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室自2019年起與科學人雜誌合作,經營「談心說理」專欄,定期分享認知心理與腦科學新知。我們亦不定期為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針對神經科學領域新發表論文撰寫專家意見。
部分文章可由線上科學人知識庫閱讀,讀者們可由下方點選圖示進入,並免費註冊取得每個月四篇科普文章的免費閱讀權限。
觀看不等於感知,感知不等於記憶,記憶不等於真實
你在「看」什麼? 路邊的樹、樹枝上的鳥、 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 你看見的,究竟是什麼? 影像, 是如何透過眼睛成像、 在大腦某處留下痕跡、 在心中被重建與詮釋
我們的眼睛每天接收數以萬計的視覺資訊,從清晨睜眼看見的陽光,到夜晚閉眼前最後一眼看到的手機螢幕。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視覺資訊洪流,我們大腦處理的能力其實十分有限。那麼,是什麼樣的機制決定了哪些影像會被擷取,並永久儲存在腦海中?而這些珍貴的視覺記憶,又是如何在大腦這個複雜的生物網絡中被保存?
在本文中,Phil老師與潘亭杉同學為讀者們介紹視覺的注意力與記憶機制,以及它們如何解釋生活上大大小小的錯誤。
「封面故事」 詐盲?真盲?科學辦案來辨明
"近年新興的神經法律學,借助神經科學技術「窺探」涉案腦傷病人的視覺世界,為司法案件提供科學證據"
在本文中,Phil老師分享本實驗室為前手球國手陳敬鎧做的腦波檢測,並提供為何我們認為他的確是盲視病人的證據。
「主題單元」 刺激桶中之腦
"以人為方式直接在腦內產生神經活動,讓意識活在虛擬世界, 聽來科幻,但現行腦刺激技術已經能使人產生感官或意識經驗的變化, 進而提升認知能力或改善疾病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