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Symposium

學術研討會 - 「與新冠疫情共舞」

華府國建聯誼會,訂於2021年12 月11日 (週六) 美東時間上午8:30am-下午3:30pm (台灣12月11日晚上9:30 pm ),假華府僑教中心舉辦學術研討會。主題為與新冠疫情共舞,邀請六位專家提供美國FDA有關疫苗,及藥物研發的最新發展;3M公司研發測試口罩品質的優劣;以及兼顧病理及身心健康;並在進入中老年之際,探討頤養天年的命題等等。

本年度的 學術研討會 (Annual Symposium) 蒙中研院莊德茂院士親臨擔任開場介紹,及主持Q&A;另外,專長藥物研究的何英剛院士也將全程現場參與。為鼓勵其他城市及台灣產學界參與研討,本會也提供WebEx連線, 以實體兼WebEx連線的方式同時進行。年會緊接著於同日4:30PM召開。為期增進情誼,年會將以實體方式進行,並介紹新會員,選舉理事、及會長。

本年度學術研討會主題如下:與新冠疫情共舞 / 探討新冠疫情預防與治療、身心靈及老年健康

Overcoming COVID-19: From SARS-CoV-2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o Achieving Mind-Body Health and Enhancing Healthy Aging

僑教中心會議大廳寬敞,保持社交距離,實體參與限60位,依報名次序,額滿為止,報名截止日期11月30日。

費用:

  • 學術研討會:提供早餐、中餐 (日式便當or 中式便當)。會員免費;非會員$20/人。

  • 年會暨聯誼晚宴:$20/位。報到時間下午4:00PM。

地址:901 Wind River Lane Gaithersburg, MD 20878 (華府華僑文教服務中心)

期待相見!

疫情延燒下 華府國建會舉辦實體-線上雙軌併行學術研討會

探索「與新冠夢魘共舞」之道 啟發科技與心靈共構的新常態

圖: 鄧德成 / 文: 黃瑞禮

在新冠(COVID-19)疫情爆發並持續延燒將近兩年之際,大華府地區一年一度的學術盛會-華府國建聯誼會學術研討會,於2021年12月11日(星期六),採取實體和線上雙軌併行的模式隆重且盛大舉行,針對「與新冠夢魘共舞」之道,專家學者們解說了新冠病毒的進化軌跡,並從創新科技角度闡述新冠疫苗和解藥的研發前景,認為科技人面臨這個世紀挑戰,立馬發揮創新力量,「神速」迎敵,因此,新冠疫情雖千層烏雲暫蔽天,但我們可以期待萬丈光芒將普照。就防疫神器之一的口罩「假貨」氾濫問題,「打假」團隊也早已成軍,從華府出征,全球作戰,績效卓著。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不確定性」和「無常」增添了人們無限的苦惱,專家學者提出了「慈悲利他」、「活到老學到老」等身心建設之道,用創新的科技和昇華的心靈共構一個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和新生活。研討會中專家學者使出渾身解數,肯切建言,實體和線上雙軌交流熱絡,與會者獲益良多,圓滿成功。

這項學術研討會是在馬州蓋城的僑教中心會議廳舉行,因防疫規定而限制的六十個實體參與者名額早就額滿;華府國建會會員及來自美國和台灣的各界人士也透過網路,踴躍報名參加了線上直播的研討會。會長張慧玲為這項研討會揭幕,並致詞歡迎會員及各界人士參加這項學術盛宴,同時也感謝理事、顧問及志工們多日來的辛勞,讓這個史無前例的實體與線上雙軌併行的學術研討會可以順利舉行。

中華民國駐美副代表鄭榮俊應邀親自到現場發表談話,他說,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雖然大家都沒法見面,但是華府國建會仍然一本初衷,與時俱進,時刻關注台美議題,掌握科技脈動,在過去一年內,透過「國建螢窗」的方式,舉辦了多項專業性的講座,同時也關心疫情,排除萬難舉行盛大的學術研討會,探索新冠疫情的預防和治療,以及身心健康之道,對於國建會的活動與建言,他特別表達了肯定和謝意。他指出,在挑戰之餘,新冠疫情也帶來機遇,強化了台美雙方「同舟共濟」的夥伴關係,台灣在第一時間提供美國醫療防護用品,而美國也在緊要關頭提供疫苗給台灣人民,同時,雙邊的科技合作和實質交流也跟著拓展開來。

