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俗諺

地方俗諺的形成,是前人的生活體驗和智慧累積,深刻描繪對生活的感慨,心情的悲、苦、喜、樂,以及當時社會的風俗民情,讓人讀來備感親切。其語言字句或輕鬆幽默,或寓意深遠,有的是由大自然天象、氣候以及動植物的觀察而來,有的卻是對人情冷暖的呈現。

俚語與俗語雖美,卻在時代的變遷中,世代交替的過程裡,或因缺乏文獻的記載,已有被遺忘與消失的現象,現今我們要做的是逐步的尋回先人的語言智慧。基本上本區居民常用的俚、俗語與台灣地區常用者多數雷同,因此本節僅收錄地區特性較為濃烈的地方俗語以及潮汐諺語:

秋早暗蓋,稻埕曬到破

秋天的天氣形態較不穩定,清晨天色看來陰沈沈的到中午卻豔陽高照連稻埕都會曬裂了。暗蓋;指天色陰沈快要下雨的樣子

火燒罟寮全無望

指希望盡失,罟寮是漁民放置漁網所搭蓋的草棚,兩者都是易燃的物品一旦失火就難以搶救,「寮」與「網」必無一倖存,「望」與「網」台語發音相似,諧音之妙,卻也透露著早時先人面對環境的無奈心情。

燒瓷的吃缺,織蓆的睏椅

織藺草蓆的師傅總是將好的作品留下來賣得好價錢,自己卻打地舖或睡椅條。

姨來多量米,姑來加添水

指媳婦煮飯時因賓客不同的差別待遇,姨是指自己的姊妹多量米煮飯,姑是丈夫的姐妹加添水煮出來卻是湯粥。

舊例無滅,新例無設

意指遵循傳統,不做沒必要的更迭。

人情世事跟透透,厝內無鼎甲無灶

為了應付人情世故所要陪掉的錢和時間,讓自己生活困難。意喻作人要量力而為,相似俚語如「做人要七尺前,三尺後」。

目珠看粿,雙腳踏火

婦人過年時炊粿全神灌注看著年糕,卻忽略了爐灶旁腳踩著燒燙的火。是說眼前的利益,很容易使人栽筋斗。

媽祖興外庄

白沙屯媽祖神威顯赫,對於外地人的祈願經常有求必應,因此前來謝恩者不絕於途,本地人在看見經常有外地人因為媽祖的庇祐而得以心想事成時,總覺得媽祖對外庄人似乎比較靈驗。事實上,白沙屯人兩百餘年來世居此地,從未遭受任何重大天然災害,白沙屯子弟在社會中也有很多相當傑出的成就,這種默默的庇祐才真是本地人最大的幸福。

戲棚頂做到流汗,戲棚腳嫌到流涎

戲台上用心扮演角色,台下的觀眾卻不懂劇情擅加批評,比喻不知他人工作辛苦卻說長道短,相似俚語如「坐轎不知扛轎艱苦」。

水淹掘草埔,水乾巡石滬

石滬是潮間帶的捕魚陷阱,早期入墾先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偎著地理環境而棲生。漲潮時開挖草埔成良田,退潮時到石滬區捕撈漁獲。

潮汐諺語

在早時地區漁民不論是以竹筏出海捕魚或石滬的經營者,潮汐的漲退時間是漁民據以進行海上漁獵的重要依據,由此乃發展出計算潮水時間的特殊地方俚語。在這些俚語中有時同樣的日子會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基本上對潮汐時間的掌握都相當精確,其前後句多數均有押韻,唸起來相當順口,確實是先民的智慧結晶:

初一、十五,吃飽過晝巡石滬

初一、十五,天光轉

初一、十五,中晝滇(滿)

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天剛亮時轉為漲潮,正午時分為滿潮,正午滿潮後也就是退潮的開始,石滬通常設在潮間帶的前段,因此在吃過中飯後就必須準備到石滬巡視漁獲。

初二、十六,雙返流

返流是退潮至乾潮後轉為漲潮的專用語,每月初二以及十六這兩天在清晨與黃昏各有一次,也就是在一個白天裡會看見兩次乾潮線。

初三、十八早,天光當大乾

初三、十八,當大流

這兩天在整月中乾潮線距離海岸最遠,潮間帶可見範圍最大,「天光當大乾」是記述在曙光初露時,也是當天乾潮之時。

初九、二三,販仔甭擔籃

初九、二三,早晚滇(滿)

初九、二三,半暝流

「販仔甭擔籃」則因為通常石滬捕魚在大潮期間會比較豐碩,這兩天是當月的最小潮,漁獲量也最低,收購漁獲的商人甚至連籃子也懶得挑了!至於下兩句描述的是返潮的時間。

初十、二五,吃晝涸滬

正好在吃中飯時間海水到達乾潮線,是石滬最乾涸的時候。

十一水流動

十一這一天潮流由小潮轉大潮。(本地稱大潮為大流水;小潮為小流水)。此句與下兩則(十二、十三)是唸「鬥句」的順口溜。

十二人落網(下網)

十二這一天可以準備下網等待大潮來時的豐碩漁獲。

十三好傳(準備)籮

在這一天應該要把竹籮準備好來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