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2/06/05
(接續上篇)
奕銘老師看到伙伴們對於學習望眼欲穿的眼神,即便過程再辛苦,都讓他和佳諭老師努力讓社群成為一個可以彼此鼓勵、依靠又能精進教學策略的平台,甚至,聚集眾人之力,延續手中的那道光。
實踐家小聚 _透過團體微共創一起聊聊實踐路上的擔心和疑惑
(照片提供:林佳諭老師、賴奕銘老師)
「週末研習,持續增能」
藉由國中綜合社群,讓佳諭老師有機會與各個年段的綜合領域教師合作與學習,其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目前在高雄市岡山區前峰國中任教的王敏如老師。她是佳諭老師的大學同學,對於教學相當有熱情且富有創意。只可惜,教書之餘還有負責許多行政業務,令她忙得喘不過氣。2019年,她報名參加臺南場研習,當下不只舉手和政忠主任擊掌,也履行承諾,在課堂實踐有別於過往的教學策略。雖然過程中,她一度懷疑自我,也感到難過與挫折,然而,在社群伙伴相互鼓勵與支持下,繼續堅持下去。佳諭老師感性地說:「不只是學生,老師也很需要被肯定、被看見、被支持,而社群就是這樣子的存在,讓需要的伙伴能在這裡重新找回初衷和勇氣。」雖然組織研習課程與社群實在不容易,但看到他們社群裡找回自信,也讓佳諭老師想起當初成立國中綜合的初心。
共備課程創作(照片提供:林佳諭老師、賴奕銘老師)
奕銘老師則提到,由於學校除了一般輔導教師外,還有專輔教師的職務,授課時數相對較少,進而難以調整自己的教學。再加上,他們平日不易抽空參加研習,週末研習彷彿解決這些老師對於學習的渴望,透過社群教學資源的活水注入,讓想要精進卻不方便在週間研習的老師有學習的機會。
除了敏如老師,奕銘老師也分享了另一名伙伴的故事,他是目前任教於新北市立北大高級中學的洪秉浤老師,也是目前國中綜合的講師之一,同時擔任今年新竹場研習召集人。奕銘老師談起他滿是敬佩,「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宜蘭場夢N,那時候他展現出積極學習的熱情,從宜蘭開車回到臺北的路上,他便和同車伙伴討論研習中習得的教學策略,可以如何運用在課堂。」奕銘老師看到的是一位冀望改變的老師,透過實際行動,找到共學伙伴,並且持續增能。
「伙伴越多,責任越大」
為了讓每場研習都能與綜合領域的課程緊密結合,聚焦在特定主題,組織社群以及規劃研習向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實踐家論壇和素養工作坊完全是不同的歷程,講師之間的合作,就像革命伙伴;而陪伴實踐家,則是看著每位伙伴逐漸完成目標,內心的悸動完全不同。」即便社群伙伴會因為人生規劃不同,而暫時離開,但奕銘老師對此則有其他的想法。
「我和佳諭老師兩個人站在第一線,看到高品質的工作坊對於現場教師有這麼大的正面影響力,雖然很辛苦,不過想到每場研習和社群凝聚了許多綜合人,我覺得很值得。」奕銘老師滿意且有感而發地說,「這幾年下來,我以為講師很難,因為不只是要與伙伴共備,切合研習主題,還要讓課程進行順利、學員有收穫。當了召集人後,我覺得召集人才難,除了要尋找適合的伙伴之外,還要負責行政事務與協調。但是,當了總召後,才知道還有比召集人更苦更難的任務,因為要組織的事情更龐雜。不過再怎麼困難,都比不過擔任實踐家論壇的主持人。雖然只有一天的研習,但在這背後付出的心力與陪伴,是難以言語的。」因為伙伴和責任感,讓他們決定留下。
實地踏查與共備(照片提供:林佳諭老師、賴奕銘老師)
故事設計共創(照片提供:林佳諭老師、賴奕銘老師)
實踐短講共備與回饋
(照片提供:林佳諭老師、賴奕銘老師)
「閃閃星光,實踐延續」
每每看到伙伴在社群分享孩子們的眼神有多麼地專注,不只是給予老師最直接的回饋,更是佳諭老師和奕銘老師希望看到的,和伙伴們一起交流、分享、創新、向前走。
第一年他們學習如何辦理工作坊,第二年第一屆實踐家正式登場,學習如何陪伴與扶持實踐家。接著,參考其他夢N班別的運作模式,申請活化教學計畫,將更多資源注入社群。今年,將有更多實踐家在實踐家論壇分享他們的課堂實踐,「每一年,我們都在學習與突破,也希望能越來越成熟。」奕銘老師興奮地說。
最後,奕銘老師想和伙伴說:「每位老師都是教室裡指引學生道路的那道光,而國中綜合社群就是把每道光聚合後,再投射出滿滿的星空,讓不同的教學策略各自擁有一片天。老師可以不用是最厲害的人,參加社群、共學伙伴,就可以讓自己看到不一樣的課室風景。」
而佳諭老師想起自己教書第十年時,正值自己的教學低潮,原本的熱情,只剩下風中殘燭。直到遇到了夢N,看到了伙伴,從社群中獲得能量,讓她更有動力回到教室將學到的教學策略應用在課堂,「因為我知道,這間教室,再也不用擔心沒有光。」
有了這道光,教學實踐可以一直延續。
實踐家增能研習:邀請吸睛表達大師曾培祐在伙伴上場前來場短講集訓
(照片提供:林佳諭老師、賴奕銘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