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紀略

時 間:2012年5月21日下午

地 點: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主任辦公室

主談人:黃炳煌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埔里頌等詞曲創作人)

訪談人:張芬芬教授(臺北市立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郭淑玲理事長(新人道協會創辦人與理事長、人文心曲創作人)

導 演:劉宇陽教授(臺北市立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策劃人:方志華教授(臺北市立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文字紀錄:王亭頤 (臺北市立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 大學部)

V1

生活中的音樂陶冶

黃教授出身於小康家庭,沒有什麼機會可以接觸音樂,但因為住家隔壁是收音機維修店,而當時維修收音機時,都會把聲音播出來,那些撥出來的音樂反而成為了最初的音樂薰陶。

和一般人一樣,黃教授從小學開始接觸較正式的音樂課程,黃教授也發現自己對音樂的敏感度比其他同學良好,且國中時還誤打誤撞成為了指揮,到了台中師範以後,開始加入樂隊,但因為發現老師比較賞識另外一位同學,在求勝心受挫的情況下,黃教授選擇退出樂隊,之後的好一段時間沒有再接觸音樂。

明潭之戀》是黃教授創作的第一首曲子,當時黃教授人在美國留學,非常思念故鄉,因此就幻想兩個年輕人在日月潭划著船的情景,腦海中便浮現了《明潭之戀》的旋律雛型。

音樂創作的主要動機

黃教授還提到,故鄉埔里居民有引以為傲的四個w─weather氣候、water水、wine紹興酒、woman美人,不過黃教授認為,這些都是埔里先天具備的自然優勢,應該還必須要具備埔里人的人文優點,因此黃教授想到了第五個w─wisdom智慧。這也引發黃教授第一個創作動機─為自己所愛的家鄉創作。再者,現在市面上很多流行音樂歌詞較空泛,缺乏正向意義,黃教授有感而發,不希望下一代只接觸到這類型的音樂,為下一代著想的心意引發的第二個創作動機─為孩子創作


V2

他人激勵 放手一搏

在黃炳煌教授的家鄉,有一位六旬的林淵先生,時常在做石頭雕刻。之後黃教授的大哥賞識那位老先生的才能,就邀請他每個月領薪進行石頭雕刻,林先生也持續創作直到過世。十多年內總共創作了三千多樣的作品,且不只石頭雕刻,還有刺繡等其他類型的藝術,那些作品後來也被匯集成展覽展出。這個故事引發了黃教授的省思,那位老先生幾乎沒受過正式教育,但他憑著自身的創造力創作了眾多藝術作品,這讓黃教授體認到,也許自己不需要像那位老先生一樣量產,但還是可以放手一搏,進行自己的音樂創作。

曲風多元 題材廣泛

─《水沙連》、《油桐花》、《風吹的話》、《初為人母》、《迎親》、《海鷗》

之後黃教授回到埔里,辦了幾場簡約的音樂會,還受到的音樂專業教授的肯定。黃教授的歌曲風格多元,例如《水沙連》、《油桐花》是展現對家鄉的愛;《風吹的話》、《初為人母》等則是在表達對子女的關懷。除了曲風比較悲傷的作品外,黃教授也創作的一些活潑的歌曲,比方說《迎親》、《海鷗》。黃教授提到,生活經驗是他主要的靈感來源,比方說《海鷗》原本的主角是白鷺鷥,但無意見看到飛翔的海鷗,覺得更適合創作的曲子,就決定改用海鷗當創作核心了。

V3

《礦工悲歌》創作理念

《礦工悲歌》是一首描述礦工工作危險性的一首歌,也是黃教授歷時非常久的作品,其中黃教授很喜歡的歌詞有「煙氣濃毒的所在,神明找無的地界,不幸代誌若是來,毋免棺材家己坮。」和「狗蟻蚯蚓做共途,咱的艱苦因尚知。」表達礦工時時身處在危機中,且意外一旦發生難以有轉圜餘地的悲哀,不過也安慰礦工並非孤單一人,辛酸還是有人理解的。結尾的部分也深受黃教授喜愛,「土炭黑金的故事,流傳毋知擱外久。」感嘆礦工的故事難以流傳,只可能逐漸被遺忘。黃教授有感而發,希望藉由為礦工創作一首歌曲,使其心路歷程得以流傳。

