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學系張清風教授 榮獲教育部第10屆國家講座
本校水產養殖系張清風教授今(95)年度榮獲教育部第10屆國家講座,張教授致力教學研究工作20年,在自己的崗位上始終兢兢業業,不曾懈怠,曾榮獲多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教育部「學術獎」等榮譽,玆將其成長歷程、教學工作、20年主要研究主題、學術研究成果、各項經歷及獎勵,乃至得獎後的感謝及感想刊載如下:
一、 學術成長的歷程
張清風教授1975年畢業於海洋大學的前身─臺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製造學系(現改為食品科學系),1980年負笈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專攻哺乳動物之內分泌與生殖生理學,1986年2月回至母校水產養殖學系擔任副教授,展開新的研究領域與方向,負責魚類生理學與生物學之教學及研究工作。
回國任教及研究後,張教授即使已升等為教授(1990年),甚至獲得國科會優等研究獎(1990年)及國科會傑出獎(1991年),仍深感對科學研究追求的渴望及覺得所學有限,於1992年卸下系主任職務後,立即展開學術充電之旅。1992年首先至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比較生理研究所進修研究四個月,1996年與1998年再分別進修兩個月。另外1997年至2002年分別4次至「日本國立養殖研究所生殖研究室」、「日本國立基礎生物研究所生殖生物研究室」、「國立琉球大學熱帶海洋研究中心」與「日本北里大學分子內分泌研究室」進行訪問研究共長達12個月。這段進修研究,對學術發展及視野擴充有極大的幫助。
二、 教學工作
張清風教授目前在學校任教的科目,大學部主要為生物學、魚類生理學、魚類生理學實驗,在研究所課程主要為內分泌學,這些都是生命科學也是養殖系至為重要的課程,因此張教授總是把教學擺在第一優先,並秉持嚴謹教學的態度,深恐有負教師的職責。雖然教學的負擔沈重,修課學生人數又多,每每要花許多的精神準備教材,但也是全力以赴,並從教學相長過程中得到許多的新知,擴展根基。
三、 張清風教授過去20年主要研究主題
(一)魚類性別分化與性轉變之機制及與激素表現之研究
1、以黑鯛為模式魚種,探討魚類性別分化之分子機制
2、以黑鯛為模式魚種,探討魚類性轉變之內分泌及分子機制
3、黑鯛內分泌「下視丘腦下垂體生殖腺」主軸的調控作用
(二)珊瑚生殖內分泌及成熟排卵的分子機制
(三)魚蝦類生殖週期與卵黃素生成作用及魚類性成熟與生殖調控
(四)魚類環境生理及免疫作用
四、 張清風教授的重要學術研究成果
回顧任教20多年來,張教授兼顧「國際科學視野與國際學術接軌」及「本土材料特性」的考量,全心投入「水產動物生理」之研究,尤其在「水產動物生殖生物」及「水產動物內分泌」等研究,不曾稍怠,持續努力,追求學術研究與卓越,至今發表90多篇重要期刊論文,其中包括最近4年內6篇在「Biology of Reproduction」期刊及一篇在「Endocrinology」期刊發表,這兩種期刊分別是生命科學之「生殖生理」及「內分泌」領域最受國際學者重視與影響力最高的期刊。另外每年出席1-2次重要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多次接受大會的邀請,發表大會主題演講或會議主持人。並經常受邀至國內外學術單位進行演講,與國際同儕有相互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五、 張清風教授主要的經歷及學術獎勵
六、 感謝與感想
談到榮獲殊榮後的感想,張清風教授首先對海洋大學及養殖系栽培表達衷心的感謝。張教授自回到母校任教後,受到歷任校長的支持,使得在教學與研究方面皆能較順利擴展。養殖系提供了至為完善的養殖及實驗設施等優良的學術研究環境,學校亦有許多師長與同仁在張教授求學過程及學術發展過程中給予許許多多教導、提攜及協助。另外,歷屆研究生共同的付出及家人的支持,使得學術的發展能夠持續,張教授更是由衷的感謝。
張清風教授歷經20年全心全力投入教學與研究工作,教育與培養下一代年青學子,這次榮獲教育部第10屆國家講座後也謙虛的表示,這是一種鼓勵與肯定,也是責任的加重,對許多年輕人踏入教學研究這一行,張教授認為,做學問應要有所堅持,尋找一個重要的主題,深入探索,多加吸收外界的新知,由廣而深持續的追求。雖然過程有些孤寂,甚至失敗而挫折,但亦有獲得學問的喜悅。張清風教授提到教師身兼教學及研究工作的這個問題時表示,雖然教師們的負擔不輕,但絕不可輕忽教學,必須好好準備教材,以拓展自己的廣度與深度,此舉絕對可以幫助研究的推動,甚至由教學中找到研究的新方向。而在學術研究這個部份,張清風教授則認為研究應要具有國際觀,要敢於挑戰問題,更要能追求研究品質的提升與學術的卓越。(文/張清風教授資料提供,教務處學術服務組整理報導)
本文摘自海洋大學校訊October 5, 2006 NO.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