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新加坡國立大學 李裕火 教授
主題:“新加坡的萬花筒”-談國家的規劃與發展
藉由李教授的新加坡經驗分享,希望借鏡新加坡,也盼結合本會專家,提供台灣思考, 如何迎頭趕上, 眺望世界、展望未來。
主持:陳俊宏教授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系統與工業工程教授
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於 UPenn、台大
專長:系統分析、模擬、控制、決策與管理
系統例子:電力調度、飛航管理、醫療管理、生產製造、武器
華府國建會於8月28日舉辦本會今年第五場國建螢窗,由本會會員陳俊宏教授主持,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李裕火教授(Dr. Loo Hay Lee) 演講,分享參與建設新加坡的經驗,並與本會專家參與討論。
李裕火教授出生於馬來西亞 ,高中畢業後赴台就讀台大電機系,在台灣結識許多好友。求學階段,身為僑生的他,在台大名列前茅。台大畢業後,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於1997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受聘於新加坡最頂尖的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至今,並在工作後歸化入新加坡國籍。李教授將台灣視為他第二個家,對台灣的培育,一直銘記在心。他目前同時擔任三個卓越研究中心的主任,身兼logistics, supply chain systems, Industry 4.0, IOT, and cyber physical systems 的多元專家,曾帶領團隊獲得港口設計國際比賽的第一名,獲得高額獎金一百萬美元。李教授不僅學術居領導地位,參與新加坡港口的營運與未來規劃、及使用自動化和物聯網的規劃設計等項目,為新加坡發展成智慧國家 (Smart Nation) 作出重要貢獻。
新加坡在台灣人的眼中,曾經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家。曾幾何時,號稱四小龍之一的台灣,GDP已不到新加坡的一半。台灣的高雄港貨櫃吞吐量曾經排名世界第二,近幾年來大幅落後。演講開始,李教授以他在港口方面的專長,介紹新加坡如何從馬來西亞獨立後的落後小島國,如何利用智慧資訊科技,結合前瞻又迅速的策略,發展成擁有世界第一的港口。當面對中國大陸的港口的強勢競爭,李教授也探討新加坡如何透過國際港口合作、與提升自我條件,來保持新加坡世港的世界第一。
另外,李裕火教授也以新加坡國立大學 (在新加坡簡稱 “國大”)為例,說明新加坡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的強勢競爭,提升競爭力。2000年初,國大的排名還落後台灣的台大,但是,新加坡政府為提升學術地位及國家競爭力,不惜以高薪延聘世界知名學者到新加坡任教,同時以優渥條件吸引世界知名大學到新加坡設立分校。近年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排名,連續幾年得冠,學術地位早已遙遙領先台大,及大陸的知名大學。
本場國建螢窗,李裕火教授以他熱愛台灣的誠心,分享新加坡經驗,提供台灣另一個能眺望世界、開拓未來的道路 。
主講人 李裕火教授 簡介
出生於馬來西亞
高中畢業後赴台就讀台大電機系
台大畢業後,到哈佛大學直攻博士
1997年取得哈佛博士後,受聘於新加坡最頂尖的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 (在新加坡簡稱 “國大”)
擔任國大的三個卓越研究中心主任 (其中兩個是 founding director)
參與新加坡港口的營運與未來規劃、及使用自動化和物聯網的規劃設計等項目,為新加坡發展成智慧國家 (Smart Nation) 作出重要貢獻
帶領團隊獲得港口設計國際比賽的第一名,並獲得高額獎金一百萬美元
協助陳俊宏教授解決研究上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與挑戰,並奠定我們在系統模擬決策領域的領先地位
QS 2021年世界前100大學排名
中華民國:台灣大學(67)
