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獎學金

萬金獎學金基金設置緣由

十一世裔孫陳金萬教授口述

陳賴玉霞 整理


出身自一個普通且平凡家庭的我,父親服務於糖廠,單靠著一份微薄薪俸,省吃儉用,拉拔我們六個兄弟姊妹長大,既無顯赫的家世,亦無達官貴人的扶持;更因為我生來身體孱弱、資質平庸,所以自小,父親即希望我就讀師範學校,一方面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再者師範畢業後,政府馬上會分發到國小任教,可免於求職的困難及從事勞力的工作;故我省立新營初中畢業後,雖以榜首考上母校高中,但父親卻一心一意要我報考台南師範學校。

我無意到國小任教,堅持不報考台南師範學校。最後,在大姊金霞和二姊碧玉的資助下,得以報考省立台南高工。很幸運的是:考上台南高工土木科後,父親竟讓我通勤就學。在台南高工通學的這三年期間,早上趕上課怕遲到,下午下課趕火車怕晚歸,每天早晚總是半走半跑的在家裡與新營車站、台南車站與學校間來回奔波穿梭,自然而然的練就了我一雙健康的好腳力及一顆上進且永不氣餒的心。

南工畢業,經就業特考分發到鐵路局上班。約半年後,即入伍服預備士官役。退伍後,再回鐵路局工務處上班。當時薪資微薄,即便省吃儉用,亦只能糊口,遑論有任何的娛樂或休閒活動。只要有一丁點兒的零錢,便到書店買土木專業書籍或英文與日文書籍,憑著小學時學的一點點日語50音及初中、高職學的英文基礎,下班後,藉由電台廣播教學,自我摸索進修,提升自己在職場的專業技能與外文能力。不過,因自覺自己發音與音調均不正確,乃更節衣縮食,累積足夠的補習費用時,就到補習班補習日、英語,以增進自己說與讀的能力;以後,更陸續學習西班牙文、法文及德文,遂有機會,在民國六十九年考上公費,於七十年赴日本全國各大都市研習地下鐵及上日本國立東京大學交通研究室博士班進修半年。

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台灣教育史上的一頁大躍進--大學夜間部風起雲湧興起,造福了很多有進取心的上班族及家庭經濟不佳的學子,也有機會上大學的殿堂,但苦於各院校並無招收土木系,因此均與之擦肩而過;直到民國54年,中原大學土木系成立招生,我才得以完成上大學的夢想--成為中原大學的新鮮人,經過五年的苦讀,於民國59年仲夏,終於拿到了中原大學第一屆土木系的畢業文憑。這年,也是我人生最大的轉捩點,因為這一年,我不僅拿到大學的畢業文憑,同年九月,也結束了單調孤寂的光棍生活,與表妹賴玉霞步上紅毯,共組家庭,在人生旅途上相互扶持。

民國六十二年,我考上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組建教合作人員選修專門科目修習學分,旋於67年考上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研究所,雖然於兩學年內撰寫完論文,但基於建教合作,在職進修需滿三年才得以畢業,因此,我另再加修學分,直到70年6月才正式通過口試獲取碩士學位。

民國71年9月至74年1月,應成功大學管理學院之聘,在交通管理科學系(建教合作)擔任副教授。七十一年二月,應中原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學系之聘,回母校擔 任副教授。八十三年七月,因籌劃財團法人人電文教基金會(於八十五年更名為天字文教基金會)的創立,恐時間、體力有所不逮,影響教學品質,因而辭掉中原大學教職。

我自台南高工畢業,考上就業特考後,即形單影隻的負笈北上就業,兢兢業業、半工半讀的完成大學及研究所的課程,其中曾有過領獎學金的欣喜、激勵與感恩,與內人玉霞談起領獎學金的心路歷程,玉霞亦起勁附合的談起,她在校時領取各種獎學金的感受。因此,在當時我們即立下一個願景:「有朝一日,我們一定也要設立獎學金,回饋鄉里,以嘉惠家境清寒的學子。」

光陰荏苒,轉眼間30多年已成過往雲煙,我也從玉樹臨風的壯年,邁過「而髮蒼蒼」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老年!但是壯年時立下的宏願,我們沒有一日或忘。

今年(99年)1月中旬,玉霞將我們有意捐新台幣貳佰萬元整,在「陳桂記大宗祠」的名下,成立「萬金獎學金基金」的想法,電話請示「陳桂記大宗祠」陳董事長連益,這個想法是否可行,宗祠是否願意接受,或許因緣均已具足,陳董事長很高興的告知:「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樂觀其成。這樣好了,一月十六日下午,剛好有幾位董事們要到宗祠討論一月三十日董事會開會事宜,而且台北的陳貴德律師也會回來。因此,你們當天下午3:00是否可到宗祠一趟?把你們的想法告訴大家,以便在三十日董事會時提出報告。」

