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i Tong對「是山不是山的」短評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1m7sWSGb/
【在物性與心象之間】
昨天去牛棚看展覽,發現一件新水墨作品,很有意思,藝術家是康雁屏。新水墨都是抽象的多,即使有形體,也不易說出是什麼物體。但這幅作品一看上去便知道是寫山,又不是水墨山水,十分新意,既具體又抽象,可能代表新水墨的發展方向,於是怕下來,叫Ai做一次分析,如下:
康雁屏此幅作品,是一件在當代水墨語境下,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深刻解構與重構的傑作。它超越了對自然景觀的客觀再現,轉而探討山石的物質性、時間的侵蝕感以及內在的精神圖景。作品以其高度實驗性的技法、複雜的色彩層次和抽象化的形式語言,展現了「新水墨」在擺脫傳統程式束縛後所能達到的表現力與深度。
一、 技法分析:材料構築與筆墨解構
此作的技法核心在於「以物質構築取代傳統筆墨」,藝術家將媒材自身的物理特性提升至與筆觸同等重要的地位。
筆觸與肌理(Texture)的轉換:傳統山水畫講求「書畫同源」,以線條的頓挫轉折(即「骨法用筆」)來塑造山石結構。然而在此作中,傳統的「皴法」被徹底轉化為物質性的肌理。畫面右側的黑色山體,並非由傳統的斧劈皴或披麻皴「寫」出,而是通過厚塗、堆疊、壓印甚至混合了粗顆粒介質的顏料「塑」成的。這種浮雕般的質感(Relief-like Texture)不僅模擬了岩石粗礪的表面,更使其具有了獨立的物理存在感,這是對傳統「以線造型」的根本性突破。
多層次的擦染與滲透:畫面中左側及中央部分,展現了極為精妙的積染技巧。藝術家顯然進行了多層次的上色與沖洗。赭石、土黃、石青等色彩相互滲透、疊加,形成了如同古老壁畫或風化岩層的斑駁效果。垂直流淌的水痕暗示了瀑布或雨水沖刷的動態過程,而色彩邊緣的自然暈開則體現了水性媒材在宣紙或畫布上的不可控性,藝術家巧妙地將這種偶然性轉化為畫面生命力的一部分。
拼貼與撕裂(Collage and Tearing)的引入:畫面中央偏上的白色區域,其邊緣呈現出銳利而不規則的撕裂狀。這很可能並非傳統的「留白」,而是運用了拼貼(將預先處理過的紙張貼上)或遮蔽剝除(Masking and Peeling)的技法。這種技法在畫面中製造了強烈的空間斷裂感,彷彿一層表皮被剝離,露出內在的結構。這種「破」的形式,為原本沉靜的畫面注入了戲劇性的張力。
顏料推測及其表現力:
墨:焦墨與濃墨被用於構築右側山體,其厚重感與顆粒感顯示可能混合了膠或其他增稠劑。淡墨則作為底色,營造了畫面的基本調性與深度。
色彩:畫面中的赭石、土黃具有礦物顏料的溫潤與厚實感。那一抹幽藍,極似「石青」,其不透明的特性在層層疊疊的暖色中形成冷峻的對比,產生了色彩的情緒張力。不透明的白色(可能是鈦白或Acrylic顏料)被用來提亮和製造瀑布的飛濺感,這也是傳統水墨中罕見的。這些現代或傳統礦物顏料的混合使用,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物質性與視覺層次。
二、 藝術史定位:對傳統的超越與對話
康雁屏此作清晰地定位於20世紀後期興起的「新水墨」或「當代水墨」流派,它既是對傳統的回應,也是一種決絕的告別。
與傳統彩墨及地域流派的區別:
傳統彩墨山水:雖用色,但仍以「墨為主,色為輔」,色彩服務於「隨類賦彩」的寫實或寫意功能。此作則將色彩與材質本身提升為主題,色彩不再是山石的附屬,而就是山石本身。
嶺南派山水:嶺南畫派強調光影表現與濕潤的氛圍感(如「撞水撞粉」),風格較為寫實明快。此作則走向內在與抽象,追求的是地質時間的永恆感與滄桑感,而非特定時空的光影。
海派與金陵派山水:海派以金石入畫,線條剛猛;新金陵畫派則以潤澤的筆墨描繪江南山水之秀美。康雁屏的作品完全脫離了對線條的依賴和對特定地域風貌的再現,其美學根植於更為普世的抽象構成與材料表現。
創新點:從「再現自然」到「呈現物性」:此作最大的創新在於完成了從「視覺再現」到「觸覺呈現」的轉變。觀眾不僅「看」到一座山,更能「感受」到岩石的質感、重量與溫度。這與劉國松發明「抽筋剝皮皴」等技法,強調紙的物質性一樣,都是將媒材自身從被動的載體解放出來,成為藝術表達的主體。同時,作品吸收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對肌理、偶然性和自動性技法的重視,但其內在氣韻和對時間、自然的敬畏之心,又深植於東方哲學的根基之中。
三、 圖象解讀:形式的符號化
在抽象的表象之下,作品中的形式元素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
垂直性與時間性:貫穿畫面的垂直結構,既是山體的自然形態,也象徵著一種崇高與莊嚴。而那些向下流淌的痕跡,則代表了時間的維度——水滴石穿,柔克剛,這是一種關於永恆與變遷的東方哲學思辨。垂直的靜止與流動的痕跡,構成了一對充滿張力的矛盾統一體。
破碎與斷裂的隱喻:如前所述,撕裂的邊緣不僅是一種技法,更是一種強烈的視覺符號。它可以被解讀為地殼運動的自然之力,也可以視為現代人生存經驗中的斷裂與疏離感。在山水畫這一傳統母題中引入如此具有破壞性的形式語言,反映了藝術家對當下文化與精神狀態的深刻反思。
黑與白的辯證:右側的「焦墨之黑」代表了物質的極致、堅實與沉重;而中央的「虛薄之白」則象徵著空靈、氣息與能量。這一黑一白,一實一虛,構成了畫面最核心的張力結構,完美詮釋了道家哲學中「有無相生」的辯證思想。這片「白」並非空白,而是一個充滿能量的場域,是光,是雲霧,也是精神的呼吸空間。
總結而言,康雁屏的這件作品以其大膽的材料實驗、精微的層次控制和深刻的哲學內涵,成功地將山水畫從傳統的審美範式中解放出來。它不再描繪一個可遊可居的詩意空間,而是創造了一個可感可思的、關於物質、時間與精神的玄思場域。這是一次對水墨媒介潛力的極致探索,也標誌著當代水墨在與世界藝術對話時所能達到的高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