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馬祖在不同時伐,不同服飾

拱天宮


白沙屯媽祖是本地拱天宮主祀神,聖像金身係歷史悠久之軟身造神像,俗稱「軟身媽祖」,雕塑年代約在清康熙年間,據今有三百年以上歷史;此尊媽祖於十八世紀初(清乾隆年間)由移民奉請駐駕本地,初始供於民家,至同治二年(1863年)始建廟奉祀;據地方耆老傳述,早在建廟之前,本地居民即已組團赴北港進香,因此進香歷史實際上早於建廟歷史甚久。

安坐於拱天宮正殿神龕中的媽祖,垂簾歛目,柔和的粉臉,隨時都在傾聽著白沙屯子民的心聲。在這方小小的廟宇間,神與人的靈妙互動已流轉近二百年,對白沙屯人而言,媽祖不只是護國庇民的神祗,更是慈愛的母親。

不論出海捕魚、農耕播種、生活疑慮,村民總會向「媽祖婆」燒香祈問,可以說在每個村民的心底都有一根弦與白沙屯媽牽繫著,那弦總會在每年春天撥弄出高亢的弦律,白沙屯人則用腳擊奏著和聲,依著媽祖的牽引,踩著先人的足跡,一步一步在白沙屯與北港間走一趟進香來回,這是白沙屯媽祖與祂的子民間獨特而堅固的信仰依存關係。

若溯回源頭,毋寧說是這塊看天生活的土地砥礪了村民們的信仰純度。這種在素樸生命與真誠信仰間碰撞出來的媽祖情緣,使得白沙屯沒有在過去數十年台灣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喪失地方文化個性(locality),或許這樣的獨特性無法對抗資本主義勢力的政經、科技優勢;卻是台灣社會在現代文明衝擊後,殘存的極少數珍貴常民文化資產。

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簡樸而遵古:於進香前一年臘月十五日擲筊擇訂起駕、進火與回宮等三個時辰,進香途中沒有任何制式的安排,行進的路線和休憩時間地點都不固定,全憑媽祖意旨而行。在不以人為排定的進香路程上,所有香燈腳都必須抱持著一份堅定的毅力,以虔誠、恭謹的心緊緊跟隨。因此凡參加過的人都能深刻體會,這一個儀式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身、心、靈的深刻考驗,是一種入世的「行動禪悟」,是有別於一般「三炷香信仰」的「身體信仰」。

東龍宮

東龍宮崇祀 關聖帝君,為居民信仰重心,關聖帝君渡海來之源起,係乘坐所謂的「王爺船」登陸,初時於茅草小屋駐駕,為地方百姓尊奉,東龍宮前身係舊白沙墩帝君祀,清朝道光元年,先民由福建漳洲移聖駕渡台駐駕白沙墩,在未建廟前,先民早已組白沙墩帝君會濟世講道,幾經神明顯蹟,替信眾消災解厄。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為關聖帝君聖誕千秋日,各地信徒回宮參拜,陣容威武浩大,乩童神威,可說是熱鬧滾滾。村民虔誠奉祀,香火鼎盛。


東龍宮後山飯店山公園

東龍宮後山公園,東龍宮後山又稱飯店山日據時代台一線,山丘下有經營幾家小吃店而得名。飯店山立有一個紀念碑,是紀念日軍近衛步兵第一聯隊副官陸軍大尉「大井確士」,日方因感念護其護將功高。在明治二十八年八月,葬於飯店山山頭,並立碑石紀念。

在於飯店山公園上往西眺望,一望無際的台灣海峽與白沙屯庄全映眼底,此處視野好,風景佳是白沙屯最佳的休閒公園。

白沙屯媽祖的好姐妹山邊媽祖

許多初次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的香客,會對於神轎裡的媽祖感到好奇,究竟為什麼會有兩尊媽祖呢?據說,更早之前,與白沙屯媽祖一同前往北港進香的不只一尊媽祖,如今,只剩下山邊媽祖與白沙屯媽祖相伴相依。苗栗後龍山邊庄位於白沙屯北邊,與山頂(赤土崎)遙望,沿著海邊清海宮往南徒步,短短一路就有山邊媽祖臨時廟和清天宮三座媽祖廟守候著這片狹長的庄頭。山邊媽祖,正是由山邊庄六、七十戶的地方居民擲杯輪祀的媽祖,神像大小八吋八,根據山邊媽祖宮主委推測,應為早期從福建隨先民渡海來台的神像。

山邊庄因為地緣因素,與白沙屯有較親密的關係。「小時候我們很少去後龍市區,反而常去通霄、白沙屯,受地理位置限制,大多往南發展。以前因為人力物力不足,前往北港進香會集結地方力量一起出發去北港,只是目前剩山邊媽祖延續至今。」早期山邊媽祖有奉祀在廟裡之原爐主媽的「大媽」與奉祀在民家的「遊庄媽」,和白沙屯媽祖一同前往北港進香的就是原爐主媽「大媽」。