全程參與研討會的駐美代表處科技組組長楊琇雅在總結時表示,華府國建會舉辦的這項研討會不但回顧過去一年來的疫情發展,更重要的是集結了各方面的能量,從科技與人文的角度重新檢視生活,省思生命,讓我們在未來面對更多更廣的問題的時候,可以展現更佳的反應能力。她說,華府國建會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扮演著重要的交流橋樑,她響應張慧玲會長的號召,期勉會員們繼往開來,踴躍參與,為美國、台灣,甚至於全人類奉獻心力。

由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和中華民國僑委會/華府僑教中心共同贊助的這項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從上午九點開始,持續到下午四點圓滿落幕。

二戰以來人類最大危機

中央研究院院士、華府國建會前會長莊德茂博士應邀就新冠病毒的進化軌跡,以及疫情的防治發展,作了導覽式的解說。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二億六千多萬新冠確診病例,因新冠而死亡的人數高達五百多萬人,所以,莊博士以「二戰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來形容這個新冠疫情。

在新冠疫情持續延燒的情況下,到底我們要如何「自保」也保護他人? 莊博士認為還是要做到防疫的基本功,也就是:打疫苗;戴口罩;盡量維持六呎的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或密不通風的空間;勤洗手並避免碰觸臉部;避免與病患接觸;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衣袖遮口鼻;保持清潔和消毒;隨時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

至於大家關心的新冠疫情未來會如何發展,莊博士提出了他個人的四點見解:第一、長遠來看,情勢是樂觀的,因為我們已逐步開發出有效的防治之道;其次,全球共同抗疫的工作必須提升;第三、我們必須學會「與新冠夢魘共舞」之道,讓生活回歸常態;第四、持續研發解藥對抗變種的新冠病毒將是防疫的重中之重。

臨床藥理的使命:研發對的藥,在對的時間,調理對的劑量,用在對的患者身上

美國食藥署藥品研發評鑑中心傳染病藥品室主任雷諾茲( Dr. Kellie Reynolds)博士,從政府監管單位的角度談新冠病毒藥物治療的研發,她開宗明義指出,新冠疫情爆發後,食藥署針對解藥的研發立即採取對策,推出了新冠治療加速計劃,解藥研發準則,以及緊急授權作業規則。她強調說,臨床藥理信奉的使命就是:「開發對的藥,在對的時間,調理對的劑量,用在對的患者身上。」所以,在面臨可能是這個世代最嚴重的公衛危機之際,食藥署必須在「緊急的公衛需求」和「完整的研發製程」之間,權衡得失,求取新冠解藥研發的平衡點。在這個前提下,解藥的研發快速上路,同時也動用了緊急授權法,批准了「瑞德西韋」(Remdesvir)的緊急使用;並依照研發準則及個案處理的方式審理其它的解藥和療法。

對於全民關切的新冠病毒變種所帶來的威脅,她說,面對變種挑戰,食藥署也有直球對決的對策, 包括:一旦發現變種,立馬進行細胞培養;鼓勵研發多重療法;促進解藥研發團隊之間的合作;以及因應各個變種而撤消或限制緊急授權的療法等等。

前瞻未來,她指出,新冠病毒的藥物療法正在神速發展,跨界和跨領域的密切合作是必要的;不管成功或失敗,我們都要從各個解藥的實驗中吸取教訓;認識敵人才能打敗敵人,所以,針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不能中斷。

疫苗研發神速沖天,變種病毒烏雲暫蔽天,期待雲去天青迎陽光

新冠病毒爆發後,世界各國都傾全力研發疫苗,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截至2021年12月3日為止,全球共有135款疫苗正在臨床研發階段,如所週知,美國目前核准的新冠疫苗有三款:輝瑞、莫德納和嬌生。美國食藥署生物製劑研發評鑑中心疫苗部門主管林彩蓮博士,應邀在研討會中分享了新冠疫苗前世今生的故事,詳細解說疫苗研發及審批的整個過程。她指出,疫苗和解藥一樣,研發過程都要通過三期實驗,同樣的,疫苗也有緊急授權的機制,目前美國使用的三款疫苗都是得到食藥署的緊急授權。談到疫苗的好處,她說,直接的好處當然就是給施打疫苗的個人提供保護;而間接的好處就是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減少社區傳播,進而完成公衛使命。

