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叫予帆,這是我的眷村回憶。我是在美國長大的眷村第三代,身上唯一跟眷村有著緊密聯繫的,是我的名字。媽媽說,她跟爸爸一個是「外省人」,一個是「本省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芋頭」與「蕃薯」。於是取其諧音,叫我「予帆」,希望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註:臺灣本島輪廓類似番薯之形狀,故臺灣閩南人往往以「番薯仔」自稱。與蕃薯相對,以「芋仔」稱呼二次大戰結束後由中國大陸遷居來台的外省人,如習慣稱呼年紀較大的外省軍人為「老芋仔」。有些臺灣人與外省人通婚的後代,會被戲稱為「芋仔番薯」。
在我的回憶裡,有時代留下來的一些影像資料、以及晚輩們創作出來的,關於那個時代的聲音。還有我每年回去過年時,奶奶準備的一大桌「眷村菜」⋯⋯
從余光中、羅大佑、李立群、金士傑,及其他數不清的文人才子,當年從大陸帶來的,除了鄉愁,更是一代人的青春回憶。我們擷取了包括詩歌、相聲、以及搖滾樂曲在內的不同藝術創作,搭配與那個年代相關的圖片資料,希望在聲畫交雜的語境中,由你們親自挖掘那個,藏在光陰縫隙中的秘密。
眷村居民來自大江南北,豐富多樣的飲食習慣與食材使用,不僅是一張濃縮版的中國美食地圖,更是各路廚房好漢一展身手的地方。食衣住行,食佔首位。你們將在精心設計的打油詩謎語中,由民生必需的「飲食」,揭開眷村生活的神秘面紗⋯⋯
我從奶奶的遺物當中,發現了一捲錄音帶。那裡面述說著當年,一群人是怎麼從大陸到了台灣,落地生根的故事。我沒有親眼見過那些人,所以我的回憶是斑駁的、是零散的,卻也獨一無二……
什麼是讀劇?
簡單說,就是演員拿著劇本表演。雖然拿著劇本,但角色的情緒跟張力卻一點也不少,而正因為拿著劇本,觀眾跟演員都清楚知道在「演出」,而拿著劇本的演員便能在這個演出的過程中更放鬆更有機地穿梭在角色與演員之間。觀眾既能清楚看見角色,被角色的遭遇及情緒帶著走,也能不時看見演員跳出角色的說話,直接與現場的氣氛對話。這是一個非常有機的表演方式,也最大程度地將那個已經遠去、卻仍然活著的歷史,在舞台上與觀眾產生最直接的聯結。
媽媽常說,奶奶她們那一代人,遺憾是刻在骨子裡的。飄洋過海,卻是身不由己。所以她希望給「予」我一張船「帆」,長大後乘著船,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一生不再有遺憾。我希望透過手工T恤製作的環節,與大家一起將那個被時代剪開的遺憾,親手縫補起來……
演職人員名單
總策劃:Henry Dwan, 楊潞
場地協力/協辦方:春秋鴻劇坊,Steve Hung
《寶島一村》讀劇演出
演員
老趙:Henry Dwan 段明旭
趙嫂:Angel Gao 高潔
錢老奶奶:楊潞
眷管員:Ying Chen 陈莺
小朱:大枣
朱嫂:Yueyue
周寧:Michael Wang
李子康:Yuyang Zhang 张雨阳
冷如雲: Tiffany Huang 张宛然
魏中/小黃:吴英俊
唐頌人/老吳:洪維屏
開場青年:Keyu 可玉
燈光音響技術
Nora
Lisa
劇照攝影
Kevin 易山
Linda Lin
排練助理
Richard Jia
開場白錄音
雅秋
感謝名單
段允麟、雅秋、Gabby、Allen、Berry、周百谅和可丁、王健、滿分組合(小滿、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