我害怕」、「我不喜歡這個聲音」,不但能減少情緒失控與行為問題,更能讓成人更快、更準確地回應孩子的需要。
以下依年齡發展階段,提供具體引導策略與居家活動,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在互動中表達自己的需求吧!
------------------------------------------------------------------------------------------------------
🍼1~2歲|剛剛會說話的寶寶
目標:辨識基本需求(餓、累、痛、不舒服)
引導策略:
使用簡單語句和表情,例如「你是不是肚子餓了?」「你不開心嗎?」
給予選擇題型的語言刺激:「你要水還是牛奶?」
居家活動:
親子鏡子遊戲:一起看鏡子做表情,練習說「開心」、「生氣」、「哭哭」
照顧娃娃的辦家家酒遊戲:餵牛奶、蓋被子,讓孩子練習表達需求角色
------------------------------------------------------------------------------------------------------
👶3~4歲|語言逐漸豐富的小探索家
目標:能說出內在情緒與簡單原因
引導策略:
建立情緒詞彙:每天問「今天你是什麼心情?」
用繪本帶情緒討論,例如:「小熊生氣了,是為什麼?」
居家活動:
情緒卡牌遊戲:抽卡模仿表情,說出名字與原因
自製「我需要...」看板:用圖卡或磁鐵板貼上如「休息」「擁抱」「安靜」
------------------------------------------------------------------------------------------------------
🙂5~6歲|開始能反思的思考小高手
目標:能主動表達需求、嘗試解決問題
引導策略:
在孩子哭叫時,嘗試詢問「你現在需要什麼幫助?」
鼓勵孩子提出「三種辦法」,學習從需求出發找解法
居家活動:
情境假設:「如果你今天在學校不舒服,你會怎麼跟老師說?」
情緒日記:每天畫或寫一件「我今天說出自己感受的事」
高靖雅 臨床心理師
1. 營造有互動機會的自然情境
鼓勵家長經常帶孩子前往有同齡孩子的場所(如公園、親子館、圖書館),讓孩子有機會觀察他人的互動行為。
💫此階段不強求互動,先讓孩子建立對「有人在一起活動」的基本認識與好奇心。
------------------------------------------------------------------------------------------------------
2. 從熟悉對象開始進行互動遊戲
可安排與孩子熟悉的小朋友或兄弟姊妹共同玩耍,讓孩子在安心的環境下練習基本互動。
例:與哥哥一起玩傳球遊戲、和鄰居小朋友一起玩角色扮演。
------------------------------------------------------------------------------------------------------
3. 安排輪替與合作型遊戲
進一步設計需要他人配合的遊戲,建立「你來我往」的互動基礎。
例:堆積木時,家長擔任遞積木的角色;或玩「你一塊、我一塊」的拼圖遊戲。
------------------------------------------------------------------------------------------------------
4. 家長主動參與孩子的遊戲,並跟隨其興趣
觀察孩子當下的興趣與行為,加入其遊戲,不強行改變主題,以「跟隨孩子」為原則建立互動橋樑。
例:孩子在玩車子,家長加入一起「開車」,而不是帶走車子換玩別的。
------------------------------------------------------------------------------------------------------
5. 善用模仿、誇張表情與有趣反應吸引孩子
在互動過程中,透過誇張的聲音、表情或動作,讓孩子覺得互動是有趣的。
例:模仿孩子的動作或說話、誇張跌倒的動作。
------------------------------------------------------------------------------------------------------
6. 設計引發互動的小巧思
透過「製造驚喜」或「小錯誤」的方式,促進孩子表達、提問或主動靠近他人。
例:假裝積木疊錯了、把孩子的玩具藏起來說:「怎麼不見了呢?」
------------------------------------------------------------------------------------------------------
7. 建立固定的「親子互動時光」
每天安排10-15分鐘的專屬互動時間,在固定地點進行親子遊戲,讓孩子把「與人互動」視為日常的一部分。
可設計為睡前遊戲時間、下午茶互動時間,建立穩定的儀式感。
黄思賓 臨床心理師
在人際互動中,「說話」之外,其實還有很多重要的線索來自「非語言訊息」──像是表情、眼神、動作、語氣。
孩子如果能更好地讀懂這些非語言訊息,會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想法與感受,進而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以下是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具體方法:
一、增強表情辨識、情緒解讀的能力
1. 「表情猜猜看」小遊戲
步驟:
• 和孩子一起看雜誌、繪本、卡通影片中的人物臉部表情。
• 暫停畫面,請孩子描述:「這個人看起來怎麼樣?生氣?難過?開心?緊張?」
