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與創作的旅途中,持續書寫自身對於表演的思考與經驗。
2025年2月19日 · 廖育伶
參與窮劇場「自由的表演者」計畫的心得
從「形體」展開的旅程,以物件拋接遊戲建立空間中所有人的關係,隨著衛生紙、膠帶,加入聲音與動作指令,從簡單到複雜。然後,再由鄭尹真老師引導「禮佛手」的動作,調整軀幹和六肢的形與流、整合身體的三面向與梳順吐納之間氣息的流暢。
高俊耀老師引導「Waking Up」領導與跟隨練習,先由Yukiko、思穎和我各帶領五分鐘。我負責中間段落,我訂定一個動作主題為「節奏」,而我發現過程中、身體細胞跟不上創造與變化的腳程,因此用了蠻多肌肉系統的瞬間收放來工作,因此身體很快就感覺疲勞、急促喘息。第二次帶領的過程,我開始注意到細節,例如從思穎的領導位置接手時,我們在單腳站立的姿勢上,有一個玩味的時間感,接與不接的選擇,爾後我承接了思穎的位置,還有她創造的單腳站立的平衡動作,並延續節奏的主題。
我發現,當我有意識專注在某些主題時,這個展開會鞭策身心協同工作,同時感官覺受敞開去判斷周圍與他人的關係,促發我抉擇下一步:是把能量往上推,還是加入其他輔助。例如:當我重複性地做跳躍動作時,我感受到群體的未同步,並且體力正在往下掉,我隨即加入「穩定的節奏」輔助跳躍,保持能量持平在這個高水位,讓最後再多揚起一陣波濤。當下我並沒有思考這些動作的編排,但周圍的群體給了我靈感創造了這個事件。
「同步」,表演如何與空間中的人(共事的表演者、觀眾)同步,將專注力集中於某個主題。爾當發現同步有所落差的時候,回到自身、調整自己的形體,感受周圍人的狀態、但保有對自我現狀的瞭解,不臣服於群體的能量、也不委屈自我求全,待默契與形體隨後跟上。
在「PAR表演藝術」秋天藝術節專訪高俊耀的訪談中,曾提及:「這說明高俊耀的工作方法中,劇場的「聲」與「形」是乘載「字」與「夢/回憶」的座標。」
尹真在練習後補充,在「Waking Up」的練習中,如何減少雜訊的干擾、集中注意力,增加表達的精準度。這也讓我聯想到,今年一月、與泉州梨園戲陳美娜老師學習時,看見她不管演繹哪個角色,在身段形式固定(十八步科母),但一經角色轉換,內在的調度,精準地表達那個角色的形,從內裡透出到外在形式,真是一絕!
關於文字背後所呈現的意象,我們做了以下的練習:「朝陽」、「晨曦」、「曙光」,這三個詞背後的時間是如何?空間感受又是如何?
都是在描述晨間的日光,卻能感受到不同的畫面、溫度、乾濕度、體感等等。如果將它們以聲音表達,又可以藉由聲音本身的節奏、長短、音高等元素,堆疊更加豐厚的意義,創造多層的感受滋味。
閱讀文本時,先不急著分析、把文本放置在一個固定的時空容器裡,而是從自身的感官覺受慢慢聽、慢慢閱讀細節。就像是胎兒剛出生時,周圍的所有訊息都能成為與這個世界連結的線索。
隨著增加閱讀的量,擴增自己的背景資料庫,就像神經系統創造的電流網絡,能夠在歷史的縱深與文化的瞬移間通電、獲得訊息的連結。這讓我聯想到自由潛水訓練時,自潛教練和我說,所有的基本動作,包括動態平潛(DYN)、攀繩下潛(FIM)等等,都是在拓寬自潛者在海洋探索的深度與寬度。
而或許,表演者便是那通向歷史與文化縱深與橫向的網絡,在表演的當下,匯聚訊息的電流,接通廣大記憶裡飄散的訊息,旋亮那一盞光。
總結文本閱讀的先後,先從感受出發,發現越多細節。想像身體感、想像形體。身體的基礎所展現的時間(像是日升日落、標準時間等)和空間感,回饋給感受,在感受與行動間不斷揣摩、並進。
這是鄭尹真老師於「戀愛聲音學」課程中引用的教材資源,可以這些面向觀察表演者的聲音狀態。
2022年於龍洞外海進行自潛訓練。在閱讀與生活間,建構與世界的關係網絡,逐漸接通如廣大海洋般飄散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