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1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13)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15)、北京大學(23)、復旦大學(34)、上海交通大學(47)、浙江大學(5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
香港:香港大學(22)、香港科技大學(27)、香港中文大學(43)、香港城市大學(48)、香港理工大學(67)
日本:東京大學(24)、京都大學(38)、東京工業大學(56)、大阪大學(72)、 東北大學(79)
南韓:首爾大學(37)、南韓科學技術院(39)、高麗大學(69)、浦項工業大學(77)、延世大學(85)、成均館大學(88)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大學(59)
主講:台灣大學 莊曜宇教授
主旨:莊教授介紹台灣在生醫方面的最新發展、優勢、瓶頸與挑戰;並與本會專家施益民教授、王天麗教授、代表處科技組楊琇雅組長對談,探討美國及台灣在生醫研究的發展、及可合作方向。講座 slides 下載
主持:陳俊宏教授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系統與工業工程教授
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於 UPenn、台大
專長:系統分析、模擬、控制、決策、管理與最佳化
系統例子:電力調度、飛航管理、生產製造、醫療、導彈
主講人 莊曜宇教授簡介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基因組學、生物資訊學、大數據、癌症與精準醫學的專家;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主編,Scientific Reports 編輯委員
曾任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放射腫瘤部微陣列晶片實驗室的主任,及NCI癌症治療與診斷部門綜合型計畫主管。
2011年返回臺大任教,並接任永齡生醫工程中心主任協助台大與永齡健康基金會之間的產學合作案,包括台大癌症醫院輻射科學暨質子治療中心的建置。
2012-2018,擔任台大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所長
2018-2021,借調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
2021-現在,借調擔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工程學院院長
專家簡介
楊琇雅 組長
駐美代表處科技組組長
前科技部前瞻及應用科技司司長
成立四大AI中心;推動AI在醫療影像專案計畫,促成衛福部在醫療影像資料的應用拓展;與教育部合作,設立全國18個特色研究中心,推展科技在產業技術與社會需求的解決; 統整全國科學預算資源的配置;督導管理科技部所屬法人:國家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國家災防中心
施益民 教授
UPenn 博士; 臺北醫學大學傑出校友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醫學院 Richard W. TeLinde 講座傑出教授,癌症中心乳癌卵巢癌科主任
特別著作 《生命有大美:人的苦惱,是演化的陷阱》
王天麗 教授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博士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醫學院病理學、腫瘤學、婦產科教授, 及女性生殖癌症分子遺傳學實驗室的主任
NCI 資助的卵巢癌 SPORE 的執行聯合主任
華府國建聯誼會四月份國建螢窗的教育文化講座第二場,於4月23日晚上七點邀請吳一凡博士演講「打造親子悅讀的天地」,參加者除了來自大華府地區外,也包括了外州及台灣的朋友,約40餘人。該晚的文藝講座圓滿成功。