• 鼓勵孩子不只說情緒名稱,也說出觀察的線索(如:「她皺眉頭了」「他的嘴角下垂」)。
舉例:
在看卡通《冰雪奇緣》時,暫停畫面問:「安娜現在表情是什麼?你怎麼看出來的?」
------------------------------------------------------------------------------------------------------
2. 「情緒鏡子」活動
步驟:
• 家長先用誇張的方式做出各種情緒表情(例如:驚訝、害怕、生氣、快樂)。
• 請孩子模仿,然後互換角色,由孩子出題。
• 可以加強孩子對各種情緒特徵的敏感度。
舉例:
「來,我們一起做『生氣』的表情!皺眉、瞪眼、嘴巴緊閉!」
------------------------------------------------------------------------------------------------------
二、 提升注意與理解互動對象意圖、情緒的能力
1. 「心情偵探」訓練
步驟:
• 和孩子一起觀察別人的行為和情境,推測對方可能的心情或想法。
• 引導孩子思考:「他為什麼這樣做?他現在可能在想什麼或感覺什麼?」
• 可以從簡單的情境開始,逐步增加複雜度。
舉例:
在公園看到一個小朋友跌倒哭了,問孩子:「他可能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幫忙?」
------------------------------------------------------------------------------------------------------
2. 「故事接龍」練習意圖推理
步驟:
• 說一個簡單的情境故事,但停在關鍵地方,請孩子推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 特別強調人物的情緒變化與意圖。
舉例:
「小明看到小華把他的積木拿走了,小明皺了皺眉頭。他接下來可能會怎麼做?他心裡可能在想什麼?」
------------------------------------------------------------------------------------------------------
小提醒:
• 避免只給正確答案,鼓勵孩子多觀察、多推敲,即使答案不完全正確也值得鼓勵。
•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練習,例如:買菜、搭車、家庭聚會,都是自然的練習場合。
• 用開放式問題引導,像是「你覺得呢?」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梁嘉倩 臨床心理
人際適應力是孩子進入團體、學校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從理解他人表情語氣、輪流說話,到玩遊戲時怎麼合作、有衝突時能怎麼處理,這些看似簡單的互動,其實都包含了許多「潛規則」與「情緒管理」的練習。
以下依年齡發展階段,提供具體引導策略與居家活動,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在互動中慢慢「看懂規則、做出行動、連結感受」!
🍼1~2歲|開始接觸他人的萌寶時期
目標:建立初步互動感,模仿與觀察是主軸
引導策略:
鼓勵孩子觀察他人行為,例如「哥哥在排隊等玩具,我們也一起等等」
以誇張表情與簡單語言講解社交行為:「媽媽笑了!喜歡你這樣做」
居家活動:
模仿遊戲:做一個動作(如:揮手打招呼)鼓勵孩子模仿,也可交換角色
簡單互動遊戲(親子或與其他小朋友):如輪流搭積木、傳球遊戲,引導「等一下」、「換你了」
------------------------------------------------------------------------------------------------------
👶3~4歲|開始進入小團體互動的階段
目標:學習基本社交規則,練習表達與聆聽
引導策略:
用繪本或生活情境討論「誰先誰後」、「怎麼說比較好聽」、「可以一起玩嗎?」
角色扮演,例如「你是老闆我買東西」、「你想不想請他一起玩?」
居家活動:
和孩子一起畫「社交小卡」:如「先打招呼」、「說請」、「玩具輪流」
合作式遊戲:搭火車、蓋房子、扮家家酒,在過程中鼓勵孩子提議與聆聽
------------------------------------------------------------------------------------------------------
🙂5~6歲|社交練功期
目標:理解情境潛規則、練習衝突處理與同理心
引導策略:
情境假設:如「如果朋友搶你玩具,你會怎麼做?那他又會怎麼想呢?」
用故事幫角色「換位思考」,引導孩子想像他人的感受與需求
居家活動:
「情境卡遊戲」:寫下不同情境(如:朋友不理你、你想跟別人玩),抽卡討論怎麼做比較好
家庭對話時光:每天晚餐後說一件「今天和別人合作/吵架/解決問題」的事,一起找出更好的做法
------------------------------------------------------------------------------------------------------
✨補充技巧包:
生活中,也可以使用「社交腳本」幫助孩子記得某些句型(如:「我可以一起玩嗎?」「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也別忘了在遊戲與生活中隨時點評孩子的社交亮點,幫助孩子內化(如:「你剛剛等妹妹先玩,很有禮貌耶!」),一起增加孩子的互動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