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西濱公路往南走,與台一線匯集之處;苗栗縣西南方的一個 純樸又美麗的地方, 從台一線轉進白沙屯村落,馬上就被祥和寧靜的氛圍所感染, 村落保存 完整的漁村風貌,堅持著它那一份質樸與自然。

白沙屯 舊名為「白沙墩」, 這個依山傍海的村落是 風與沙的故鄉。 冬天東北季風吹起,海風挾帶 白色細沙 吹襲海岸,自然力量交錯 在過港溪口南岸 堆起了一座座 雪白 新月形的沙丘, 白沙成墩因此成為地名。 自古即地處交通要塞,為新竹到大甲的官道必經要站之一,也曾是重要的海防汛守之地。

其實白沙屯的四季各有不同的風華,春夏之間湛藍的海天景致、滿山的綠意與枝芽交錯的相思樹,山光水影互相掩映。秋冬之季波浪般舞動的菅芒花海,夕陽餘暉中映現橘黃色的浪漫,廣闊的海岸沙灘上處處可見金風雕鑿過的痕跡,展現蕭颯淒清的美景。

歷史與開發

史志中對白沙墩最早的記載始於清朝蔣毓英所修《臺灣府志》(康熙年間刻本);白沙墩之地,位居臺灣中北部的海岸之旁,開發不算早。尤其,白沙墩因為地處海岸地帶,地狹人少,所以史志中的紀載多集中在軍務的事項及地理環境的介紹,對於白沙墩的開發與民情風俗的記載少有觸及,若幸而有記載,則多只見其名而未聞其詳。不過,從《臺灣府志》中已經出現“白沙墩”之名,並置負責防務之「汛」、「塘」,由此可知清康熙中期以後便已經有白沙墩之“名”與“地“,也同時顯示出白沙墩自古在臺灣沿海防務上的重要地位。

本區的開發,以漢人家族之進入為開端,因此本地早期的開發史,可視為漢人家族的遷移史。本地漢人主要來自福建的惠安、同安之閩南族群,並以陳、駱兩姓的同宗族人最多;另外林、王、鄭等姓也有不少。其中以駱姓之入墾白沙屯最早,駱當官公於清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始墾於過港庄;白沙屯的陳姓宗族,則有四大宗支,稱為「九房陳」、「下厝陳」、「風頭厝陳」、「黃厝後陳」。陳姓家族之入白沙屯,以明末遺民陳朝合為始(即九房陳),朝合公生於清康熙中葉,乾隆十一年(西元1746年)攜二子到白沙墩闢地。「下厝陳」亦同於乾隆年間移入。迄今各大姓於白沙屯均已繁衍子孫十代左右。

白沙墩之美在於“山海一體”,昔日文人歌頌之處亦在於此。乾隆十五年(一七五0年),朱景英舉解元;三十四年,由寧德知縣,擢臺灣海防同知;三十九年,遷北路理番。公餘流覽圖籍,博雅自喜。於海防同知任內撰成《海東札記》,其中有云:

蓬山而北,有白沙墩,橫界中逵,巨溟其趾;陟巔瞰,臨眇空闊,遠浪擊撞,青瀉無際,真大觀也。

朱景英描寫白沙墩之美,以其居於高處俯瞰,見遠方海浪撞擊,一望無際,海天一色,故稱此景為「真大觀也」。另外在《苑裏志》中有兩首〈沙墩觀魚〉,所讚頌者皆為白沙墩之地。其一為蔡振豐所作:

茅舍如麟別有村,扶藜人立夕陽墩。鯨波漸盪舟能小,

蜃市初開霧又屯。生計不防耕釣托,畫圖誰辨海山昏!

得魚合喚鄰翁飲,壺酒寒篝仔細論。

其二為蔡相所寫:

白沙墩上快遨遊,處處觀來景物幽。款乃一聲爭起網,

茫然十里漫搖舟;漁歌時向風前發,活計端從浪裏求。

莫道此中無沃壤,天生滄海作田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