在解說疫苗研發過程時,她用了一架噴射機來形容研發初期的快速起飛沖天,但是在緊急授權使用之後,遇到了變種病毒來襲,這架飛機逐漸碰到了雲層蔽天。她認為,疫苗研發的旅程上仍面臨種種挑戰,例如:如何評估偶發的副作用;在「保護力相關性」資訊還來不及建立的時候,如何修改疫苗來對付新的變種病毒;二代疫苗何時出現;疫苗的施打方式等等。

林博士在結語中表示,新冠疫情帶給疫苗業界和監管機關極大的挑戰,面對這個世紀挑戰,食藥署快速地使出史無前例的渾身解數,在堅守安全和效力的原則下,開通了疫苗研發和緊急授權的管道。展望未來,希望疫情危機可以得到緩解,也期待疫情雲過天青的到來,但林博士提醒大家前路仍有荊棘,還得克服挑戰。

口罩「打假」團隊出征 戰果豐碩

新冠疫情下的保命神器之一就是口罩,然而假口罩卻相當氾濫,而站在公衛最前線的醫護人員所仰賴的N95口罩,竟也假貨充斥,嚴重危害防疫安全。所幸,由喬治梅森大學工學院黃建中教授共同領導的口罩「打假」團隊,與 N95口罩製造商的龍頭老大3M公司,以及美國和各國的執法單位密切合作,全面出征打假,先後攔截了五千多萬件假的醫療防護裝備,有效阻止了這些假貨進入市場,戰果非常豐碩。3M公司也因而受到國際著名的知識產權刊物「世界商標評論」(World Trademark Review, WTR) 評選為2021年北美洲年度團隊。

黃建中教授應邀在研討會親自現身說法,並分享了假口罩防治之道的經驗心得。黃教授用假口罩集團的四大寇為例,指出假貨供應鏈模式就像新冠病毒一樣,不斷地變種,查緝不易。接著他闡述了他的團隊充分使用科技、網路、人工智慧和資料分析能力,與假口罩集團鬥智鬥法,最終給予攔截的打假行動細節。

談到辨識假貨之道,他說,以醫療人員使用的N95口罩為例,基本上3M公司只在美國生產,如果買到舶來品,應該可以認定是假貨。至於一般民眾使用的外科口罩,外層保護力可以用水滴來測試,如果滴水後馬上滲透過去,表示沒有保護力。他強調,更重要的是口罩的中間那一層,可以用火燒的方式作測試,正牌口罩使用化學材料,燒起來會像臘燭一樣會滴油,假貨則使用一般的「衛生紙」,遇火就燒成灰。

痛苦=(執著)x (無常) ÷ (慈悲利他)

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施益民博士,不但是一位傑出的婦產科講座教授,而且業餘喜歡用現代科學的角度去研究佛法,探索身心靈健康之道,因此,他應邀在研討會中以「疫情期間的身心靈健康」為題,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他開宗明義以「疫」外的訪客來形容新冠疫情,他指出,人類經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之後,演化出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執著」。同時,根據熱力學的第二定律,一切萬物都無常存著,也就是說,「無常」是自然法則。於是,他得出了第一個方程式:(執著)x (無常)=痛苦。他把新冠疫情這個「無常」的現象套入這個公式裡,結果痛苦指數一定飇升。他表示,如果一個人可以分辨自己可以掌握以及無能為力的人、事、物,例如,想要終結COVID-19是超出個人駕馭範圍的事,就比較不會怨天尤人;換句話說,如果你可以放下「執著」並接受「無常」,那麼你的苦受(痛苦的感覺)就減少。

施教授進一步探索減輕苦受之道,他運用腦神經科學提出「慈悲中心」的觀點,認為慈悲會觸動交感神經而減少苦受。慈悲何來?他引述了佛法,指出「利他」會讓痛苦化成力量。於是,他提出了新冠疫情下促進身心靈健康的方程式:痛苦=(執著)x (無常) ÷ (慈悲利他),建議大家把「慈悲利他」的分母做大,就可以降低「痛苦」的指數。

頤養天年之道:「學」、「笑」、「愛」

臨床心理學專家梅強國博士應邀在研討會以「身心相連:如何頤養天年」為題,分享她的心得。首先她引用了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話:「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牙動搖」,說明老化的必然及其徵兆。 接著,她指出有關身心健康的研究結果顯示了幾項特點:自我「控制感」很重要;自我感受的年齡可能增進身心健康;重新框架自我可以幫助你克服老化所帶來的挑戰;樂觀有助健康。至於百歲人瑞的共同特徵是什麼?她說,這些特徵包括多動;食不過飽;攝取新鮮和天然的食物;早睡早起,不慌不忙;維持親情友情的社交關係;做家事,當義工,助他人,活的有目的、有意義,以及充滿幽默感。她強調說,想要有健康的晚年,心動不如行動,從此時此刻做起,不必等到「退休」才開始。

