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年代
迪斯可阿哥哥、披頭四狂熱、Twiggy崔姬妝、嬉皮、
時代背景
普普藝術pop art是從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是1962~1965年間盛行於國際的新藝術,其目的是反對自1920年以來,以德國包浩斯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傳統。
經歷繁華的五〇年代,工業極度發展、環保問題日益嚴重,1957年爆發越戰,美國陸續派兵參戰,長期陷入戰爭死亡陰影中,使美國社會大眾陷入絕望中、反戰情緒日益升溫。
世界二次大戰後休養生息的階段,當時經濟開始蓬勃發展,戰後的出生率也節節高昇,以至於全球人口年齡大幅降低,25歲左右的年青人成為主要的消費族群,六〇年代流行的最大主角,這使得自油派開始風行,出現愛與和平宣言,瀰漫頹廢、縱容風氣的嬉皮風興起。
英國流行音樂、搖滾樂、節拍音樂在美國及加拿大爆紅的時期,知名樂團如:披頭四樂團,在1960年代早期產行披頭四狂熱(Beatlemania)現象。披頭四樂團的音樂類型,從流行謠曲到迷幻搖滾,經常創新地運用經典元素。隨著日後創作的成熟,他們被視為當時反文化運動理想的化身。
隨著「反文化」的意識發展,許多新的文化形式、亞文化先後誕生,波希米亞主義、嬉皮士等另類文化及生活方式應運而生。
台灣女性開始走出家庭,「職業婦女」的名詞首度出現。
1960年: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英國搖滾樂團,活躍年代 1960年–1970年,「史上最成功的藝人」第一位。擅長創新地運用經典元素,於60年代早期極度流行產生了披頭四狂熱(Beatlemania)現象。隨著日後創作的成熟,他們被視為當時反文化運動理想的化身。
複合口服避孕藥首次被批准使用,引發性革命與第二波女權主義開始興起,開始以女性性慾等觀念來挑戰傳統價值觀。
1962年:台灣電視公司開播,台灣從此進入(黑白)電視時代,民眾模仿影劇明、名人的裝扮星,更快取得世界各國的流行資訊。
1964年:披頭四征服美國流行樂市場,成為國際巨星,引領了英倫入侵潮流。
1969年美國阿波羅十一號太空船登陸月球。
1969年8月 Woodstock音樂節三天時間內,超過四十萬名參與者 ,因為衛生不良、補給不足以及造成周邊交通癱瘓等原因,而普遍被認為是一場災難
1969年10月9日,中視開始試播,台灣電影此時期進入彩色世界
整體妝扮
60年代是傳統與現代的分水嶺,充滿活力、衝擊與迷情
凌波:六〇年代初期,逆梳上盤的髮型引起流行(圖源yahoo拍賣)
服裝
六〇年代與二〇年代同為服裝史上的重要分水嶺.
六〇年代前期以簡約風格,高腰公主線服飾、長度及膝的A字裙,以襯脫女性高雅氣質。中期後流行風格改變,1967年英國設計師Mary Quant發表膝上20公分的迷你短裙搭配G0 go boot席捲全世界。同時也出現叛逆、頹廢的「反文化運動」,以嬉皮裝、破損牛仔褲、不化妝、非唯物主義的生活方式,強調自由,穿他們願意穿的衣服,偏愛奇異服裝和髮型。這也造成披頭四、阿哥哥舞成為主流。
波爾卡圓點流行
阿哥哥裝:喇叭褲、低腰短A字裙、高領、削肩、墊高的粗「麵包鞋」等的裝,成為六〇年代最具代表的流行。女性公眾人物則以端莊旗袍為最佳選擇。
化妝:此時期化妝較五〇年代誇張
眼妝:大量使用濃密假睫毛與睫毛膏、假雙(使用高明度珠光白色)。上眼線在眼尾處加強上挑加深、下眼線些許,並以眼線筆畫出下睫毛來搭配原有的睫毛。
眉型:流行細長眉,但不像30年代那樣誇張,以前粗後細帶角度的細長眉;60年代後期眉色從濃轉淡、不再帶角度。
唇妝:唇型依舊豐滿並使用色彩鮮豔的唇膏,後期豐滿的唇型轉為收斂,臉部化妝重點在下眼線與假睫毛的使用
知名人物
港澳台:
六〇年代是香港邵氏電影王國的黃金時期,
凌波(Ivy Ling Po,1939-)
江青(1946-):舞蹈家,演員。1962年,她考入邵氏電影的南國實驗劇團
李菁(1948-2018):香港邵氏演員
胡燕妮(Jenny Hu,1945-):中德混血兒,香港邵氏演員,1966年1966年正式進入邵氏。成名作《何日君再来》
張美瑤(1941-2012):臺灣資深電影演員
唐寶雲(Tang Pao-Yun,1944-1999):處女作《颱風》、《養鴨人家》
姚蘇蓉(Yao Su-jung,1945-):1960年代華語歌壇著名且最具實力的歌后
李小龍(Bruce Lee,1940-1973年):香港武打巨星
歐美地區
貓王-艾維斯·亞倫·普里斯萊(Elvis Aaron Presley,1935-1977):1968年〈U.S. Male〉證明其無可動搖的地位
