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瑩 職能治療師
發展里程碑
2-2.5歲
在提醒與協助下完成部分流程,如走向廁所、脫褲
2.5-3歲
能在最少協助下完成白天的如廁流程,但仍需協助確認與善後
3-3.5歲
白天大部分時間可獨立如廁,但可能需提醒;夜間仍需照顧者的協助
3.5-4歲
熟悉環境中能完全獨立完成如廁全流程,陌生環境可能需照顧者的指引
4-5歲
能在不同環境自行判斷並完成如廁,包括簡單的善後處理
獨立訓練原則
● 漸進式獨立:從完全協助→部分協助→口頭提醒→完全獨立
● 安全監督過渡:從近距離監督逐步轉為遠距離留意
● 環境安全確保:移除潛在危險(滑倒風險、不穩物品)
● 適度協助平衡:避免過度協助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項
具體執行策略
建立完整流程概念
● 使用視覺流程表展示:「具有感覺需要→走向廁所→脫褲→坐下→排泄→擦拭→沖水→穿褲→洗手」
● 劃分「我(孩子)能做」與「需要幫忙」的步驟,逐步擴大「我能做」範圍
● 固定流程順序與用語,增強記憶與自動化
● 先完整示範,再進行部分協助,最後轉為口頭提醒
分段能力培養
● 獨立前往廁所:清楚指示位置,設置明顯標記
● 自行脫穿衣物:選用易操作的彈性褲頭
● 馬桶操作:教導安全上下方式,認識沖水按鈕
● 如廁後處理:逐步教導適量衛生紙使用和擦拭
● 自我檢查:建立完成確認步驟(「褲子拉好了嗎?」)
強化獨立性
● 設計獨立如廁獎勵表
● 使用階段性目標設定,如「這週練習自己沖馬桶」
● 教導辨識完成與未完成的標準(如廁所乾淨、衣物整齊)
● 建立簡單自我檢核語:「坐好、擦乾淨、沖水、穿好、洗手」
● 引導自我修正能力,如發現未沖水時自行處理
● 建立固定如廁時間(如起床後、午餐前後、睡前)
● 逐步從直接提醒轉為間接提示(如:「現在是什麼時間?」)
● 教導識別活動轉換點的如廁機會(如外出前、回家後)
注意事項
● 避免因意外事件責備孩子,保持正向支持態度
● 尊重隱私感發展,依孩子意願逐步減少直接協助
● 在陌生環境預留充分時間適應新廁所
● 注意觀察孩子獨立如廁後的清潔狀況,必要時給予適當協助
● 若獨立如廁能力明顯退步,考慮可能壓力因素或諮詢專業職能治療師評估,即早獲得專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