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posium

學術研討會

2016 Symposium

Our Theme

關心未來 安居樂業

綠色能源 高齡福祉

Session 1

Renewable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議題一:再生能源與氣候變遷

Session 2

Strategies to Coping with the Aging Society

議題二:老年化社會的對策

Date and Time

Saturday, September 24th, 2016

9:00 AM - 4:00 PM (8:30 AM Check-in)

Location

The Universities at Shady Grove, 9640 Gudelsky Drive, Rockville, Maryland 20850

Keynote Speech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tegration, Coherence and Governance (Taiwan Experience)

Dr. Hong-Yuan Lee 李鴻源博士

Co-Sponsors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S.

Overseas Community Affairs Council,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in the Washington-Baltimore Area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華府國建會長林雄生(左)與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右)

大會主講人、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大華府地區一年一度的學術盛會-華府國建聯誼會學術研討會,9月24日(星期六)在馬里蘭州洛克維爾市隆重舉行,來自美國和台灣的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針對氣候變遷的因應之道,再生綠能的發展與前景,以及高齡化社會面臨的老人照顧與福祉等重要課題,從學術和實務的角度,建言獻策,供決策者參考。研討主題切中時局,討論內容精闢具體,各界人士踴躍參加,交流聯誼,場面熱烈,成果豐碩,圓滿成功。

這項研討會於24日上午9點起,在洛城的馬里蘭州州立大學聯合校區舉行,華府國建會會長林雄生致詞時,感謝國建聯誼會的前輩們,披荊斬棘,帶領國建會走過40年輝煌歷史,他期許會員們承先啟後,攜手合作,繼續向前行,年復一年積極推展會務。

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應邀出席並發表談話,他表示,中華民國(台灣)成長的歷程中都有國建會的腳印,過去40年來,國建會成果豐碩,貢獻良多,他深表祝賀和感謝。他說,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正在推動五大產業:綠色能源、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醫科技和國防工業,而國建會適時適地推出了相關的研討會,提供建言,美國和台灣都將受惠,這項研討會的召開,展現了海外學人和僑胞對家鄉福祉的關懷與支持。

研討會大會主講人是李鴻源博士,擁有愛荷華大學博士學位,在台灣大學土木系擔任教授的他,是「學而優則仕」的典型人物之一,曾任台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台北縣副縣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內政部部長。他以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天災為出發點,舉例細說台灣人如何面對災難,克服災難,治理災難的刻骨銘心故事和經驗,並且從他個人的從政經驗中,配合他的學術專業,規劃出許多創新的解決方案。譬如說,台灣水資源缺乏,但是又很浪費水,所以他就提出了「水資源回收」的概念,並在台北縣(現在的新北市)實施,「林口水資源回收中心」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另外,台北市一直有淹水的困擾,學水利的他,設計了一套防洪工程,也受到國際的矚目,但他自認為工程結構畢竟不是長治久安之計,因此,提出了創新的「海綿城市」(sponge city)概念,讓雨水可以在台北市的每一個角落滲入地下,不但保留水資源,美化城市,又解決水患。

左起:龔松長、Phillis Yoshida、高碩泰、李鴻源、林雄生、葉恭平

第一階段研討會,左起:陳怡芳、葉恭平、Phillis Yoshida、林雄生、

科技組組長張和中、龔松長、Dan Hoffman

談到台灣人口不合理地集中到台北及附近地區,導致城鄉失調,國土規劃失衡的現象,他大膽地提出了把首都遷到中部的「遷都」之策。具體遷到那裡?學校如何配合?在答覆這些問題時,他說,高鐵台中站附近的「成功嶺」是一個理想地點;原來省府所在的「中興新村」也可以。他強調說,遷都涉及到城市的再造和產業分佈的轉移,學校和相關配套必須兼顧,所以要費時5-10年規劃建設,並不是「說遷就能遷」。

