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歸敬儀》,這個是道宣律祖,他晚年,他72歲往生,在65歲的時候,他一生弘揚佛法、弘揚戒法,住持三寶,到最後他把這一切的修行會歸到三歸依。当然我們說三歸依很簡單呐,其實他什麼是三寶?要怎麼樣來歸依?
其實它裏面有很深層的一種開言,他老人家除了戒律很通達,對教理也非常通達,他很多從戒律的角度,從教理的角度來歸依三寶。
之前,這部書在我們教界裏面比較少人講,那時候問清和尚,他說他也沒講過也沒學過,後來就是找藏經裏面有他的注解,這個《通真記》,把《通真記》講了一遍,才知道他老人家很簡單的文字背後的一個義理,講了幾遍覺得很受益,這個《歸敬儀》,很多我們很貼切的一些觀念,很重要觀念在裡面,他老人家都有所交代的,當然道宣律祖他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所以他寫的書很簡要,而且很重要的,還很簡單,所以我覺得這部書《歸敬儀》,大家學一學可以把這一生的修行作一個總持,作一個會歸。
==========================================
《釋門歸敬儀》簡介 釋誠因 敬述
唐朝道宣律祖一生修行,弘揚戒律,感動天人送供養等冥應。而且著作等身,大師為了護持佛法,可說不留餘力。到晚年將廣大弘護正法的工作,著眼在皈依三寶的落實,所謂博學於文而約之以禮,即專門針對皈依,從修行上作扼要精華的誡勸。
故歸敬儀是佛弟子立身處世的良規,為初學者求成佛道的指南,亦是老參補偏救弊的針砭,在浩瀚佛法當中,可說是一盞破迷啟悟的明燈,又是現代人想迅速獲得清淨自在的捷徑!
文分十章,不外在破除有情的執著,恢復自心本具真如的光明。
第一敬本教興,提示修行必須依止恭敬,來增長對佛法奉行的信心,如是對症下藥,藥到則病除,自然教化能興盛。
第二濟時護法,說明所恭敬的三寶,釋尊的教法最初是從佛世三寶而誕生,當佛滅度後,則遺留有形相的三寶住持在世間,來引導佛弟子去除現前心中執著,最終則能開顯眾生本具三寶的功德。
第三因機立教,治病的教法是因應眾生根機而建立,當有情病癒之後,如同過河不須舟,對教法的執取亦必須放捨。
第四乘心行事,介紹受持法門的明了心,亦須時時檢點。佛教導的法門如同車乘,眾生去駕御操作法門,要不斷的觀察調整,未來才能到達心中預期的寶所。
第五寄緣真俗,教我們正式來修習止觀,主要是觀察真俗二諦,直接令眾生來破除心中執取。此章為歸敬儀的核心,總攝其餘九章,文中引導我們觀照心中可思議的名言,來輾轉契入不思議的真如本性。
第六引教徵事,前已將修行大綱介紹過,此再依止佛說的四依法,來增進佛子對教法的信奉與貫徹力行。當中四依法最初是從善知識的引導、次是依法理的規範、最後則是奉行實踐,如是次第來運用四依法。
第七約時科節,明白用功的方法之後,再說明用功時間的調配,令眾生不急不緩,很安穩的進入佛門。
第八威儀有序,當佛弟子知道修行,如何放捨執著,內心調柔之後,文中才正式說明皈依三寶所要注意的威儀軌則,如是次第教授,使令三寶弟子行皈依儀式的同時,內心也能進行理觀來破執,將理觀與事修交相運行,迅速的抹去有情心中的烏雲遮障。
第九功用感通,今生有幸能皈依三寶來修行,然我們凡夫為了使令長遠的菩提道能夠不退轉,則必須要求見佛陀,儀文舉出十種見佛的法門,使令佛弟子能真正有所依祐。
第十程器陳迹,陳述晚年著作皈敬儀,目的在將過去好不容易得來的修行精要傳遞後世,令有志解脫的佛子能有所依循,亦警惕見聞者能落實在心中的修正才好!
歸敬儀的文雖古樸,然字字是老人家的血淚,為眾生離苦得樂最切要的下手處,引導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心中能與三寶相應,名實相符,真正的皈依三寶,而得到三寶的救拔!
原文【釋門歸敬儀者,吾祖 澄照律師之作也。師窮三學之妙,弘一性之宗。審歸敬為至道之良津,真俗乃觀行之樞要,…..】
📘《歸敬儀》這本書,就是我們的祖師——道宣律祖(皇帝諡號澄照律師)的著作。
祖師雖然是專門弘揚戒律,可是他內心窮究戒、定、慧三學的奧妙,對定、對慧有很深的造詣。
🔹「弘一性之宗」,弘揚一真法界(佛性)這種一佛乘的宗旨。他不只是弘傳小乘律,更弘通大乘成佛的宗旨。
🔹「審歸敬」,審察明白了知佛弟子歸依恭敬三寶,是至道之良津,至道就是至極的道路,是什麼?成佛道路,最好的渡口是什麼?你要成佛,要從哪個渡口過去呢?就從歸依三寶。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大家學佛,佛門裡面法寶很多,你要找到根本,你要踩到大地。
你是一個佛弟子,歸依有沒有做好? 這門課是在談這個事情,這是一個良好的渡口。當然歸敬,從事相上的歸敬,乃至於歸依到心裡面去了。
🔹「真俗乃觀行之樞要」,歸依的話,我們從事相下手,慢慢的它會講到理性,不只是事相。
其實這本書是一種稱性的修法,從事相的歸依講到心性裡面--真俗二諦的觀照,是觀行的「樞要」——樞紐,重要的地方,這樣才真正的歸依三寶。
--《釋們歸敬儀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