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私立達德商工
作 者:徐羽萱
參賽標題:沒有妳的日子
書籍ISBN:9789866472206
中文書名:妳離開以後
原文書名:De Weduwnaar
書籍作者、編譯者:瑞˙科倫(Ray Kluun)/陳岳辰
出版單位:商周
出版年月:2009年3月2日
版 次:初版
史丹在卡門因癌症死去後,擔負起照顧女兒之責。仍改不了風流習性的他,因與外遇對象關係陷入瓶頸,加上嗑藥、流連夜店與複雜的性關係,讓他的生活一團糟。美國九一一恐怖事件讓他徹底清醒,曾答應過妻子要好好照顧女兒的承諾。為求改變,他決定遠離居住地,帶著女兒出國旅行。在異鄉,父女只能彼此依靠,他們一起踏過卡門曾到過的海灘,體驗沒有媽媽的父女生活,而當史丹願意敞開心胸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真愛時,旅行才有了終點。
第一晚我在凌晨四點半醒來,那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卡門再也不會睡在我身邊。我嚎啕大哭,跑下樓衝進客廳,站在棺材旁邊哭個不停。(p.29)
「我覺得你享受自我也差不多夠了,哀悼也需要能量,你的女兒一樣需要你的能量,『性』這件事情耗去你過大的能量,而且你性伴侶愈多,能量消耗得就愈快。話說回來,你自己應該也注意到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並沒有得到回饋。」(p.125)
「妳要不要來拜倫灣,跟我們一起過聖誕節?」
「你說什麼?」
「我們……我……希望你可以到澳洲來。」璐娜在一旁拼命點頭,「我覺得璐娜也這麼想喔。」
「……」
「玫瑰?」
「……」
「玫瑰?」
「該怎麼……到底為什麼?」
「因為我已經想通了,我……」
「你怎樣?」
「我愛妳。」(p.295)
看見這本書的當下,我就開始想妳離開以後?妳,是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才離開?當我拿起書時,看見封面寫著「續集」二字,我沒有急著翻開它,而是先上網查了查這本書的前作《陪妳到最後》,因為手邊找不到這本書,我便在網路上大概閱讀了一下內容,稍微瞭解了前面這本書在寫的是什麼。
書中訴說的一切,有一半來自作者親身的經歷,而另一半是作者為這本書增添的戲劇性。在另一半卡門離開後,史丹第一次強烈感受到她已經真正不在了,是他們回家的第一晚。喪失摯愛的痛,是所有人這輩子都不想體會,但總有一天你必須經歷,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有很多人會陷入過度的悲傷,甚至出現幻覺以為死去的親人還在,這些其實都很常見。
在卡門的葬禮後,史丹又過上了亂七八糟的生活,或許很多人會覺得為什麼史丹要這樣,難道他都不難過嗎?其實他也很難過,也會覺得不知所措,雖然他患有心理疾病,但我覺得他所做的其實更像是逃避現實。或許性能帶給他暫時的快感,或許酒精及藥物能讓他暫時的忘記妻子已經離開的事實,但他始終沒有正視自己內心的感受。他愛卡門,可是他卻無法一心一意的愛她,因為他害怕會太愛。其實愛真的很奇妙,人們常常以愛的名義做很多事,但有時候真的是因為愛才這樣做嗎?無從得知。
愛,可以是嘴上說說,也可以是實際行動,可真正的愛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定義都不同。愛又分成好多種,情人的愛、朋友的愛、家人的愛……等。無論是哪種,它都可以使人成長,也可以毀掉一個人。要是真的愛彼此,其實不應該以愛的名義去強迫對方應該做什麼,儘管自己曾經因此受傷過,不希望對方重蹈覆轍,若對方真的想去嘗試,我們能做的也就是默默地陪著。因為很多時候,旁人說的不一定大家都聽得進去,唯有親身經歷,那才是最真切的體會。也有很多人說,要別人愛你之前,你得先愛自己。我非常認同這一個觀點。畢竟你自己都不愛自己了,他人要怎麼愛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被愛的價值在哪,還要求別人應該要對你有多好,這樣的愛一定不會維持多久。甚至在愛裡,不是只有一昧的鼓勵、吹捧,有些時候適時地糾正彼此的錯誤,也是維持愛的關鍵之一。
在史丹帶著女兒出國旅行後,他漸漸的開始明白愛是什麼,更感受到愛的力量,在他對玫瑰說的那句「我愛妳」當中,我能強烈的感受到他已經有多麼的懂愛並且想愛。其實正視問題,遠遠比起逃避還要來得更難,但要是真的難過,真的不知所措的時候,暫時的讓自己活在當下,糜爛一段日子,也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在悲傷的時候,哪有可能去想什麼好不好、愛不愛的東西。時間是沖淡一切的根本,卻也是最不放過人的東西。
若今天換成是你的另一半得了癌症,你覺得自己會怎麼去面對呢?又或者他自己選擇安樂死,你會支持他這麼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