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發展遲緩?

沈家億  復健科醫師 

  發展遲緩,這名詞對於很多民眾來說還是相當陌生的。在幾十年前,台灣經濟還沒起飛,人民還只在為了填飽肚子而忙碌生活工作的時候,生病時都不一定有錢可以去看醫師了,小孩的發展較慢根本就無暇注意,畢竟說難聽一點,發展遲緩並不會造成小孩立即的生命危險,家長因此也不會去特別關心了。但是近來,因為台灣父母小孩生的少,比較有機會能夠觀察到小孩的情況,也擔心小朋友輸在起跑點上,又大家的經濟狀況也比之前有改善,再加上健保的推行,讓大家越來越重視發展遲緩這個問題。但是仍有阿公阿嬤會有〝大雞慢啼〞的錯誤觀念,像是愛迪生、王陽明五歲才會說話,但是後來的成就卻是相當了不起的,因此認為小孩發展慢沒關係。但是這例子畢竟是少數,何況搞不好,若是上述的兩人能夠早期接受療育,那他們的成就是不是就不止歷史上所寫的那些,而事蹟更多更加偉大了呢?所有的疾病都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會最佳,發展遲緩也不例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8%。發展遲緩的問題面向非常廣,不是只有一般民眾了解的講話慢和動作慢而已,包括了粗大動作(爬行跑跳平衡等)、精細動作(手部功能手眼協調等)、語言理解、語言表達、智商認知功能、社會互動、情緒表現等等。現今台灣疫苗注射普及率相當高,因此在注射疫苗的同時,衛生所或是醫療機構都會順道注意兒童的發展是否有出現問題,若懷疑有問題時便會轉介至早療相關機構做診斷和療育。另外幼稚園或托兒所的老師因為幼教經驗豐富,也常能注意到小朋友的問題而適時地轉介。所以很多時候其實都不是父母親主動發現小孩有發展問題的。


  為什麼小孩會發展遲緩呢?仍有超過一半以上以目前的醫療水平是找不出原因的,而其餘的原因包括了早產、感染、染色體基因異常、腦出血、癲癇等等,另外還有因為新住民(外籍配偶)的增加,新住民因為語言文化的問題,教育下一代時會比較辛苦而出現一些問題,也可能會導致小孩的發展較慢(特別是語言的發展)。但是若能夠愈早診斷,愈早介入療育,效果會愈好,因為兒童的大腦在早期仍未發展完全,透過療育的刺激,能促進大腦神經網絡的成長,讓發展有機會趕快跟上同齡兒童的腳步。學齡前是學習與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早期療育的成功關鍵,其實醫療人員(醫師、治療師等等)扮演的角色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最重要的關鍵是家長跟照顧者介入療育的程度。因為小朋友在醫療機構一星期可能只有幾個小時,但是一天24小時幾乎都是和父母在一起,所以家長應該要遵循醫療人員的建議和衛教指導,在家中持續每天對兒童進行療育的課程,這樣效果才會顯著。


  有些家長得知小朋友發展遲緩時,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反應,也許會責怪是自己的錯,甚至我有遇過在診間聽報告時,媽媽聽到小孩是遲緩的,當場就落下淚來。會有這些反應是正常的,需要給家長一些時間來消化整理這些資訊和情緒。難過過後,家長應學會了解並接受這個事實,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讓小孩趕快接受療育,兒童還小什麼都不懂,身為家長的您更應該堅強起來做小孩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才對,當然有任何困難還是可以尋求醫療人員、社工或是政府機關的幫忙,提供所需的資源。早期療育的醫療院所或是機構也經常會舉辦一些講座和家長互相交流聯誼的活動,很建議大家來參加,透過這些課程可以學習如何帶小孩也能夠和有被相同問題困擾的家長一起溝通和聊天,尋求對小孩更佳的療育建議與選擇。


  總而言之,若有兒童發展上任何的疑問,請儘快帶至早療相關機構,避免錯失了療育的黃金治療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