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新活力

—人物側寫:國中小科技教育實踐家人物故事(




受訪者:南投縣立國姓國民中學 詹瑋安老師

採訪、文字:詹玉婷(夢N專案助理)

2024/4/24

        國姓,一個人口僅1萬6740人的蕞爾小鄉,卻有一位自北部來的生活科技老師選擇將人生駐留在此。

        談起為何來國姓教書,瑋安老師並沒有像許多到偏鄉教書的老師有那麼多的故事。高師大師資培育碩士班畢業後,因為想要未來教學上能夠更有「自由」,索性選擇到南投教書。「在市區學校教書,說不定學生比你還會寫程式、還會拼樂高;如果到南投,學生的生活較不會被滿滿的物質充斥,我可以把我全部的東西帶給他們,不用擔心他們不想接受」,這個答案既跳脫又有新意,就如同我對瑋安老師的第一印象。

雙重困窘的難題


        目前教學年資1.5年的瑋安老師,雖然教學生涯還不長,依舊遭遇了許多需要學習的課題。


        瑋安老師提及,在科技教室裡,特殊生其實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最簡單可見的原因,就是科技教室裡有很多工具,會被無法控制情緒的學生拿來當成攻擊他人的武器。比如近期有特殊學生因為吵架吵不贏,作勢拿工具、美工刀要攻擊同學,導致班上其他同學的家長都十分憂心,唯恐該生又情緒不穩;也因為這樣,該班現在科技課不能進科技教室,學校也正在研議以後如果該生要上科技課的話,要派一位老師跟著進去,才能保證其他同學的安全。


        對這件事情,老師只覺得對班上其他同學很抱歉,「當時我覺得自己經驗還不夠,在面對每個不同狀況的特殊生上,會完全找不到應對的方法,又覺得只顧著有特殊情況的同學的話,那班上其他人怎麼辦?」言談之間,老師透露出面對這件事的挫折及無力;而實作是生活科技課很大的一部份,班上因此沒有科技課,無法動手實作,也讓老師覺得對其他同學沒有那麼公平。

        遭遇了這樣前所未見的挫折,並沒有擊退老師,而是促使老師更去思考遇到不同情況的學生該如何應對,比如對學習障礙、智能障礙的學生,只要有個人在旁邊告訴他尺寸怎麼畫,他們一樣可以做到旁人能及的事;如果是情緒障礙的學生,那他那組附近都必須安排不會誘發他情緒引爆的人;課程上,為了讓該班家長比較放心,調整減少工具的使用、改用較無危險性的材料、不真的上機台。老師提及,以前大學特教課一學期只有3學分,面對特殊生猶嫌不足,只能透過一年多來一點一點經驗的累積,慢慢找出應對的方法。


        國姓國中因為輔導室資源在當地相對較充足,承接了許多在地的特殊生。有一些特殊的孩子一開始即便在別的學校就讀,也可能因為讀不下去轉學到國姓國中來;然而,雖說是在本地資源較優渥,與市區大校相比還是落差極大。缺乏資源卻又有較高比例的特殊生,可以說是雙重的劣勢,如何處理有特殊情況的孩子,成了學校的一大課題,也是瑋安老師未來亟需面對的問題。



留下來的原因

        聽到這些問題,我很自然的產生「這些的挫折不會擊退老師嗎?」的疑問,尤其老師才初入教育界,會不會有的時候想一走了之?老師回答我「因為國姓國中的老師們都很好、很團結、很有熱情」,成為支持老師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國姓國中班級數僅有6班,放諸偏鄉的標準來看雖然不算小,卻也實在不算大。全校扣除社團、外語老師,總共只有19位老師,在師資上很是吃緊;比如學校只有自然老師,第八節輔導課就不夠人上,所以其他科目的老師可能也要去兼教自然,甚至瑋安老師剛入職的第一個學期,還需要兼教資源班的數學;另外,學校的處室只有教導處跟輔導處,只設教務組長、學務組長一人,身兼多職,如果任一缺席,那學校就會的行政就會停滯。

        然而,學校雖然小,每位老師卻都在教學上投入諸多心力,沒有那種因為教書教了很久、或者因為處在能見度不高的偏鄉學校,而變得陳舊、裹足不前的老師;學科老師會利用下課和休息時間解答學生課業上的疑惑、體育老師會積極訓練想要練田徑的同學、輔導老師假日會陪技藝班同學瘋狂的練習比賽……等等,也呼應了老師說的:「老師們要具備專業,這是基本的,自己可以做什麼,才有辦法帶給學生什麼;但熱情才是真正能影響學生的,老師願意多花時間陪伴學生,這不是專業能夠做到的,是熱情」。

       



        關於學校的老師們,瑋安老師還說了一則十分引人入勝的故事:一天,一位班導師拿著一雙鞋,找班上學生試穿,說是他買給弟弟的,但買大了;學生試穿了說剛好,導師就請他直接穿走,才不會白白浪費這雙鞋。事實上,這雙鞋本來就是老師們集資買給那位同學的,因為那位同學的家裡負擔不起新鞋,而為了不要傷及學生的自尊,老師們決定用較委婉的方式贈送,不求回報。一間山間小校,卻藏著世間不可多得的溫暖。


        因為看見其他老師對學生的認真及付出,促使瑋安老師也打起了十二萬分的精神,她說「這樣才不會愧對其他在國姓國中耕耘努力的老師」。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