講者吳一凡是康乃爾大學心理人類學博士,因為親身經驗開始接觸童書。吳博士推動兒童及少年的閱讀和書寫,不遺餘力,她目前是Usborne Books & More的童書顧問,也在臉書上開了一個童書團購Dr.Wu推薦群。演講中,她首先陳述了「悅讀」的重要,好書相陪,以書為友,愉悅的讀書,讓書籍成為不限時空的相伴知音、終生嗜好。至於孩童的悅讀,得以孩童的興趣喜好為主,家長從旁輔助,或藉力使力,適時引導。專注力是學習的基礎,吳博士說明並教導如何培養專注力的各種技巧,例如:規律的運動、簡潔乾淨明亮的空間、少用3C產品、有節制地使用電子媒體、玩拼圖遊戲等。悅讀的方法有:精選適齡的書籍,讓孩子選書,花式陪讀,讓孩子自由地移動,看插圖、問問題、猜劇情。
親子共讀的部分,吳博士強調孩子閱讀理解力、讀後表達力、聯想力的訓練。尊重孩子、聆聽他們的表達,讓他們選書、選玩具,用自己的方法玩玩具,以自己的步調學習與成長。共讀的具體方法有分組討論、競賽搶答、寫筆記做剪貼、團體討論、引導孩子聯想、交錯閱讀。舉例中,吳博士介紹了童書《鼻子裡的手指頭》,此書讓孩子在哈哈大笑中,感到自己的身體經驗被理解了,並達到糾正行為的最終目的。
在問答階段,大華府台灣學校的校長唐伯禹與台頑少年郎基金會的理事李欣宜,詢問高中的孩子是否也建議一起共讀,儘管父母有口音。吳博士說明,與高中生共讀,宜強化雙方之間的討論與交流,至於口音,可以請孩子糾正,糾正的過程,笑鬧之餘,也可開啟孩子思考,口音到底是什麼?母語人士都有不同的口音,怎麼定義正統的口音?不是每個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都有正統口音的環境,語言重在溝通與表達。會長張慧玲支持吳博士介紹的英文版中國民間故事,鼓勵東方傳統文化的童書寫作與出版,更歡迎台灣學校的師長們來討論教課書的選定。理事金慶松分享身為第一代移民,自己從小被教育要珍惜書本,透過觀察了解孩子賣教課書的原因,從中反思環境在變化、時代在進步,育兒的方式與觀點也宜適時調整。王淑美博士也分享自己保留說明書的習慣與兒子大不同。來自德州的陳靜女士覺得演講很受用,希望能傳達在演講中所學給親朋好友。整個研討會在一片溫馨又熱絡的氣氛圓滿結束。
與演講主題有任何詢問,請洽電子郵件:kids.books.with.dr.wu@gmail.com。有興趣者,也歡迎加入童書團購 Dr.Wu推薦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kidsbookswithdrwu
華府國建聯誼會會長張慧玲,於2021年疫情期間接任後,設立了「國建螢窗」的線上演講及對話平台。繼三月第一場的主題「科技與衛生」的分享與交流後,4月9日晚上舉辦第二場活動,主題為「教育與文化」的視訊會議。活動分上下半場,分別由駐美代表處教育組遲耀宗組長、及臺灣書院李宗琪主任,介紹臺灣教育與文化的最新政策,在美工作推動重點,及與美方的主要合作業務;並與國建會會員進行對話交流。
在張會長簡短開場後,由國建會顧問李偉智教授詳細介紹了遲組長。遲組長先問候與會的成員,感謝大家於週五晚上共襄盛舉。演講中遲組長介紹了行政院於3月22日送交立法院審議,初審通過的「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遲組長表示,這項教育部創新條例草案主要在鼓勵國立大學以研發成果帶領產業技術,並引導企業研發資源結合大學研發能量,促進大學培育的高階科學技術人才帶動國家重點領域,如半導體、AI、循環經濟等產業發展。至於,何謂“重點領域”,將由國發會、教育部、科技部等組成的審議會決議。
隨後,遲組長說明2018年起推動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該計畫強化育才、留才、攬才等人才精進措施。臺灣高等學府依據「玉山學者計畫」及「玉山青年學者計畫」,以教育部額外補貼薪資的預算,輔助各大學爭取海外學者返國任教,任教期限基本上分3年、5年。
討論中,本會的教授會員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上揭各計畫皆以國家重點領域為主,惟基礎科學為科技之母,教育部是否有獎勵基礎研究計畫?」遲組長回復稱,基礎科學的確重要,且為科技日新月異之關鍵,雖教育部並未單獨獎勵基礎研究計畫,然各校可仿照及延伸教育部「優華語、校對校」計畫,由海外學者以其任教之海外學校,與國內相關大學,就基礎科研進行校際合作,教育組當隨時提供諮詢、及協助聯絡。
遲組長接續分享教育部「雙語國家」等政策;並倡議 「臺美學術人推動臺美教育事宜」,鼓勵學人推薦英語教師赴臺任教、加強雙方校際研究合作,及製作校園影片,參與國家「推動軟實力及拍攝系列影片」活動。
