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調查--重新體驗我們的土地
BBS調查--重新體驗我們的土地
撰文:宋柏勳 志工
我一直都相信,人生是由緣份編織而成。
或許,和 BBS Taiwan 就是靠這樣的機緣遇上的。
2012年,是我第一年參加BBS 台灣繁殖鳥調查。記憶裡,1996年,在台南,七股曾文溪口的清晨,魚肚般微亮的天色,鷗科群在空中盤旋,迴轉,然後整群消失視野的盡頭,那是我第一次看鳥的感動,讓我從此踏入鳥人的世界(我跟我老婆,大學時都是野鳥社成員)。
全家合照
塔塔加賞鳥
2010年,我決定返回學校讀書,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後來的幾年工作都跟聲音有關,想藉由重返校園的機會,在聲音的研究上,找一個新的方向。另一方面,總期待想研究的領域,可以跟熱愛的事物結合。恰好,有一次,跟在黑面琵鷺保育學會服務的學長(照片中翻鳥書那位)聊天時,聊到他們收集黑面琵鷺聲音的困難性,因為大部分都收到風的聲音。忽然間,鳥音,這兩個字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在上網搜尋的過程,知道了 BBS,也開始了這一切的連結。
原本,我外行的以為鳥音跟蛙聲一樣,只是用來做物種辨識。但在上了小薏在BBS課程中的鳥音介紹,聽了孫清松老師的玉山音樂會以及讀了由大塊文化出版的鳥為什麼鳴唱 [ David Rothenberg,2007 ]之後,才發現,原來鳥音的用途,不僅作為所熟知的伴侶追求、領域宣示,或警戒示意等用途。更特別的是,它關聯了鳥類居住環境與區域差異性,情緒,音樂創作與藝術。甚至人類最早期的音樂特徵,在研究上都顯示有一定的影響性。這一切,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自然裡的奧秘,深深震撼著我,也牽引著我去尋找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與協調。
加入BBS 台灣繁殖鳥調查,是一個認識環境很好的方式。我的樣區選在彰化鹿港彰濱工業區的福安水道(A27-20),旁邊就是61快速道路。選那邊的原因,是因為就在老婆娘家附近,以前,我們只知道那條路的盡頭就是海邊,但我們很少深入瞭解過。而真正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如果不是因為BBS的調查,我們從來不知道,原來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一個很美的地方。
在這個樣區裡,有整片的農田,有漁塭,有小溝渠,在樣區的旁邊就是連接彰濱的內海,當然也有工廠,養雞場,廢棄土等。鳥類的種類,以我們常見的平地或鄉村的鳥種為主,冬季時,則有不少的冬候鳥與鷸鴴科。在調查的過程中,常會遇上當地的阿伯或阿嬤騎車到我身邊,問我在做什麼,也許是因為我在人家田邊寫東西的舉動,有點特殊。我的經驗是,聊開後,他們似乎對於我在紀錄什麼鳥種並沒興趣,反而比較關心我的背景,老婆家住哪邊之類的話題。或許這可以稱為另一種人情味的調查。
對我而言,與其說BBS Taiwan是紀錄繁殖鳥的鳥種變遷,我反而覺得它,像是一個橋樑,讓我們藉由鳥類觀察而重新去認識這片土地。自從開始BBS Taiwan調查之後,有的時候,我會騎著腳踏車去樣區逛逛,也許在漁塭旁看紅冠水雞築巢,也或許在田邊吹風,聽鳥的聲音。有時,某個天氣不錯的傍晚,全家會跑去樣區等夕陽,小朋友則很認真的觀察招潮蟹或彈塗魚,對孩子來說,這也是他對環境很重要的體驗,這些都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因為BBS Taiwan這個組織,使得鳥類的物種與數量可以逐步建立起數據資料庫,但更感謝的是它連結了這片土地的人們,也串起了大家對這片土地的付出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