李鴻源指出,颱風、地震、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隨時都在襲擊台灣,在參與許許多多的救災決策和行動之後,他深以台灣人的靭性為傲。他認為,防災、救災和治災的最大挑戰在於政府各單位之間的各自為政,缺乏有效協調,所以他主張科學與政策密切結合,部會之間溝通協調,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研討會第一階段的主題是再生能源,由理事陳怡芳博士主持。首先登場的是剛從聯邦能源部副助理部長職位上退休的Phillis Yoshida。她開宗明義指出當今世界面臨的兩大問題:氣候變遷和人口增加與人口老化。氣候變遷帶來危機,也迎來了機會,讓人類積極研發低碳能源。她認為,由於科技的突破,以及成本的降低,為低碳能源開啟企機,朝著耐用、可靠和彈性的目標,創新發展。在職時主管亞洲區和美洲區國際能源事務的Yoshida表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是世界能源研發大國的前四名,台灣排名第十五。她以「能源革命」來形容未來的變化,說明了各國必須正視能源問題的重要性。

出生在台灣,北一女初中部畢業,在日本琉球上高中,來美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大學畢業後在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又回到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的葉恭平,從美國國立費米實驗室退休後,在紐約成立「全球創新中心」,致力於新能源的創新開發。他一上台就以鄭重的口吻說,我們正站在世界的轉捩點上,此時此刻我們正在改變人類的能源,這次的變革將是「一勞永逸」!挑戰很大,但機會很好。他以台灣為例,每年要花掉七百億美元進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能源,如果以同樣成本投資到再生能源,應該可以支撐台灣的能源需求,因為台灣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資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海潮能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認為台灣預定2025年終止核能是正確的。就節能而言,他舉例說,日本政府規定每年五月一日起的六個月內是「無西裝期」,不穿西裝可以減少開冷氣,節能減碳。美國能源部正在推廣一種叫「零能屋」(net zero energy home),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美國也有一百多家大公司的辦公樓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他在結論時強調,再生能源,對台灣而言,一定足夠;對全球而言,還得加把勁創新開發。

馬州蒙郡首席創新官Dan Hoffman帶來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創新智慧。他指出,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數據導向」的決策模式已經成形,除了數據種類、速度和數量等變化因素之外,關鍵還在於人類行為,也就是個人操作技術的能力。身為首席創新官,他主導的計劃就像研發實驗室一樣,將政府行政、嶄新科技和創新點子結合在一起,在安全的環境進行測試,從紙上談兵到施政服務,最終目標在於改善政府職能,造福人民。他以與大家有切身關係 的交通為例,透過創新的科技和概念,可以舒緩堵塞,減少車禍,節省能源。他強調,智慧城市的成敗關鍵在於不斷的教育,教育公務員,也要教育民眾。

現任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美國國科會內燃系統組組長的龔松長博士,來自台灣嘉義農村,當他看到家鄉的稻草、雜草、樹枝、樹葉廢棄滿地,引發了他礸研生物能源的念頭。他說,非食物的生物能源原料很多,諸如花草樹木,甚至於廚餘,都可以透過生化處理過程,提煉出「高級能源」。他說,第一代的生物汽油使用食物,第二代生物能源使用非食物原料,因此,不會侵犯到人類的食物鏈。他解釋了生化提煉技術後,提出一個嶄新的生物鏈:非食物生物原—提煉出高級「無碳」能源—廢料回到大地肥沃土壤—保存水資源—創造豐收的有機生物原。他把家鄉的農村景色放給大家看,然後說,這個生物鏈不但可以解決能源問題,也可以改善農村經濟。

