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個體,皆須仰賴細胞內的遺傳物質 — DNA,來完成生長、繁殖、感應、代謝等生命現象。染色質(chromatin)是由DNA與蛋白質構成的複雜結構分子,染色質的結構與活動,精密地調控一切基因表現,進而影響生物體的命運。因此,了解染色質在活細胞中如何活動,有助釐清生物老化、癌症等疾病的成因,進而找出治療方式。
PM2.5造成的污染,是近年全球重視的公共議題,政府也相當關注;若能增進PM2.5濃度預報的精準度及預警時間長度,將有效增加政府示警的效能,並提供人們更充足的應變時間。
臺灣偵測器聯合實驗室(TIDC)主要目的為設計及產製新一代的矽偵測器,用以偵測大強子對撞機(LHC)實驗中產生的基本粒子。透過專訪,我們有幸邀請TIDC的團隊的一員,同時也在臺灣大學物理系任教的呂榮祥副教授,分享聯合實驗室成立一年多來的現況、階段性成果與未來方向。
電子態的幾何結構(量子幾何),是近年來理解電子系統對靜態電磁場響應的基礎,臺大物理系郭光宇教授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東京大學學者,及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合作,發現拓撲半金屬在太赫茲電磁輻射下會產生龐大的體光伏效應,其產生的四種光電流完全取決於電子態的微分幾何量。
2022年,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學霖,憑藉「懸掛浸水式植物栽種系統」獲得未來科技獎,該裝置以創新的植物微生物燃料電池配置方式,突破過往植物微生物燃料電池需安裝在水田中,配合作物收成時間拆除的限制。此系統目前正在進行專利申覆中,未來可望在栽培生長期更短、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上使用。
2022年,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陳岳男特聘教授,與奧地利量子光學與量子資訊研究所(IQOQI)的古煥宇博士、Costantino Budroni博士,攜手國立中興大學物理系陳信良助理教授、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謝忠耘博士,連結了量子資訊(quantum information)中,量子操縱性與測量不兼容性兩個基礎概念,並從中發展出一套量子操縱資源的分類理論。此成果已於今年(2022)8月刊登於期刊《自然通訊》。
病毒分流假說(viral shunt hypothesis)在生態系的生物網中扮演要角,最早於1999年提出,然這個假說過去僅於實驗室的觀察或數值模式模擬發現,從未在自然界中被觀察到。2022年,由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共同組成的團隊,利用長期南海蹲站調查的資料,將首次於自然界中發現病毒分流現象的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
2022年,臺灣大學化學系合聘教授許良彥,獲頒中研院年輕研究學者獎的殊榮,許教授的研究主題專注於理論物理化學的範疇,並以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 electrodynamics)相關的研究成果獲獎。儘管頭上頂著各種獎項與光環,但私底下的許教授,不但對「科學研究」有獨到的見解,對年輕的學生與後輩,更是相當重視。藉著本次訪談機會,我們將介紹這位研究者是怎樣看待研究與教學,在成長的路上,又擁有哪些特別的經歷。
多核金屬錯化合物(mutinuclear metal complexes)是以兩個以上金屬原子為中心的配位化合物分子,將其作為環酯類單體開環聚合(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ROP)反應的催化劑,可以有效提高反應的催化活性。2023年1月,由高雄醫學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以及荷蘭萊登大學研究團隊,共同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期刊上發表一篇回顧型文章,將多核金屬催化劑對環酯類單體開環聚合反應的催化活性進行系統性整理。
一望無垠的海岸線、半農半漁的傳統聚落,擁有3.1萬人口的彰化縣芳苑鄉,彷若臺灣整個西海岸的縮影;然而,這個保有在地傳統文化與產業的鄉鎮,正面對著新興工業開發和環境衝擊。2021年9月起,一個團隊成立長期的監測系統,開始累積在地沿岸濕地潮間帶生態環境資訊,並積極和地方民眾、權益關係人建立連結,保存農漁社會的地景和文物、故事。而這個團隊,正是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彰化站(LTSER彰化站)。
鈣鈦礦是近年來新興的有機金屬鹵化物材料,由於其特殊的光電特性,在太陽能儲存、光感測器、發光二極體、雷射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TPSCs, t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已成為近年來太陽能電池的其中一項研究重點。今(2023)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暨分子科學研究所刁維光特聘教授和國立中央大學陳銘洲教授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一項研究,將一系列具吡咯並吡咯(PPr, pyrrolopyrole)官能基之高分子電洞傳輸材料(HTMs, hole-transporting materials)應用於無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使其在沒有封裝的條件下,展現該元件的高功效轉換效率及高長期穩定性。
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N2O)被認為是嚴重破壞臭氧層,並加劇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由於人類活動與工業發展逐漸蓬勃,大氣層內N2O的濃度急遽升高,在此同時,河口與沿岸區域被認為是N2O重要的釋放源。2023年,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曾筱君副教授團隊,建立首個淡水河口與鄰近海域N2O與水文的資料集,並在《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量子電腦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新型計算系統,該技術的成熟與商用化,將可大幅加速藥物開發、金融預測,與資訊安全等多項領域的發展,因此,全球各國爭相投入量子電腦的技術研發,以期在此領域取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