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小米:
小米,是一種東亞文化的主要產物,主要是東亞文化依賴的傳統飲食,在排灣族小米收穫祭的傳統文化上,我們也可以透過這樣子的文化產物來發現小米的行蹤喔! 如: 小米糕 (quavai)
傳統農業的交流:
隨著日本殖民的出現,日本將新型的種植模式帶入了傳統原住民文化內,並讓其選種、育苗、防鳥、除蟲害等方法的種植方式,有了大幅度的進步 。
排灣族的傳統飲食:
排灣族的主要傳統農作物為小米、旱稻、地瓜以及芋頭,並有著水煮芋頭、檳榔及小米糕的飲食色彩,且不同的食物還有著不同的涵義。如: 檳榔在排灣族文化可以作為社交、祭祀、婚嫁的儀式物品,又或者是小米糕外裹的葉子可以代表著祈福的含意。
圖(一) 早期原住民儲存糧食的穀倉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授權使用)
公賣制度:
在早期日治時期時,由於日本政權掌管了當代的農作物及土地,公賣制度的概念也隨之誕生了出來。在公賣制度的驅使下,為了振興經濟進而迫使原住民的農作物從原本的小米改種為水稻,且下了禁止私釀米酒的禁令。 這使得了原本不適合種水稻的土地受到了嚴重的迫害,也使得了小米酒在當時佔據了非常高的地位。 雖然在當時公賣制度造成了當時資本主義的出現,但到了今日卻使得了原住民與酒被綁在了一起。
珩生的問題:
在廖炳惠的《原住民族九時祭典》文本當中,就有引用到孫大川的作品《久久酒一次》來說明原住民的酗酒問題。在此作品中,孫大川就有說道當我們把酗酒與原住民的聯想是源自於原住民的民族悲情,而這種負面形象到了現代,也珩生出了不少的偏見,就好如: 失業、不健康、自我毀滅等的惡性循環的印象不斷地在眾人的心中扎根。
現代刻板映像的誕生:
當這樣的刻板印象不斷的惡化時,這會導致各類的新聞不斷的去放大原住民的汙點,就好如原住民小米糕蝸牛中毒的議題。在世人不理解的情況下一定會覺得說: (天阿!原住民原來都喜歡亂吃東西),但適時反倒是排灣族也有人為了調味會把蝸牛合併在小米糕這道傳統美食裡,然而當這種類似的報導在沒有任何的查證下不斷地在破壞眾人對原住民的好感話,這種現象可能進而會使得汙民化現象的誕生。圖(二)
圖(二),現代刻板印象
原住民委員會:
圖片來源:
《跨世紀的影像》第92頁
廖炳惠的《原住民族九時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