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
骨折癒合了為什麼還會壞死?
骨折癒合了為什麼還會壞死?
撰文 | 台北榮總骨科 蔡尚聞醫師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除了酒精、類固醇以及原因不明之外,還有一個很特殊的類別,就是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常見於髖關節骨折的病患,因為骨折的當下影響了股骨頭的血液循環,即便後續骨折癒合狀況良好,仍然有可能發生後續缺血性壞死的狀況。
至於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會有什麼樣的臨床表現、X光長什麼樣子、後續有什麼治療選項,我們說明給你聽。
一般而言,只有發生髖關節骨折或是脫臼才會顯著影響到股骨頭的血液循環,所以並不是一般的跌倒扭傷就會導致壞死,其中又以髖關節骨折後導致的缺血性壞死最為常見。
常見的髖關節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圖1)以及轉子間骨折(圖2),根據統計1,年紀較輕(<60歲)的病患因為股骨頸骨折經過手術固定之後發生缺血性壞死的機率可以高達14.7%,而年紀較大(>60歲)的病患接受股骨頸骨折手術固定後發生壞死的機會甚至可以超過20%(圖3, 4)。
圖1:股骨頸骨折術前術後
圖2:轉子間骨折術前術後
圖3:股骨頸骨折手術固定後發生股骨頭壞死
圖4:股骨頸骨折手術固定後發生股骨頭壞死
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基本上骨折的癒合如果尚稱順利,都可以在三個月左右達到不錯的骨頭生長的狀況,根據統計1,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的時間點通常更晚,平均而言發生在骨折後6個月到2年間,此時通常骨折已經完全癒合,卻開始出現症狀。
典型的疼痛,是腹股溝區域的疼痛,但是只要環繞髖關節周遭、持續性的疼痛,都有可能與缺血性壞死有關,特別是骨折如果順利癒合,理論上會經歷一段較為不痛、行走功能良好的時間,但如果這樣的疼痛再次出現,嘗試休息、熱敷、吃藥效果都不好,且為持續性的疼痛的話,就需要檢查確認是否發生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裡指的跛行,是因為疼痛導致的走路功能不良,也就是踩地就痛、感覺無法受力、連短距離的行走都非常困難的狀況。
一般而言,診斷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時候,通常已經是股骨頭塌陷的第三期以上 (延伸文章: 認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加上原本因為骨折處已經打上鋼釘鋼板等植入物,所以核心減壓手術在這個情況的治療並不適合,且這類病患的年紀通常較大,所以標準的治療為移除鋼釘鋼板以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能夠有效解決缺血性壞死的疼痛,以及達到早期重新開始行走的目標(圖5圖6)。
圖5: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圖6: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常發生在髖關節骨折後的半年至兩年左右,如果骨折癒合良好,卻發現持續性的髖關節周遭疼痛合併跛行功能不良的狀況,則需要接受X光檢查是否發生缺血性壞死,此時,考慮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是恢復功能及改善疼痛的標準處理模式。
1. Posttraumatic avascular necrosis after proximal femur, proximal humerus, talar neck, and scaphoid fractures. Large et al. JAAOS, 2019.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