梅博士從學術和實證的角度,逐一檢視頤養年的要點,包括排除老化的心理障碍,健康飲食,休閒運動,動動腦,舒壓,開懷大笑,預防疾病和傷害,維持親情和友情關係,活出人生目的和意義等等。她歸納說,青春永駐的泉源就是行動,凡事好奇,樂觀,自主管理健康,過著有目的有意義的生活,還要有感恩之心。她認為想要頤養天年,不外乎這三樣東西:「學」-活到老學到老,「笑」-開懷大笑,「愛」-博愛眾人。

駐美副代表

鄭榮俊公使

駐美副代表 鄭榮俊公使 致詞

華府國建聯誼會張會長、莊院士、國建會各位理事、顧問及先進、在場及線上的來賓:大家早!

很高興今天能參加國建會本年度的學術研討會,我謹在此代表駐美代表處蕭美琴大使致上祝賀之意。

國建會自1975年成立以來,不僅透過在美各界精英的會員先進們對我們中華民國臺灣的科技發展及經濟建設提供了許多的寶貴建言,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也都能適切掌握當前科技或學術的脈動。包括今年的研討會主題「與新冠夢靨共舞」,也是全球共同關切的議題,相信藉由各位頂尖專家的精闢說明,大家一定更能掌握整個疫情防治的現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說到疫情發展,就不能不提到台美同舟共濟、攜手抗疫的情誼。在去年疫情剛爆發,防護裝備如口罩面臨短缺的時刻,台灣在確定國內供給穩定的情形之下,馬上協同僑社一起向美國各界提供所需的防疫物資,而在今年稍早台灣遭逢疫情升溫之際,美國和其他理念相近國家也及時捐贈疫苗,讓2300萬台灣同胞備感溫暖,而包括國建會各位先進長期間在您的專業領域,以及在美國主流社會的貢獻,相信也是建構這個良善循環的一大助力。

上個月所召開第二屆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除了展現臺美堅實而穩固的夥伴關係,雙方也宣告將於明年在臺灣舉辦首屆臺美雙邊科技會議,開展臺美在半導體、太空科技、生醫精準醫療、資通訊科技、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領域的合作交流。貴會成員是來自各專業領域的菁英,也期盼透過各位的專業見解提供協助,一起來拓展相關面向的臺美合作。

COVID-19 疫情流行已接近兩年,雖然眼前還有許多不確定性。但還是期盼疫情早日緩解,讓國際間的旅遊及實體交流能儘早重新恢復,在此預祝今天的研討會圓滿成功,各位先進身體健康、諸事如意!

第45屆會長

張慧玲律師

第45屆會長 張慧玲律師 致詞

Welcome Remarks

By: President Elaine H. Chang, Esq.

Dear the honorable Deputy Representative Cheng, Academicians Dr. Chuang, and Dr. Ho, as well as all of our speakers, members, and participants, welcome to CAPA DC’s Annual Symposium.

I am Elaine Chang, the 2021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American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of Metropolitan Washington, also known as CAPA DC. It is my utmost pleasure to have all of you here both in person and onli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2021 Annual Symposium.

CAPA DC was founded in 1975, bearing a history of almost half a century. The members of CAPA DC are composed of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professors, doctors, lawyers, and innovators. CAPA DC continues to be an important conduit to connecting with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economic developments, trades, and others. The goal of CAPA DC is two-folds: first,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suggestions to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encourage positive policy changes in government and, second, to socially connect our members.

I appreciate all of you for being here today in view of the ongoing COVID situation. 2021 has been a difficult year for all communities worldwide. This pandemic has impacted all aspects of our lives. It changed how we socialize, how we work, how we travel, how we express ourselves, and more.

Today, we are honored to have a panel of esteemed scholars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on COVID-19 and our world at this time. Our speakers include: Dr. De-Maw Chuang from Academia Sinica; Dr. Kellie Reynolds from FDA; Dr. Tsai-Lien Lin from FDA; Dr. Edward Chien-Chung Huang from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Dr. Ie-Ming Shih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r. Heidi Hsia, a well known Psychologist; and last but not least, Director Shirley Yang from TECRO.

I hope all of you have a great time at this Symposium and find it to be helpful and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and I also hope to see all of you again soon at our next CAPA DC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