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國建聯誼會首次舉辦的會員線上「教育座談會」,於8/5(週五)晚上雲端相會。前一週剛抵達華府的TECRO教育組組長陳郁仁博士也上線,與華府國建聯誼會的會員們相見歡,近三十人上線,共度一個知性交流、經驗分享的夜晚。
座談會由會長金慶松主持,他先行問候與會者並講述座談會的規範以及發言的範圍。隨後教育組陳組長簡單自我介紹,並提到他到任的主要任務在促進台美教育上的合作,並期盼擴大交流範圍,例如,台美雙語教學上的合作,鼓勵學生到台灣學習漢語,台美大學之間的交流,台灣留學生的協助,台灣為美國半導體人才做培育計劃等。
在馬里蘭大學執教的李偉智教授提到他對台灣留學生的看法,程度尚可,人數逐漸變少,最需要的幫助是醫藥問題以及畢業後致毜膮f助。喬治梅森大學的陳俊宏教授比較了台美教育,認為台灣已沒有「因材施教」,以往放牛班的學生,也可以上大學了,卻將大學的整體程度拉低了,齊頭式的平等易造成資源之浪費以及社會問題。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呂昌田教授點出,台灣來的留學僅讀碩士、不讀博士,人數越來越少,是隱憂,人不足,少人幫你說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王天麗教授表示,全心投入學術研究的學生較少了,針對抄襲,凡學生作業、開卷考試、研究發表的期刊或論文、甚至教授申請研究經費的計劃書,若是涉及抄襲,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會受很高層次的關注和處罰。王淑美博士分享她回到台灣工研院研究、教書的經驗,她教導學生使用奈米中心的儀器,學生只想拿學習證明,學習態度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談到海外中文學校教育之展望,與會者幾乎都有經驗,盧瑞平博士等多人都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強調父母在家講中文的重要性,寒暑假儘可能送子女回台灣學習,小孩看電視僅限於中文節目,學中文的重要性以及社交。學生人數變少了也影響到師資,其他主要的挑戰是教室場地問題、師資的穩定性。關於技職教育,李偉智教授提到馬里蘭州蒙郡的做法,值得台灣參考。
關於後教改世代,盧瑞平博士點出,國立大學學生程度每況愈下,老師教學都感沮喪,大學生找不到好工作,延後畢業現象普遍。如何改善流浪教師的現象?學生人數不足,有人同時在讀兩個博士班,湊學生人數?造成教學資源之浪費,宜通盤檢討。王淑美博士直陳,為什麼麼招不到博士班學生呢?因為竹科的薪水太好了,環環相扣的複雜問題,配套外還要有配套。酈民興博士點出歷史教育之重要。楊禎雄醫師送出的書面意見表示,美國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商業行為,道德教育較少注重,師生關係也不如傳統東方文化下的師生關係。
座談會尾聲,由陳組長做最後補充,他認為抄襲嚴重,緣於把關不嚴,教育部也正在討論,亡羊補牢,例如,增加比對系統等,未來應會改善。針對教改何去何從?會有大學老師的退場機制,大學如何「結束營業」,立法院已三讀通過私立學校退場條例,法令上如何做相應的配合(清算、解散、併校、捐贈),會全盤考量。「學而優則仕」是傳統,目前公務系統也有借調教授擔任政務官的作法,借重學者的專業經驗,參與政策執行,以彌補行政層面的不足,具有正面的作用。對於「技職教育」,目前科技大學開設技職教育產學專班,政府加強補助大學培訓工廠所需要的中高級技術人才。針對「海外中文學校教育」,會以正體字、注音符號為主,若當地是以漢語拼音、簡體字為主,也會配合「顧客」需求作調整。目前的中文檢定考試,具有優點、也有不足的地方,要繼續進行調整精進,並擴大推廣辦理。
一生都在教育界服務的陳組長,也一直對教育做長期的觀察與思考,自許作為教育橋樑,期望溝通彼此,加強台美教育合作交流,為台美互學互助互利貢獻心力。他希望在教育事務方面,能為華府的僑胞們服務,也謙虛地期望僑胞們惠予指導支持。該晚的教育座談會,與會者皆能知無不言,內心的關心、關注與觀點,也毫不保留的分享與直陳,會中充分交流,座談會圓滿成功。
文:華府國建聯誼會會長 金慶松
華府國建聯誼會學術演講五月十四日早上在馬州僑教中心舉行,也在zoom上同步讓會員朋友們上線。演講在華府國建聯誼會會長金慶松、華府台大校友會會長李宜軒及華府中山女中校友會會長黃珍珍一一致詞之後,由李敏珠女士介紹講者並主持演講,陳建煒教授開講「新冠病毒在台灣/一位流行病學家的一些想法」。
陳建煒教授雖然長期在學校教學研究,卻親切幽默,演講開始時操控投影片,找不到「下一頁」鍵,自嘲教書這麼多年,今天使用電腦控制投影片,竟然找不到 page down 鍵。
