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上海為背景
上海:3
《不了情》、《太太萬歲》、《哀樂中年》
香港:8
《情場如戰場》、《人財兩得》、《桃花運》、《小兒女》、《六月新娘》、《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一曲難忘》
我們研究的劇本都是剛好都以香港為背景。
可能性:張愛玲出身於上海,後宜居至香港。因此對這兩個地方會比較熟悉,也更為有情意結。如此一來則有可能導致它們成為張愛玲筆下主要的敘事地點。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上海和香港互為鏡像,如果上海是她的“自身”,那麼香港就是她的“後者”。」
除了做了兩個字的詞頻比較之外,我們也對比了三個字的詞頻,最後發現字眼很多時候會出現一些與情感有關的問句。也很常出現一些不知道、對不起等類似反映人物「迷茫」、「愧疚」等心理狀態的詞語。因此產生了「以上是否為張愛玲慣性會塑造的狀態」的想法。
結論:經過文本細讀發現,這些與角色狀態的塑造沒有直接關係。很多時候是結合了劇情發展所需的普通生活對話而已。至於四至六個字的詞頻的結果基本上沒有找到特別的共同點。
LDA主題模型
將文檔集中每篇文檔的主題按概率分佈形式給出
在LDA主題模型下,發現透過其劇本得出的五個主題中,所出現的職業和物品均有指向其劇本的主要描寫對象為中產階層,和故事設定於現代都市化背景的傾向。比如出現了律師、女傭、帳單、汽車、報紙和鏡頭等名詞。
為甚麼其劇本以愛情故事為敘事,並圍繞著「中產」與「現代都市化」兩個主題?
張愛玲給電懋編劇本就有所不同,第一,這些劇本編了要能拍,第二,拍了要有人看,第三,看的人越多越好。
張愛玲劇本的商業化能從中體現
商業化背後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五十年代起,隨著香港工業化的發展,出現了現代化都市現象。通俗文學隨即成為了市民階層的依託,用作滿足大多數市民的白日夢。以潤滑緊張的生活,並獲得解脫的心理陶醉。當時的言情小說主要分為三類:1. 才子佳人終成眷屬式 2. 現代女性都市生活式 3. 誇張變形歷史傳奇史。
及後的七八十年代,在香港經濟起飛之下社會富裕程度提高、大眾的消費能力增強。文化工業機制隨之變得成熟,消費品的種類和款式因而增多。以文字為媒介的文學創作受到“影像“脅迫,通俗小說的讀者群逐年下降。
香港文學本身是都市文學,結合了現代主義與傳統語言。在相較它地規律平穩的環境下,香港較少出現「載道」的作品,而是選擇了將「社會戰爭」轉成男女愛情戰爭。在盈利的需求下,當時的環境商業往往充斥著對小市民生活價值的理性肯定,小說、電影等作品主要是作為供大眾休閒時消遣的存在。在此環境之下,一大批作者只能不斷適應市場的需求,寫作成為了賺錢謀生的工具。
張愛玲劇本與商業化的關係
綜合上述的背景,香港本身的土壤造就了其商業化。當時的文學作品中以通俗文學主導。所謂通俗文學即強調:把讀者需求放在第一位,作者必須考慮讀者群的閱讀期待。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作品逐漸受到了淘汰,影像作品成為了新興的消遣途徑。
結論:隨著張愛玲從上海逃難至香港,像當時的大批作家,編寫劇本成為了張愛玲迫於生計下的選擇。而香港的商業性環境,則導致了其作品需主要以都市的男歡女愛為題,以符合大眾的口味。這解釋了為何張愛玲的劇本中主要是以「現代化都市」、「中產」和「愛情」為主題。
張愛玲:迷戀都市的混合現代主義技巧與《紅樓夢》語言的市民趣味的女性感官傳奇
「所以,對於這些劇本,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批評,覺得它們與張愛玲寫的小說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