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調查初體驗
BBS調查初體驗
撰文: 張品中 志工
2011年9月收到荒野保護協會發的一封信,邀請熱愛鳥類的夥伴參加BBS Taiwan在荒野舉辦的臺灣繁殖鳥類調查訓練班。雖然,當時我的鳥齡還不及5年,由於近幾年沉迷於鳥類攝影,投入相當時間和心力在台灣鳥類的觀察和拍攝。心想既然如此愛鳥, 總該為生長在這塊土地的鳥類做點事。於是毅然決然地參加鳥類調查訓練班,展開一年兩次的臺灣繁殖鳥類紀錄。
今年是我第一次的調查紀錄,拜網路便利之賜,我自行上網登錄,選擇台北貴子坑作為我的調查樣點。貴子坑主要由厚層的白色粗粒砂岩所構成, 含有質佳的高嶺土及石英砂,俗稱「北投土」,是製造陶瓷及玻璃的工業原料。由於過度開採,導致每逢下雨就造成土石流災情。民國69年(1980)起,整治貴子坑溪,設置了「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做為環保教育之用。貴子坑溪行經關渡平原,這裡是我經常賞鳥拍鳥的地方。每年秋冬季節,總有許多候鳥在此停歇,黑面琵鷺、白面琵鷺甚至東方白鸛都曾蒞臨這裡。
我習慣一個人賞鳥,可以專注在鳥類觀察,於是選擇獨立完成今年的鳥調。不過,鳥調和賞鳥還是兩回事,很難同時兼顧。
一個人作業,手上一堆工具,忙著找定位座標,又要拍照紀錄,6分鐘的觀察紀錄還要注意前後3分鐘的時間掌握。第一次的紀錄,讓自以為很行的我吃足苦頭,手忙腳亂,一趟10個紀錄點走下來,整整花了我4個多鐘頭。
第二次學乖了,跟女兒借了一台智慧型手機,可以定位,然後直接拍照,還有報時功能。我事先將紀錄表可以預先填好的資料和常見的鳥類都列印出來,就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觀察。觀察時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空中飛的、樹上停歇的、矮灌叢裡鑽進鑽出的、芒草桿上搖擺的、地上跳躍的、水面上遊蕩的,全部都不放過。鳥種、數量、距離等都要在短短六分鐘內判定,說真的,即便是經常賞鳥的我,也難免錯過或是誤判的時候。凡事熟能生巧,多練習幾次,熟悉環境和附近經常出沒的鳥種,就可以如數家珍般的輕鬆完成鳥調。
鳥調進行中,最困擾的是設定的6分鐘內,一隻鳥也沒出現,或是四處的鳥鳴聲,卻看不到鳥的身影。時間一過,鳥全都跑出來了,讓我傻眼,不知該不該紀錄或是重新設定時間。根據調查的定點、定時、隨機的紀錄規則,是不能重新紀錄的,可以在「補充鳥種」欄位中,說明數量和地點。今年兩次鳥調並沒有發現特別的鳥種,大部分是都市和郊山常見的鳥類。由於正值鳥類繁殖季節,發現白頭翁和棕背伯勞求偶的親密乞食行為,母鳥會張口振翅,發出很嗲的叫聲,公鳥立即現身,送上新鮮美味。這種行為跟雛鳥的乞食相似。同樣能激發鳥類繁殖的性本能。
今年的繁殖鳥調查初體驗,新鮮、刺激、充滿挑戰。一年兩次的出勤,對於繁忙的我來說,負擔不重,可以學習定點調查的方法,又能提供專家對台灣繁殖鳥的分析數據,實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期待喜愛鳥類的朋友能投入這個行列,一起學習和成長,關心鳥類的生長,同時關心我們的環境。這片土地是所有生物所共享,我們不能隨意破壞、變更原有的生態環境。否則,今日佔據了鳥類的生存空間,總有一天大自然會全部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