山邊媽祖,原無廟宇,每年以擲杯選值年爐主方式,由爐主恭請聖母聖駕前往爐主家中奉祀,過爐之日即為前往北港朝天宮 進香回鑾12天之後,經開爐儀式後,由前任爐主全家虔誠辭駕跪拜後,隨即以四人大轎恭迎聖母前往新任爐主家中安座。

山邊媽採取爐主制時最大特色,就是歷任爐主大多擁有三合院的民宅。「大概是因為古樸典雅的特質吧?選擇樓房的爐主較少。

完全配合拱天宮白沙屯媽祖的時辰,只是山邊媽位於白沙屯北邊兩公里處,會提早出發,巡庄過後再前往拱天宮合轎。山邊媽祖也會在出發前遵循古禮進行「淨衫」的儀式,更換新的衣服。早期會將舊的神衣留給爐主,現在則會選在元宵節前後的假日,公開讓信徒擲筊杯,杯數最多者可以將裱框的神衣迎回家。

遊庄範圍與路線都是媽祖自己決定。主委說:「巡庄都讓媽祖自己發揮,挑祂想前往的路線走,繞庄範圍是以整個大山邊庄區域,包含清海宮、頂厝及山腳一帶。廣義的山邊媽祖廟就是整個山邊庄,山邊庄所有庄民的家都是祂的家。」

提及山邊庄民為什麼都想當爐主?信徒多津津樂道,只要山邊媽祖到爐主家,通常爐主一年的運勢都會不錯。現在山邊媽祖的自有轎班約20人,本地與外來人數各半,進香出發前會訓練個兩三次;轎班人員會經由委員會口試初步審核,嚴禁在執勤時嚼檳榔、喝酒,維持莊嚴,慢慢營造出人員自律、自主氛圍。

根據耆老口述、蒐集相關資料並融入創新,恢復了山邊庄消失近五十年的「跳火群」傳統,由民眾乞甘蔗(節節高升)、橘子(大吉大利)、發財金,再背著跳過火群,過火祈福。他說:「早年,都是由青面蘇府王爺、馮府王爺帶領大家跳火群,山邊媽(原爐主媽)則帶領大家去北港進香。」如今,復辦的元宵跳火群也新增遊庄祈福的活動,則是由山邊媽祖宮二媽、現爐主媽及遊庄媽三尊媽祖聯合出轎。

2011年信徒籌設山邊媽祖宮籌建委員會,隔年由山邊媽祖鑾駕擇定臨時廟地,並定名山邊媽祖宮,直到2013年入廟安座。未來,代表會將以清天宮腹地為山邊媽祖宮合法廟址,邁向合作之路。

清天宮位於南港里6鄰,廟齡至今有30多年歷史。

據廟方人員述說,廟裡所恭奉的媽祖,原是因附近另一座廟宇的鎮殿神尊被一位信徒據為己有,因此居民們鳩資為此廟宇再重新雕作新神像,後來該信徒又奉請歸還。於是當地居民林鐵國先生便先暫時將這尊新神像請回家中恭奉,嗣後經居民們討論集資蓋廟,一般亦稱為山邊媽。

但此廟所供奉的山邊媽並不是與白沙屯媽同行到北港刈香的山邊媽,到北港刈香的山邊媽是另一尊長年輪流供奉於爐主家中的老山邊媽,其爐主的產生是每年以擲筊的方式決定;據耆老們口述,在有白沙屯媽到北港刈香的活動開始便有山邊媽共乘一轎全程陪同。

海岸長城

漁港南邊至通霄精鹽廠長達1.6公里的灰濛濛海堤,築於民國八十年間,保護了本地人免於受潮水侵襲之害,卻也難免破壞了美麗的海岸景觀,

在既成的環境下想辦法綠美化是唯一的道路,建設未必一定要破壞,堤邊鑲上魚類圖騰,紅磚為成花圃,堤上築堞以種植花草,形成具有綠意的城垛意象,宛如一道長城護衛著整個村落,現在已經是居民晨昏散步休憩的主場地。



海岸觀日落日出

白沙屯的落日景色怡人,常吸引遊客坐在堤岸上欣賞海濱的美麗風景。景色純真自然、風景秀麗,空氣的清新乾淨和一望無際的海洋讓人心曠神怡。走在堤岸上徐徐涼風掀動衣衫,以幽靜的情緒欣賞海潮風光,掬一盞清茶坐在堤岸上觀賞日落餘暉灑落海面上,正是人生極致的享受。

石蓮園火車餐廳

西海岸最鄰近海岸的鐵道,只能讓人對美麗湛藍的海岸驚鴻一瞥,坐著火車觀海總是那麼的短暫;現在您不必再惋惜美好景觀瞬間消逝,因為在這裡您可以怡然的坐在火車上悠哉的吃著鐵路便當、啜著香醇的咖啡,細細品味大海的媚。

這是一處社區推動產業轉型的試金石,自2003年四月六日開幕至今,每逢假日總是人潮不斷,連帶原本有點滄涼的海邊,一下子也熱鬧起來了,社區居民對產業轉型也由觀望轉為期許了。