★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1960年在利物浦組建的一支英國搖滾樂團,征服歐美流行音樂市場,1963年引發「披頭四狂熱」現象
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於1962年4月在倫敦成立的搖滾樂樂團,1964是英國入侵樂團中的前鋒樂團,並且在1960年代被視為反叛、反文化、青春的象徵。
崔姬(Twiggy,1949-):在60年代紅極一時,被譽為「世界上第一位超級名模」,她的畫眼線方法是個標記之一。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1961年《第凡內早餐》上映,片頭開始的黑色連衣裙成為時尚經典;《窈窕淑女》
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1961年《亂點鴛鴦譜》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1932-2011):英國及美國著名電影演員。1963年《埃及艷后》、1966年《靈欲春宵》
★賈桂琳.甘迺迪(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1929-1994):1961年至1963年美國的第一夫人,任用美國的服裝師模仿法國風格為她設計製作服裝,成為國內和國際的時尚偶像。相關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
臺灣
嬉皮文化迪斯可、喇吧褲、丹寧、民族風格的服裝也見走入台灣服飾之中
流行評論家們一致認為「青春」是60年代流行的最大特色,沉迷流行的年青人更成為流行的最大主角。隨著報紙、電視、廣播及女性流行雜誌,將歐美流行風潮引入台灣,使得流行呈現多元化。加上海外市場對成衣的需求成長,致國內成衣服飾工業快速發展,西式服裝可以較低廉價格購買,使得婦女日常服裝有非常大的改變。
國外女性使用保養品、化妝品普及,化妝色彩豐富多變。但國內的化妝風氣僅限於公眾女性及追求流行、經濟寬裕的女性,一般婦女頂多擦粉和塗口紅,但公眾女性、明星及追求流行、經濟較寬裕的女性,則都緊跟國外流行趨勢(中國化妝史概說)
1960,1月《國際電影》封面人物為演員尤敏,其佩戴S形耳環,著藍色旗袍,側臉面對鏡頭微笑。背面為電影「長腿姐姐」之宣傳廣告 (圖源Pinterest)
1964年1月《國際電影》99期,鍾情(國際電影畫報)
1967雜誌報導中的女性梳著流行的凌波頭、旗袍、手提包(網路)
1968年2月《國際電影》147期,江虹的造型(國際電影畫報)
1970年7月18日上映的《新不了情》劇中演唱不了情的造型 (圖源Pinterest)
1965年6月《國際電影》尤敏(國際電影)
大陸
(圖源Pinterest)
(圖源Pinterest)
歐美
60年代化妝品公司的廣告:可見誇張的眼妝 (圖源Pinterest )
60年代後期《Vogue》上的眼妝 (圖源Pinterest)
1967年Beauty Systems上廣告,妝容色譜,可見當時用色逐漸大膽鮮明 (圖源Pinterest )
1968年9月英國版時尚雜誌,模特兒Marisa Berenson 纖長捲翹的睫毛是主流 (圖源)
1968年8月《vogue》有趣的畫睫毛 (圖源 )
1962電影Lolita演員Sue Lyon的髮型為蓬鬆大包頭加上蝴蝶結髮帶,是當時很流行的款式之一(圖源)
60年代,赫本風高髮髻髮型,(圖源pinterest )
1961年憑藉《青樓豔妓》(Butterfield 8) 獲得第三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伊莉莎白·泰勒的百合頭,深受中青年女性喜愛 (圖源Pinterest)
1965,Vogue 賈桂琳的歐米茄頭(OMEGA;Ω ) (圖源Pinterest )
教程
(圖源Pinterest)
(圖源Pinterest)
總而言之,
四〇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使得大家形成同仇敵愾的意識,評論家認為這也是種「制式」的現象
五〇年代:戰後百廢待興,物資條件不佳,所有人的共識以社會蓬勃發展為當務之急,使得個人文化發展受到長期抑制
六〇年代:逐會出現反對「制式」現象。50年代的物質文明不再受到重視,轉向追求精神層面,產生許多新思想、新觀念、 新主義、新流行,形成「反文化」意識型態,如反戰、反種族歧視等。台灣雖然未出現反制式潮流,卻也在數萬名美軍顧問團及美軍電台影響下,引入含有反制式意識的時尚流行。
影音
蔡咪咪 《媽媽送我一把吉他》
參考資料:中國化妝史概說、維基百科、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