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分心?

施宥竹  職能治療 

「孩子玩玩具跟做事時常不專心,一個玩具碰沒幾下就又要玩另一個玩具,每個都只玩1-2分鐘,總是沒耐心。」

「孩子吃飯常吃到一半就東張西望,分心、吃很久。」
「孩子每次寫作業總是難以專心,一下子玩筆、一下玩橡皮擦、一下子要喝水,一下又跑去碰玩具,總要好幾個小時才寫得完。」
  您的孩子也常有這樣分心的情形,常要三催四請,即使爸媽拉高音量、獎懲、威嚇,也效果有限,搞得親子關係烏煙瘴氣嗎?
  一般來說,孩子在操作自己喜愛的遊戲時,2歲約可專心6分鐘;3歲約9分鐘;4歲約12分鐘;5歲約14分鐘,依照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能專心的時間長度會各有差異。

影響注意力表現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1.環境中干擾過多,擺放過多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或物品。
2.眼前有過多的任務要完成,孩子不清楚要先完成哪一個。
3.孩子覺得任務負擔過大,或難度太高。
4.孩子對活動內容興趣缺缺。


當孩子分心時,我可以怎麼做?

一、調整環境,使環境單純化、結構化

  一開始可先提供孩子桌面乾淨、雜物少的桌子,僅擺放需要使用到的物品。空間中視野可見之處,可將目前用不到的玩具或雜物先收納好,盡量讓孩子的座位安排在面向視野單純、刺激少的地方。執行活動的過程中,也避免旁邊有電視或3C,降低視覺及聽覺的干擾。

二、邀請孩子一起討論任務條件與獎勵,提高合作動機

  可與孩子討論條件,比如完成某個任務後可玩喜歡的玩具或其他孩子喜愛的活動,並且先從簡單的任務開始,完成後給予立即的回饋,多鼓勵並確實給予談好的獎勵,提升孩子下次配合的動機。

三、將任務分成數個小部分,提高孩子完成每一個部分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當孩子適應簡單的任務,可以順利完成後,可逐漸提高任務難度,並視情況將任務步驟化或分段進行,比如每完成一個小部分可休息三分鐘,或每專心五分鐘後可休息一下,或僅須完成某個部分,剩下由大人協助,當孩子適應後,再逐漸將執行任務的時間拉長。

四、藉由視覺提示提高孩子對任務進度及時間的掌握度
  可透過沙漏、計時器計時,提供孩子視覺提示,練習感受及量化自己專心的時間,能對抽象的時間長度有具體的概念。也可將任務拆成數個部分,並在每個部分完成時,就可以貼一個貼紙,當貼紙都貼上時,代表所有的部分都完成,讓孩子看得見自己任務完成的進度,並透過完成一個進度就貼一張貼紙,獲得成就感。
五、藉由點數制度及逐漸延長獲得獎勵的時間提高動機及耐心
  當孩子有在時間內完成任務,可以喜愛的卡通印章或貼紙作為點數的累積,並且可適當與孩子討論想要什麼樣的獎勵。獎勵不一定要是實質的玩具,可以是父母陪孩子玩一次123木頭人,或是周末一起去騎腳踏車等的親子活動。獎勵的結算,則需視孩子的情況訂定時間長度,一開始可當日有完成即獲得獎勵,孩子的參與度夠高後,逐漸延長為三天結算一次獎勵。視孩子獲取獎勵的動機情形,可漸漸延長至一周、兩周、一個月等,漸進式提升孩子累積點數的耐心。

六、藉由遊戲提升孩子參與動機,從過程中提升專注力
  從有趣的遊戲中,提升注意力,增進對自我的覺察,是很好的方法,也有助於緩和親子關係平時的緊張感,增進親子間的互動,以下有兩個促進注意力的簡單小遊戲。

1.撲克牌心臟病

簡單:看見紅色的撲克牌就要拍手或按鈴
中等:看見特定花色的牌就按鈴
困難:看到出現的卡數字和念到的數字相同,就按鈴
變化玩法:翻到特定花色或數字,做特定的動作,如拍手、起身轉一圈、起身跳一下。

2.一二三木頭人

一個人當鬼,其餘的人從起點前進,當聽到木頭人時,就不能動,沒有動的人可以獲得一分,最先到達終點的人可以加兩分。
變化玩法1:可以用不同的移動方式前進,如翻滾、坐地上挪屁股前進、雙腳跳前進。
變化玩法2:除了喊木頭人外,可以喊蜘蛛人、變超人、小矮人,當孩子聽到特定的詞,除了腳步停下外,還要做出指定的動作,如聽到變超人就要做出超人姿勢,動作正確的人可以得一分。

在這個遊戲中,孩子必須要隨時注意當鬼的人喊的口號,同時不能因為身旁一起前進的人分心。在變化玩法中,孩子需要專心聽特定的指令做出動作,才不會因為分心而失分。藉由移動過程的加分機會,能讓孩子更注意自己的動作品質,也能降低自己非第一個到達終點的失落感。


  最後,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需時時觀察孩子的反應,適時調整步調的快慢及難度,以開心及主動參與為優先,接著才從遊戲中促進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如過程中孩子已開始有挫折感、拒絕或逃避參與等負面情緒,可藉由降低難度或提供協助來增加成功經驗,獲得成就感以提升繼續參與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