欣園民宿

隨著進入白沙屯地區的旅遊人口日漸增多的情況下,對於住宿方面的需求亦隨之增加。因此,社區媽媽整理原本閒置的住家,打造成一座「欣園民宿」,提供休閒住宿之用。『欣園民宿』的二樓陽台眺高,客人可以邊喝養生茶,邊眺望海景,聆聽那海浪的波濤洶湧,樹葉磨擦聲。

石滬

石滬乃利用海岸的石頭堆砌成半圓形或ㄇ字形的矮牆,當海水漲朝時,魚群會隨著潮水游向石滬之內,海水退潮時,魚群無法游出石滬,便成為漁民易於捕撈的滬中魚。大型石滬往往佔地數甲,小型石滬亦多有兩甲以上面積,再加上堆疊與修護石滬全賴人工搬運,必須由幾人或幾戶共同堆砌方能成就,因此產權便歸參與者所共有,而漁獲也由這幾戶共同享有,此種持股方式於舊時稱之為「分鬮」。本地石滬的設置,自後龍溪南欣園民宿

隨著進入白沙屯地區的旅遊人口日漸增多的情況下,對於住宿方面的需求亦隨之增加。因此,社區媽媽整理原本閒置的住家,打造成一座「欣園民宿」,提供休閒住宿之用。『欣園民宿』的二樓陽台眺高,客人可以邊喝養生茶,邊眺望海景,聆聽那海浪的波濤洶湧,樹葉磨擦聲。滬,汐則潮去魚留,任人漁取。最可異者,其村人皆業漁;每當風恬浪靜、海平於席,山光水影相互掩映,數十葉魚舟來往如織。當盛獲時,多有一家日可得錢百十千者。臺中屬葫蘆墩之魚腥食料,半仰乎是;誠獵漁之一巨觀也。

蔡振豐對於白沙墩石滬的獵漁效果多加讚賞,尤其是白沙墩利用石滬捕魚,還將漁獲銷售到臺中葫蘆墩(今日的豐原市)的盛況,在當時曾與北部主要漁場金包里(金山鄉)被共譽為「金山白海」,足見當時白沙墩漁業的榮況。另外,白沙屯地區的石滬稱呼均沿用福建泉州一帶的舊稱,如「深滬」、「蛤滬仔」等,這一點與後龍鎮外埔地區以平埔族語為石滬命名有明顯差異,似可說明白沙屯地區的石滬應該不是源於平埔族人。

登高望遠=好望角

位於後龍鎮中和里,是古稱白沙墩地區的最北端,距離白西社區2公里,是台灣西部海岸少有的海灣岬角,是登高望遠的極佳去處,瞭望景色更為一絕。高出海平面200餘公尺的好望角,是一處面積百甲的丘陵台地,入秋後芒海翻騰,一遍綿白,其西面是澎湃的台灣海峽,春、夏天是藍天碧海,秋、冬天一夕變為白浪淘淘,海浪聲不絕於耳,煞是撼人心弦。好望角的北面是後龍溪與西湖溪的出海口,東面可見層層疊疊的中央山脈。從此眺望而下,形成一幅如詩如畫的自然港灣之美,360度的無障礙視野,方圓十公里內的景緻盡收眼底,看山、觀海、望城鎮,似乎一切都在您的雙手擁抱之中。

自然遺址=貝殼化石山

位在好望角下方的海岸丘陵,又稱過港遺址,對於過港遺址的發現與調查,從日據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且日後一直受到相當的重視。今日遺址處有一座1955年苗栗縣文獻委員會呈請縣政府所立所立石碑,可見過港遺址在民國四十四年就已經被認定為是“古蹟”。

從石磐文可知,立碑之緣由是因為在日本昭和十一年時,總督府已經將此處列為遺址保存區,並立石於此加以保存。此處遺址經國立科學博物館專家調查後發現有:腹足動物八十種,掘足類二種,斧足類五十三種,共計一百三十五種。以化石內容分析,本遺址的形成顯然是由沿海或低潮帶之地所造成。即在距今約一百萬至六百萬年前,地殼經過多次的碰撞而隆起形成各式的大小山丘,又經過大小溪流沖蝕切割所造成。不過近年來因為風雨的侵蝕與人為的破壞,使原本就是孤立的貝塚顯得更加消瘦了,但仍是極具學術研究價值,也是戶外教學的好所在。

海線鐵路隧道群

西部海線縱貫鐵路,從竹南到彰化總長約一百公里,在一九二二年完成通車。在這段海濱鐵路之中,唯一的隧道區就是位於西湖溪橋南端約一公里處與白沙屯北方約二公里處的貝殼山。在貝殼山附近,共有三個鐵路隧道,昔日因面臨海岸,地基鬆弛,因此才穿過貝殼山連開三個山洞。

到了一九七0年以後,因為海埔新生地向西面擴大,墾民大量種植農作物,使得地基鬆弛的問題自然而然的消失,因此臺鐵在鐵路電氣化的同時,將鐵道向西外移,於1978年將隧道廢棄不用。今日,「火車過山洞」的情景雖然不在,但紅磚砌成的隧道沒有山區隧道的濕冷感,優美的造型湮沒在一大片豐富而完整的海岸生態林中,值得深入探訪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