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語言互動能力的原則與技巧

林亞嬋  語言治療 

  幼兒語言發展不但是多數父母最關心的面向,而語言發展遲緩也是學前幼兒最常見的問題。寶寶從一出生便開始語言溝通的發展,一開始是操弄自己的發聲器官發出不同聲音,到六個月大時,字詞理解開始萌發。一歲左右開始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進入單詞期。第一個詞彙通常是爸爸或媽媽,總是讓家長又驚又喜。後來持續發展期理解及表達的詞彙量,孩子也逐漸能理解一些簡單的指令。一歲半時的詞彙已超過50個,還能將兩個詞彙結合在一起,說出「媽媽抱抱」、「爸爸拿」的短語。接著開始進入詞彙爆炸期,詞彙會快速的增加,同時也出現許多語句。到三歲便能說出複雜語句,而且喜歡問問題,已成為小小溝通者。四、五歲時說話已非常清晰,構音的錯誤很少,能夠使用複雜長句描述事情,輕鬆地與他人持續交談。

  看似理所當然的語言發展,其實是相當複雜的。正常的語言發展需要許多條件相互配合。首先孩子需具備健康的生理機制(包括身體構造、感官功能、腦部功能等)、認知處理能力、情緒能力及適切的語言刺激環境。語言遲緩的常見成因,包括智能不足、聽力損傷、腦性麻痺、腦創傷、自閉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情緒障礙等。而虐待、忽視也是語言發展的阻礙因素。除了上述有明顯生理或感官障礙造成的語言遲緩外,也有許多幼兒僅有語言遲緩,而未有其他問題,其原因不明。

  當孩子的語言發展沒有跟上同年齡該有的里程碑時,家長的擔憂是可理解的。若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疑慮時,建議家長可先至醫療院所就診,由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為孩子做專業的早療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與治療師一起找出造成孩子遲緩的主要問題,並共同討論未來療育目標與治療策略。在語言療育過程中,除了帶孩子到醫院上課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必須將治療師所教導的內容及溝通促進技巧帶回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勤加練習。如此,才能使孩子學習到的能力更加精熟,並能在真實環境中運用其獲得的語言能力,達成語言使用的實用功能。家庭的參與及居家練習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因素。

  語言溝通無所不在,充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處處皆是語言學習的最佳場域,而不僅侷限在治療室裡的語言治療。您與孩子每天都在互動,包括穿衣服、騎腳踏車、去公園玩、一起去超市買菜等。這些每天的日常活動都是最棒的語言學習機會。善用日常生活的活動來練習語言溝通技巧,不但能使孩子擁有更多練習語言能力的機會,加快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還能使親子間關係不斷升溫。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以下簡單的溝通互動原則與技巧,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將指日可待。


一、溝通互動原則:


二、溝通互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