故鄉的緬懷

─《玉山頌》、《打鐵歌》、《吾愛吾師》、《志在四方》、《噴水公園》

還有描繪玉山雄偉的《玉山頌》,曲風就較為氣勢磅礡;《打鐵歌》則是敘述黃昏產業─打鐵的故事。黃教授提到,現在埔里已經很少有人在打鐵了,大概僅剩一條打鐵街,因此有人提議乾脆把打鐵街包裝成觀光景點,還可以把打鐵用具做成吊飾,這樣有助於打鐵文化的留存。《吾愛吾師》則是一首紀念母校的歌曲,校長和黃教授一直維持好交情。《志在四方》的詞是黃教授從小就很喜歡的日本漢詩,因為詞句排列整齊,因此黃教授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他的曲。《噴水公園》是小時候黃教授的嬉戲地點,黃教授感慨現代的公共空間愈來愈缺乏美感,因此創作這首歌。

V4

關心環境 愛護自然

─《虞美人》

之前有人在黃教授最喜歡的埔里公園放置高壓變電箱,讓黃教授大感不解,他不懂為什麼要破壞埔里公園的美景?一氣之下還將拍照寄到台電抗議,之後台電變再多建設一個較具有美感的遮蔽物遮蔽。《虞美人》被很多知名歌手翻唱過,黃教授自己本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歌,因此幫他譜曲。其實黃教授創作的每首歌都有背後的故事,但主要都圍繞在對家鄉的愛和對下一代的呵護。

性情中人 有情有義

─《初為人母》

另外市面上的報章雜誌也是黃教授的靈感來源,如果看到什麼有趣的歌謠或文章,黃教授也會把其中做成歌曲。在黃教授主要創作的25首歌中,約有一半的歌是有歌詞的,另一半則是只有譜曲;一半是閩南語歌,一半是中文歌曲,黃教授還提到,他身邊多是「忘年之交」,也就是年紀在二十歲到四十歲左右的朋友,因為黃教授自認為是比較性情中人,和年紀輕的朋友在一起,更能感受到創作的活力,也比較沒有專業包袱。黃教授創作的夥伴多為身邊的好友無酬相挺,不過黃教授也會握緊答謝對方的時機,例如有各種機會就會互相介紹,生日時也會禮尚往來,其中,《初為人母》就是黃教授為了答謝常幫他作詞的蔡如清老師,在她懷孕的時候為她寫的歌曲。

V5

隱藏在內在的創作力量

黃教授還提到,曾經有人問他,是怎麼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表現的機會呢?黃教授提到,首先,他非常關心各地方的文創發展,第二,每當他在看電視劇時,發現他很容易猜中演員下一句台詞要說什麼,之後再進行自主練習,多寫幾次以後,就愈來愈有信心。有事先有曲再有詞,有的則相反,不過黃教授認為,最後成果比較好的創作,通常都是最初就有設想的主題,有了雛型的感覺,創作起來就會更加得心應手,另外,黃教授並沒有特別擅長的樂器,幾乎都是憑著一張紙和一一枝筆就進行創作。

音樂廣度無限大

表達情感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人寫文章,有的人拍電影。但黃教授認為,埔里缺少音樂的洗禮,因此決定用音樂表達對家鄉的關懷。且黃教授認為音樂的廣度較大,現在人對文字的敏銳度愈來愈低,不過喜歡聽音樂的人還是很多,且有時音樂的情感表現甚至比文學更直接、更有利,就像有些音樂創作只要聽到旋律就可感受出創作的意涵,再搭配歌詞內心的撞擊就更大,不自覺地使心情愉快,所以黃教授選擇用音樂創作。