陳教授首先向台灣的醫療人員、防疫人員、重要的工作者致上崇高的敬意。他接著介紹了瘟疫、傳染性疾病的背景,以及醫藥產業的趨勢(疫苗產業 vs 製藥)、生技產業(抗生素、抗病毒藥品)、市場規模、投資回報率等等。對於疫情,他引述美國Dr. Robert Kadlec在疫情剛開始時針對美國的情況所言:保護弱勢群體(Shield the vulnerable)、庇護易感人群(Shelter the susceptible)、拯救病人(Save the sick)、維持供應量能(Sustain supplies)。
主持人李敏珠女士介紹講者
演講者陳建煒教授
隨後他陳述美國控制COVID疫情的狀況,聯邦與州郡市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不足的健康資料基礎建設,行政命令準則、注射疫苗、戴口罩、社交距離等。對比台灣的控制管理,台灣有先天優勢:海島、良好的公共衞生架構、全民健保、國民素養。他認為面對一個新型的傳染性疾病,最重要的疾病管控目標是:預防重症及死亡、維持醫療量能、心理衞生、中小學教育、經濟發展。疫情初始階段,台灣立即推動相關措施:入境管制、隔離、測試、疫調,包括派專人到武漢訪問。陳教授極力讚賞台灣民眾的配合度,例如,在疫情期間,陳教授本人參加了在台北市舉行的半馬拉松,以2:53:47完成,全程近三小時,除了喝水外,都戴著口罩跑完全程,台灣人的服從性極高,他幽默道,或許是因為台灣人怕死。加零或清零是追尋的唯一目標嗎?數字、世界排名有意義嗎?陳教授以兒子就讀的學校為例,也在追求漂亮的數字,但,那數字不只是改善學校,而是改善學校排名。
陳教授引導聽眾思考許多議題:誰需要做測試?什麼測試?(有症狀的?沒有症狀的?有風險的?量體溫PCR Antigen,偽陽性的後果、偽陰性的後果),發展本土的快速抗原檢測?眾多群聚的場所,誰負責?台灣社區中有沒有無症狀者持續傳播?誰是「專家」?(臨床醫師、傳染病流行病學家、疫苗專家、名嘴)、疫調 ,環境消毒 (陳教授認為通風更勝過化學兵消毒社區環境),疫苗策略、入境管制的對象與方式;在緊急狀態下,陳教授認為中央掌握所有資源及主導,地方及個別公、私單位配合,怎樣才是較有效率、有成效的方式,也難有定論。病毒變種再變種,陳教授的看法是,群體免疫可能不適合COVID,在接種疫苗之後的「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語意上並不恰當,因為現有的COVID疫苗不是要預防感染,而是預防重症。
整個疫情期間,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挑戰,尤其是與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教授有相同的學術良知,陳教授原則上也不同意高端疫苗的「免疫橋接」,但簽了保密協議,不能説。不接種疫苗者(Vaccine hesitancy)依然存在,關於疫情較合適的指標為何?個案數目?住院數目?隔離的時間與方式,有打三劑疫苗和沒打疫苗要一視同仁乎?在在考驗著台灣。
zoom 缐上技術總監陶占祥顧問
台大校友會副會長林佳瑩提問
會場一隅
金慶松會長致贈感謝狀給講者
陳教授對於台灣的防疫仍然深具信心,優異的國民素養,專業醫療人員,認真的公務體系,政府做了不少正確的事,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很幸運地,友邦以及民間團體適時捐贈疫苗。他也提出更廣的思考方向,公共衛生的縱向與橫向方式;宜解決系統性的問題;大有為的父權政府 vs. 教育並授權個人;防疫/抒困/振興/轉型的整體考量;社會影響,尤其是經濟、中小學;中央 vs 地方政府 vs 企業之分工合作;移工的管理;援助他國;健康數據;隱私權的尊重;台灣生技產業。
結論時,陳教授認為,在疫情中諸多不確定因素下,整體上來說,台灣做得還算不錯。對於台灣疫情未來的發展:台灣的高峰會有多糟糕?多久會達到拐點?對醫療體系的影響有多大?要減少隔離時間?疫苗製造和採購應該作為國家安全話題。在這新冠疫情之下,沒有劇本(no playbook) ,外國的經驗可以借鑒、值得學習,也要彈性調整以符合台灣的情況。後疫情時期要如何轉型,宜前瞻思考、超前部署。隨後陳教授也一一回答了來自現場觀眾的諸多問題。
陳教授就事論事回顧台灣的防疫之路,言所當言,止所當止,讚所當讚,評所當評,避開政治化、沒有事後諸葛,並引領觀眾思考議題以及不同的面向。他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現場不時傳出笑聲,令人如沐春風,尤其難得的是,專業的內容深入淺出,寓教於樂,深刻了解美台文化,一針見血,在在令現場以及線上的聽眾受益匪淺。午餐在洛城 Peter Chang 輕鬆自在的環境下,講者和與會者更是暢所欲言,言無不盡,盡興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