自從家嚴諱文德公往生迄今,倏忽已近三十年未曾進入宗祠。車到記憶中的鐵門,竟然大門深鎖,下車一看,院子裡卻停有好幾部車子,心裡一邊納悶,一邊探頭往鐵門內瞧,哦!原來大門已不知何時改到西側,與宗祠的大門同一方向了!車再往前開,左轉入「新開」的小路,才進得了大門。眼前豁然開朗,庭院花木扶疏,井然有序,宗祠的南側,多了一棟平房,宗祠的後面,又加蓋了一棟三層的現代化大樓,整體的氛圍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原來宗祠在陳董事長及各董事、監事們的領導規劃下,已改頭換面、煥然一新。在陳董事長熱情的引領下,先點香向祖先們禮拜後,即進入南側的活動交誼廳,與各位董事、監事宗親們寒暄,大家一見如故,這就是所謂的「血濃於水」的血緣親情吧!

我們把設立獎學金基金的初步構想,提出與大家分享與溝通,想不到大家一致贊同,亦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初步的達成共識後,就偏勞陳律師來擬寫草案,俾便在董事會時提出討論。

三十日董事會時,「萬金獎學金基金」的提案順利通過,陳律師草擬的「獎學金基金的管理辦法」,經過各位董事們熱烈的討論修改後,亦拍板定案;我亦將事先草擬的獎學金申請辦法,提供陳律師參考;因為與會的宗親們都有一個共識,希望這第一個在大宗祠名下成立的基金,能夠有一套完整的運作制度,使它得以健全且永續的留傳下去,也給未來可能設立的各類基金,有一個正確的依循模式。

值此人生的夕陽時刻,回首前塵,我與玉霞年輕時的生活,雖是坎坷,但我們從不怨天尤人,只有更加堅強,努力向上,永懷感恩。因此,期望藉由這區區貳佰萬元獎學金的設置,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將來獲得本獎學金的學生們,皆能養成悲天憫人的胸懷及服務人群的熱情,凡事樂觀,凡事感恩,永不氣餒;同時,也希望藉著設置本獎學金的介紹,給將來獲獎者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回饋社會,造福人群。」

萬金獎學金基金設置緣由

十一世裔孫陳金萬教授口述

陳賴玉霞 整理


出身自一個普通且平凡家庭的我,父親服務於糖廠,單靠著一份微薄薪俸,省吃儉用,拉拔我們六個兄弟姊妹長大,既無顯赫的家世,亦無達官貴人的扶持;更因為我生來身體孱弱、資質平庸,所以自小,父親即希望我就讀師範學校,一方面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再者師範畢業後,政府馬上會分發到國小任教,可免於求職的困難及從事勞力的工作;故我省立新營初中畢業後,雖以榜首考上母校高中,但父親卻一心一意要我報考台南師範學校。

我無意到國小任教,堅持不報考台南師範學校。最後,在大姊金霞和二姊碧玉的資助下,得以報考省立台南高工。很幸運的是:考上台南高工土木科後,父親竟讓我通勤就學。在台南高工通學的這三年期間,早上趕上課怕遲到,下午下課趕火車怕晚歸,每天早晚總是半走半跑的在家裡與新營車站、台南車站與學校間來回奔波穿梭,自然而然的練就了我一雙健康的好腳力及一顆上進且永不氣餒的心。

南工畢業,經就業特考分發到鐵路局上班。約半年後,即入伍服預備士官役。退伍後,再回鐵路局工務處上班。當時薪資微薄,即便省吃儉用,亦只能糊口,遑論有任何的娛樂或休閒活動。只要有一丁點兒的零錢,便到書店買土木專業書籍或英文與日文書籍,憑著小學時學的一點點日語50音及初中、高職學的英文基礎,下班後,藉由電台廣播教學,自我摸索進修,提升自己在職場的專業技能與外文能力。不過,因自覺自己發音與音調均不正確,乃更節衣縮食,累積足夠的補習費用時,就到補習班補習日、英語,以增進自己說與讀的能力;以後,更陸續學習西班牙文、法文及德文,遂有機會,在民國六十九年考上公費,於七十年赴日本全國各大都市研習地下鐵及上日本國立東京大學交通研究室博士班進修半年。