V6

曲風自由 無拘無束

曾經有人問過黃教授的音樂創作屬於哪種派別,黃教授提到,他認為他的創作並沒有特別屬於哪一種類型,如果真要說屬於哪一派,應該是屬於自己創造的那一派吧!曾有有位科技大學的教授評論黃教授的音樂作品,賞析著歌曲裡面有哪些風格和意境,但其實黃教授對那位教授口中的「曲風」並不熟悉,只是照著自己的模式創作,不過黃教授也提到,自己的創作應該受到日本早期的歌曲和台灣民謠的影響較大。雖然曾在美國待過13年,但黃教授認為自己的作品並沒有被美國的歌曲影響。

寓教於樂 傳達理念

─《風吹的話》

黃教授現在的作曲,往往都秉持的「寓教於樂」的精神,例如《風吹的話》第一段是寫給父母的,陳述著雖然孩子需要照顧,但也無須時時緊抓著他,適時的放手讓他自由發展,只要當孩子遇到危險時再把他緊緊抓住就好了。第二段則是給做子女的人,描述的社會有很多黑暗面,無論成功與否,都不要忘記有人一直緊緊的拉著你,當你的後盾,也就是父母。有時也不用過於患得患失,總是想要搶到最好的,世界很大,無須過於好爭。還有就是天下沒有百分之百自由的事,就像風箏在怎麼飛翔都還有一條線牽引,就像人雖然是自由在這個社會發展,但依舊要循著規範和法令,不可輕易踰越。

V7

美育的期許

黃教授認為,一個「美」的地方,不一定是放了很多名畫,很多有名的藝術作品的地方,反之,一個看似平凡,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地方,也不一定就「不美」。可能生活中的一個微笑、一個撒嬌的臉孔,對特定的人來說,都是「美」。總而言之,美要自己的發現,自己去讓它發生。黃教授還提到,其實台灣人的活動力很強,應該有不少美的地方,且不同生物也有不同的美,值得大家去欣賞。

除了音樂以外,黃教授對體育也很有興趣,他還提到,曾經有體育大學找他演講,當時黃師母曾經質疑黃教授為什麼可以去體育大學演講,黃教授很灑脫的表示:「既然對方都敢請我去演講,我有什麼好不敢去講的?」。在與體育大學的教授暢談後,該教授認為黃教授對體育的觀點十分新穎,也邀請黃教授參加各類活動。黃教授也很堅持五育的整合,例如很多歐洲國家結合體育和美學,展現力與美;或者是像蘇格拉底將德育與美育的結合,黃教授提到,他發現國外很多將美育和體育做完美結合,他非常讚賞。

V8

精闢的體育見解

黃教授敘述了對體育教育的心得,他認為體育憑的是「鬥志」,而最後的決勝點,往往是靠「智慧」。因此黃教授認為智育和體育是密不可分的,只可惜現在的課程多半把它分開,對體育還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迷思,且黃教授認為體育的發展,運動員的口才有很重要,就像是以前有很會說話的體育主播,大家就風靡各類球賽。且體育發展需要朋友,一個人如果口才不夠好,很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現在很多體育出身的人都擔心找不到工作,黃教授提到,中國有一些具備體育背景的人,還有其他專長,比方說有設計背景,之後就設計出優良的體育用品,也就是說,體育課程不能單單只有體育,還要涵蓋其他領域,才能發展得更優良。黃教授也勉勵台北市立大學,要將體育的力與美融合到相關課程裡。

另外,黃教授認為體育和政治也有點關係,例如現在立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拓權,在體育的競技場中,這是最不可取的一件事,或者是現在很多人沒有時間觀念,而最講究時間的也是體育,因此體育的精神是很廣的,如果將體育的精神廣泛運用,整合的教育會很有幫助。黃教授還補充說明,教材的重點應該在於「有沒有效」,並非花較多的時間在教學就一定有效,而是這份教材到底有沒有實質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