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工作圈論壇
Science Education Working Group
Science Education Working Group
早在1958年,Hurd首先提出科學素養的概念;1998年,Hurd另又為文提出未來公民應具備的能力,並界定科學素養。此後從2000年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執行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進行全球性學生評量。每三年舉辦一次針對未來公民(15歲學生)進行閱讀、數學、科學領域表現的評量。OECD在每一次針對科學領域的素養評量,會依據時代的需求,與時俱進地設想未來公民應具備的科學素養,進而建構其評量的架構。台灣自2006年起即參與PISA測驗。2006年的主測學科是科學領域,學生須具備的科學能力(亦即素養)在形成科學議題、解釋科學現象及科學論證。 2015年,學生須具備的能力是以科學的角度解釋現象、評估及設計科學探究,以及用科學的角度詮釋數據及證據。PISA 2025所界定學生的能力除了科學地解釋現象外,也增加建構和評估科學探究活動,並批判性的詮釋科學數據與證據,研究、評估和運用科學資訊進行決策與行動;而這些科學能力需在環境科學能力的情境中落實。在這些對科學素養定義的變化中,OECD越來越強調未來的公民需要具備程序性知識以及科學認識知識。所謂的程序性知識與108年課綱以及九年一貫所強調的科學探究相關。而認識論知識則與科學本質息息相關,包含科學知識的本質,科學過程的本質。OECD對科學素養的新界定,與國內科學教育研究所關注的科學探究、論證、科學本質、建模等議題,均有關聯,而過去的研究也有豐碩的成果。當此面對時代快速變遷,如何承接過去的研究經驗與成果,透過國際科學素養的新界定啟發未來科學教育研究的方向,進而達到透過研究提升國內學生的科學素養終極目標,乃為吾等於此次論壇中可以聚焦討論的重點。本次的論壇與談員將分別由過去執行台灣PISA計畫中學生科學能力的分析,素養如何落實在教與學,科學本質研究對科學知識論的啟示,論證在科學學習上的研究等面向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啟示,和與會人員進行分享與對談。歡迎對此主題有興趣的科教先進參與本場次的論壇。
主持人
段曉林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教授
Dr. Hsiao-Lin Tuan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s of Science Education NCUE
佘曉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教育所
終身講座教授
University Chair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YCU
靳知勤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特聘教授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NTCU
劉湘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優聘教授兼任所長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Direct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TNU
李松濤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教授
科學教育學會理事長
Dr. Sung-Tao LE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NTCU
ASET Chai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