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 電子報028

公民科學家的力量

大尺度、長時間的調查資料收集,只靠少數的科學研究者經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故顯出「公民科學家」舉足輕重之處。臺灣本土的公民科學數據收集皆尚在起步階段,目前能夠提供的資訊與解釋現況成因雖仍不足,但如果能夠持續進行,累積這些珍貴的資料,確實能對科學研究、保育策略提供具有重大價值的數據!以下舉出幾個國外的科學研究範例,他們都是利用公民科學資料進行分析討論,亦供各位參考:


氣候變遷下,保護區是否依舊發揮其功效?──以英國的波紋林鶯為例

已有證據顯示有些物種會因應氣候變遷或棲地改變等因素遷移或改變分布,而設置保護區來保護這些物種的初衷是否就失效了呢?此研究是由公民科學家們記錄了包含鳥類等多項物種的分布,資料顯示大多數的物種在拓殖到新環境時,都會選擇到達這些保護區,也就是保護區形成了「跳板」的角色,幫助大多數物種能向外擴散來因應氣候或棲地的改變。(資料來源:http://www.pnas.org/content/109/35/14063.full)


以波紋林鶯(Sylvia undata,Dartford Warbler)為例,圖A的綠色範圍是保護區位置,而圖B的藍色方格是西元1991年前的分布範圍、紅色方格是1991年之後新拓殖的棲地,從圖C可看到波紋林鶯雖然遷移但仍舊在綠色保護區範圍內建立新族群。


圖1、波紋林鶯(Sylvia undata)之保護區分布

(A)族群遷移

(B)保護區

(C)族群分布的重疊圖



圖片來源:http://es.wikipedia.org/

鳥類是否適應都市生活?──以美國華盛頓地區的五種常見鳥類為例

一個名為「Neighborhood Nestwatch」的公民科學計畫,在美國華盛頓地區(Washington, D.C.)監測5種常見鳥類的繁殖鳥巢狀況,期望能比較從都市到農村環境的差異,來瞭解鳥兒們如何因應都市地區的生活。藉由公民科學家觀察自家後院的鳥巢,記錄蛋、雛鳥、幼鳥的數量,以及親鳥開始孵卵、雛鳥孵化與離巢的日期、鳥巢的命運(例如: 幼鳥成功離巢、親鳥棄巢、被掠食者攻擊)等資訊並回傳監測資料給研究人員,從2001到2008年已收集了405個繁殖鳥巢的資料(資料來源:http://ppt.cc/Wsub)。

圖2、美國華盛頓地區5種都市常見繁殖鳥類

A:旅鶇 Turdus migratorius

B:小嘲鶇 Mimus polyglottos

C:灰貓嘲鶇 Dumetella carolinensis

D:家鷦鷯 Troglodytes aedon

E:北美紅雀 Cardinalis cardinalis)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http://www.friendsofwoodlandpark.org/northern-mockingbird/

其中一項意外的發現是,整體而言在都市地區鳥巢的生存率竟是比較高的,在這些地方樹較少、建築物較多,結果似乎和我們想像中好像不太一樣!

研究人員發現這可能和「掠食者」組成有關,在野外有許多囓齒目小型哺乳類都會吃這些鳥類的蛋,而在都市地區的鳥巢則較少面對這些掠食者的威脅,反而讓其在都市地區產卵比較安全!


當然我們不會輕易下結論說都市地區讓鳥兒們活得更好,畢竟還是得面對噪音、污染、食物來源等難題,但藉由公民科學的監測,讓我們瞭解這些鳥兒們究竟是憑什麼本事可以在都市地區求生存以及面臨了什麼樣的問題,也讓我們思考如何營造更好的環境同時對人們和鳥兒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