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X偶戲大師NORIYUKI SAWA
還想知道更多無獨有偶的訊息!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X偶戲大師NORIYUKI SAWA
|以永續意象呈現臺灣文化與海洋的獨特連結|
《海洋迴旋:鯤之旅》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與日本偶戲大師沢則行,共同創作,於臺南燈會展現臺灣製造的機械大偶演出,巨型懸絲偶「鯤」高達7公尺,由11人同時操作,並由11公尺長藝閣車載運遊行規模之大,為無獨有偶劇團成立25年來最大挑戰。
巨獸懸絲偶「鯤」的靈感,來自台江沿海獨特的沙洲地形,展現充滿活力的島嶼動態,鯤的身上延伸出綠色生態「紅樹林」、象徵先民辛勤開墾的「竹籠屋」組合成為《海洋迴旋:鯤之旅》臺灣意象。
無獨有偶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感謝:「『鯤』巨型懸絲偶兼具了在地性與國際性,集合了各方專業創作者的力量,無獨有偶劇團非常榮幸能夠與一群充滿熱情的專業夥伴攜手合作,大家在不同領域各有所長,且保持著挑戰自我的態度,共同投入這次高難度的創作計劃。在此也要特別感謝臺南市文化局的信任、以及在地團隊「李維造物」、「天一藝閣車」的加入,共同實現夢想創意,打造最具話題的「鯤」巨型懸絲偶,呈現出臺灣文化與海洋的獨特連結。」
【戲偶製作前期】臺灣製偶團隊首次挑戰巨型懸絲偶,創作歷經多重挑戰
無獨有偶劇團的專業製偶團隊,依據戲偶設計圖進行結構規劃與模型建構,需預先製作1比15的迷你模型,來確認結構運作的準確度。無獨有偶製偶師余孟儒表示:「鯤的結構必須考慮整個巨偶完成後的動作流暢性,同時也要留充足的表演與操作空間給演員。此外,還必須確保巨偶不會與司機或車尾的機具相撞,對製偶團隊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由於『鯤』偶造型繁複、體積龐大,並需要堅固的金屬操作支架,無獨有偶劇團特邀台南「李維造物」加入製偶團隊,李維造物由藝術家李維睦帶領,曾打造許多膾炙人口的舞台布景、戶外裝置藝術、展覽空間規劃等作品。
製作工程在李維造物的挑高廠房展開,分為美術雕刻與支架結構兩方面同時進行,最大的挑戰,是克服運送的問題,必須將鯤體區分成好幾個塊面,為了能夠天衣無縫的組裝,需精密計算接合接合塊面,每個部件打造完成,也進行重量累計,以選擇最適合的骨架、滑輪、扣環零件等。
【戲偶製作中期】不斷拆解重組,挑戰結構製作-李維造物
專長於裝置藝術的「李維造物」,依據設計圖,不但精準雕塑出生動的鯤神獸樣貌,更困難的挑戰在於製作鯤巨偶所需要的鋼骨懸吊結構。『鯤』偶過程中經歷不少嘗試與失敗,諸如關節接合需要更多活動空間而必須進行瘦身手術,操縱桿被拉彎需要更換粗的鐵管,平衡器的鬆緊指數要不斷的反覆調整。
美術雕刻完成後,也需要經過多層次的表面強化,才得以耐受戶外表演的各種天候變化,上色的過程,也由導演沢則行親自帶領多名美術人員共同完成,總計前前後後共有20位工作人員投入此次鯤偶的製作。
【戲偶製作後期】浪花風湧的「鯤」之行進-天一藝閣車
重達500公斤的巨型懸絲偶「鯤」需仰賴有力的交通機具承載移動,『鯤』操作支架與本體完成後,運送至天一藝閣車的廠房來進行與15噸卡車的固定。天一企業社由國寶級藝師吳震星創立,帶領家族成員投入藝閣的保存和傳承,作品多次於藝閣車比賽中拔得頭籌。
天一藝閣車將浪花翻湧的海洋圖騰呈現於車體,再特製油壓升降平台,讓「鯤」的機關得以升高揮舞。此時11名操偶師也聚集在天一藝閣車的廠房,進行操作測試,每天的行程由肌力訓練展開,因為操作鯤的演員需要極佳的核心肌群。
演出由天一藝閣車第二代傳人吳炯龍藝師親自擔任駕駛,導演沢則行特別讚賞:「以我之前在日本的經驗,卡車行駛的速度一直是我很擔憂的事,要以極慢速行駛且保持平穩速度,讓表演人員安穩、順利依照導演的指示行動,這對日本的駕駛來說是很困難的技術,想不到台灣的演出人員能夠表現如此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