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台灣教育史上的一頁大躍進--大學夜間部風起雲湧興起,造福了很多有進取心的上班族及家庭經濟不佳的學子,也有機會上大學的殿堂,但苦於各院校並無招收土木系,因此均與之擦肩而過;直到民國54年,中原大學土木系成立招生,我才得以完成上大學的夢想--成為中原大學的新鮮人,經過五年的苦讀,於民國59年仲夏,終於拿到了中原大學第一屆土木系的畢業文憑。這年,也是我人生最大的轉捩點,因為這一年,我不僅拿到大學的畢業文憑,同年九月,也結束了單調孤寂的光棍生活,與表妹賴玉霞步上紅毯,共組家庭,在人生旅途上相互扶持。

民國六十二年,我考上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組建教合作人員選修專門科目修習學分,旋於67年考上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研究所,雖然於兩學年內撰寫完論文,但基於建教合作,在職進修需滿三年才得以畢業,因此,我另再加修學分,直到70年6月才正式通過口試獲取碩士學位。

民國71年9月至74年1月,應成功大學管理學院之聘,在交通管理科學系(建教合作)擔任副教授。七十一年二月,應中原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學系之聘,回母校擔 任副教授。八十三年七月,因籌劃財團法人人電文教基金會(於八十五年更名為天字文教基金會)的創立,恐時間、體力有所不逮,影響教學品質,因而辭掉中原大學教職。

我自台南高工畢業,考上就業特考後,即形單影隻的負笈北上就業,兢兢業業、半工半讀的完成大學及研究所的課程,其中曾有過領獎學金的欣喜、激勵與感恩,與內人玉霞談起領獎學金的心路歷程,玉霞亦起勁附合的談起,她在校時領取各種獎學金的感受。因此,在當時我們即立下一個願景:「有朝一日,我們一定也要設立獎學金,回饋鄉里,以嘉惠家境清寒的學子。」

光陰荏苒,轉眼間30多年已成過往雲煙,我也從玉樹臨風的壯年,邁過「而髮蒼蒼」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老年!但是壯年時立下的宏願,我們沒有一日或忘。

今年(99年)1月中旬,玉霞將我們有意捐新台幣貳佰萬元整,在「陳桂記大宗祠」的名下,成立「萬金獎學金基金」的想法,電話請示「陳桂記大宗祠」陳董事長連益,這個想法是否可行,宗祠是否願意接受,或許因緣均已具足,陳董事長很高興的告知:「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樂觀其成。這樣好了,一月十六日下午,剛好有幾位董事們要到宗祠討論一月三十日董事會開會事宜,而且台北的陳貴德律師也會回來。因此,你們當天下午3:00是否可到宗祠一趟?把你們的想法告訴大家,以便在三十日董事會時提出報告。」

自從家嚴諱文德公往生迄今,倏忽已近三十年未曾進入宗祠。車到記憶中的鐵門,竟然大門深鎖,下車一看,院子裡卻停有好幾部車子,心裡一邊納悶,一邊探頭往鐵門內瞧,哦!原來大門已不知何時改到西側,與宗祠的大門同一方向了!車再往前開,左轉入「新開」的小路,才進得了大門。眼前豁然開朗,庭院花木扶疏,井然有序,宗祠的南側,多了一棟平房,宗祠的後面,又加蓋了一棟三層的現代化大樓,整體的氛圍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原來宗祠在陳董事長及各董事、監事們的領導規劃下,已改頭換面、煥然一新。在陳董事長熱情的引領下,先點香向祖先們禮拜後,即進入南側的活動交誼廳,與各位董事、監事宗親們寒暄,大家一見如故,這就是所謂的「血濃於水」的血緣親情吧!

我們把設立獎學金基金的初步構想,提出與大家分享與溝通,想不到大家一致贊同,亦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初步的達成共識後,就偏勞陳律師來擬寫草案,俾便在董事會時提出討論。

三十日董事會時,「萬金獎學金基金」的提案順利通過,陳律師草擬的「獎學金基金的管理辦法」,經過各位董事們熱烈的討論修改後,亦拍板定案;我亦將事先草擬的獎學金申請辦法,提供陳律師參考;因為與會的宗親們都有一個共識,希望這第一個在大宗祠名下成立的基金,能夠有一套完整的運作制度,使它得以健全且永續的留傳下去,也給未來可能設立的各類基金,有一個正確的依循模式。

值此人生的夕陽時刻,回首前塵,我與玉霞年輕時的生活,雖是坎坷,但我們從不怨天尤人,只有更加堅強,努力向上,永懷感恩。因此,期望藉由這區區貳佰萬元獎學金的設置,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將來獲得本獎學金的學生們,皆能養成悲天憫人的胸懷及服務人群的熱情,凡事樂觀,凡事感恩,永不氣餒;同時,也希望藉著設置本獎學金的介紹,給將來獲獎者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回饋社會,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