中場休息後,由國建會理事楊提介紹了臺灣書院李主任宗琪。李主任介紹文化部沿革、組織架構及臺灣書院在美的重點業務。李主任表示,雖然本年因受疫情影響,但前陣子書院才促成「華府史密松寧學會2021《母語電影節》免費放映臺灣紀錄片《靈山》,並邀請到該片導演蘇宏恩於3月26日進行映後線上座談,該活動至本月4日圓滿落幕。張會長表示國建會許多會員對藝術、文化活動均感興趣,期盼能及時接到活動通知,以便參與。請臺灣書院直接通知國建會的聯絡信箱 CAPA.DC@gmail.com,期能有效轉知會員,以免有遺珠之憾。
與會的國建會成員對遲組長、李主任有許多回應及討論,諸如甄選華語文教師來美任教、基礎科研的重要性、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細節、兩岸學生研修企圖心及求職心態差異、文化部功能、臺灣翻譯出版及影視發展、藝文人才交流及文化部文創博覽會展期等。
針對與會者的問題及意見,遲組長及李主任皆詳細回覆説明,將持續提供最新資訊參考,本場「國建螢窗」教文組會議達到充份交流的效果。誠如張會長開頭致詞時表示:期許國建會教文組與駐美代表處文教單位建立雙方交流的平台,能不定期的更新訊息,及提供合作的機會。大家於會後均表示受益良多,並期盼下次的文教交流饗宴。
駐美代表處教育組遲耀宗組長簡介
遲組長於民國73年進入教育部服務,其間主要在國際文教處及教育部駐外體系從事國際教育合作交流的推動;並先後在英國、南非、舊金山、休士頓、澳洲與華府任職。
在自國外輪調回國內的工作期間,遲組長曾先後於教育部擔任過國際文教處科長、對外華語推動工作小組執行秘書、及教育參事。
遲組長在擔任執行秘書期間,曾協助行政院成立跨12個部會的對外華語推動工作委員會,結合相關部會共同推動對外華語工作;同時奉教育部指示,結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及測驗研發之優質專業成立了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在國際間推廣華語文能力測驗。
遲組長在南非工作期間體認到與當時邦交國南非及無邦交國英國的工作異同,見證了黑白政權移轉的歷史性事蹟,更應證了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未來將繼續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加強推動臺美教育合作交流。
華府國建聯誼會在本屆會長張慧玲規劃下,於今(2021)年3月26日晚上7:30舉辦首次「國建螢窗」視訊會議,由駐美代表處科技組楊琇雅組長、衛生組鄭慧文組長介紹台灣有關政策方向,分享在美工作推動重點暨與美方合作業務,並開放與國建會會員進行對話及交流。
科技組楊組長主講主題為「科技政策引領產業發展」,介紹政府現階段重點科技產業戰略佈局,包括迎接AIOT及5G大趨勢下數位創新及資安之強化,下世代半導體投入、佈局量子科技以主導掌握半導體領先契機,植基ICT、健保資料及防疫優勢在智慧精準醫療及防疫的推動,以及太空產業在衛星服務及低軌道通訊衛星之發展重點;說明藉由科技政策及研發布局投入,帶動產業創新發展並提前部署社會中長期需求,以落實在2030年建立一個創新、包容、永續的社會願景。衛生組鄭慧文組長介紹台美醫藥合作重點業務與現況,並就海外僑胞關心我國政府就COVID-19相關政策措施進行說明。
會中與會人員對二位組長有許多回應及討論,諸如關切人文及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科技部改回國科會可能造成的影響、德州獨立電網歷經冰風暴下困窘對我能源政策的啟發再審視、我自駕車發展重點、台灣生醫藥界產官學研環節之扣合,期許台灣相關政策投入及布局,應考慮資源的有限性,盤點我優勢及競爭者,力求聚焦且長期深入,如與台美科技合作年會議題應持續追蹤投入,會後一兩年內有具體成果發表,才能促進美方繼續合作之動力;另國家應投資有為年輕學者、鼓勵長期及跨團隊合作風氣,其影響力深遠不容忽視。
針對與會者的問題及意見,楊組長、鄭組長皆詳細回覆說明,也將提供政策參考,首場「國建螢窗」達到充份交流效果。原預定2小時之會議,因大家踴躍發言,延長至將近3小時,會後咸表示此會為一良好知識饗宴,大家獲益良多。四月初也將就教育文化進行下一場的對話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