第二階段研討會,左起:盧道揚、Lori Simon-Rusinowitz、郭為婉、Carl Hill

中央研究院院士莊德茂(左)與科技組組長張和中

僑務委員李治瑞(左)與部長李鴻源

第二階段的研討會轉移話題,討論高齡社會所面臨的老人照護問題,由前任理事李成蕊博士主持。曾任台東縣衛生局局長,現任台灣駐美代表處衛生組組長盧道揚,首先說明了台灣的長照計劃,過去10年是1.0版的計劃,在這個基礎上,政府推出了未來10年的2.0版計劃,推動所謂的A-B-C模式,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長照旗艦店」),在每個鄉鎮市區至少設立1個,人口較多鄉鎮市有2個以上。B級複合型服務中心是「長照專賣店」,希望每個國民中學區範圍能有1個;C級巷弄長照站是「長照柑仔店」,未來目標是3個里至少有1個,使照顧服務據點普及化。盧道揚組長強調,人力規劃與管理,政府與民間夥伴關係的建立,將是長照計劃的成功關鍵。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高齡研究室主任希爾博士(Carl Hill)在會中分享了他的團隊研發出來的健康差異架構,他說,健康差異性研究架構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找到老年人健康的關鍵因素,及其重要性的先後次序,作進一步追蹤與評估,對老年人健康的研究很有幫助。他說,在研究院的支助下,有一些針對亞裔老年人的研究計劃獲得了相當好的成果。他鼓勵老年健康研究人員善加利用健康差異研究架構,嘉惠社區。

專精於健康與衛生政策的馬里蘭大學公衛學院助理教授Lori Simon-Rusinowitz博士,她的母親八十幾歲,住在密西根州的老人院,所以,談起長照政策,她本身的經驗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她指出,美國嬰兒潮有7700萬人邁向高齡,乍聽之下,相當驚人,甚至有人用「海嘯」來形容這一波老人潮。但是,她認為這是誤解,因為老化是漸進的過程,通常要等到八十幾歲以上才有長照需求,所以,整體而言,不會像海嘯一般蜂湧而至。她進一步指出,由於女性進入職場人數越來越多,相對的,子女免費照顧父母的情形就減少,調查顯示,絕大部分的老年人不願意住到老人院,因應之道就是推廣「適合人居社區」(livable community),又稱「友善社區」,它的特點就是容納各個年齡層居住在同一個社區,解決老人住的問題之外,社區提供基本的、經濟的健康和社會服務,預防勝於治療,降低住院人數。她在結論時表示,長照服務牽涉廣泛,衛生健康、住宅、交通、人力資源、科技研發等等,所以,政府與政府之間,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密切合作,建立夥伴關係乃是可長可久之計。

美國老年人協會(AARP)亞裔社區副總裁郭為婉帶來了該協會的研究刊物,供與會人士參考,同時,她也使用了許多數據說明亞裔老年人的現況。她說,亞太裔老年人(50歲以上)的成長速度僅次於西班牙裔,目前約有四百多萬人。她指出,亞太裔家庭的特性是多代同堂,服侍老年人是普遍的道德觀,但如何安養天年仍是難以啟齒的話題,為此,老人協會特別製作三個華人故事影片,劇情包括遠距離照顧父母親的空中飛人;有三明治世代,上有老下有小,臘燭兩頭燒的典型華人家庭。影片有中文字幕,希望華裔家庭上網aarp.org觀賞,重視老人問題,適時展開家庭對話。她表示,老人協會作了很多有關亞太裔美國人的調查研究,她歡迎高齡問題研究者,以及亞太裔社區人士,充分利用這些資訊,嘉惠亞太裔老人。

研討會議程緊湊,除了午餐時間之外,整整進行了六個小時,產、官、學界人士踴躍參加,大會主講人、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伉儷、駐美代表處衛生組組長盧道揚,以及科技組組長張和中、副組長林寶玉和秘書呂學祥,全程參與研討,精神可嘉,也足見台灣當局對這項研討會的支持與重視。研討會於24日下午四時,圓滿閉幕。

(圖:鄧德成/文:黃瑞禮)

部分與會來賓和李鴻源部長(中)伉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