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101大樓
59票"勝出"
萬里長城簡介
萬里長城東起河北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約6000多公里,素有「地扼襟喉趨溯漠,天留鎖鑰枕雄關」之譽,建於戰國時期,歷經秦、漢、明等朝代的擴建,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也是中國史上重要雄偉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之一;萬里長城是全球少見的巨型結構,除了在軍事上有重要的功能以外,更是中國氣候、地域、農物的天然分界點,在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壯觀的建築與寬闊的景象成為北京旅遊的熱門觀光景點。
萬里長城的建築特色
萬里長城的構建以「因地制宜」為基本法則,運用地理天險來防禦敵方,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又利於防守;萬里長城主要由關隘、城牆和樓台、烽燧所組成,「關隘」是邊界上的要塞隘口、「城牆」與「樓台」具有進出關口、觀察指揮和防禦敵方的功能、「烽燧」即烽火台作為傳遞情報之用,另外還有城障、僵落和虎落等防禦設施,讓萬里長城的防禦功能達到最大功效。萬里長城的修築從春秋戰國到明末歷代修建的技術及方式有不相同,在北魏時代是磚石結構的長城,而明代則是磚砌、石砌及磚石混砌,所以各段長城皆擁有不同獨特風格的面貌,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光,體驗北京長城的塞內外風光。
資料來源:TravelKing旅遊王
白宮是美國總統府,坐落在華盛頓市中心的賓夕法尼亞大街,與高聳的華盛頓紀念碑相望,因其外牆為白色砂岩石,故而得名。白宮的基址是美國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選定的,設計者是著名的美籍愛爾蘭人建築師詹姆斯霍本。但當時並不稱白宮,白宮是1902年羅斯福總統正式命名的。
資料來源:Trip.com
新天鵝堡的外部依照德國中世紀城堡風格建造,它的建築風格被分類為「羅曼式復興」。羅曼式建築始於六至八世紀,它的最大特徵在於半圓形的拱券、拱形的穹頂、厚重的石牆、堅固且相對巨大的柱子、多邊型的巨大塔樓、以及裝飾、雕塑仔細的連拱飾。而它的復興版本──羅曼式復興風格則始於十九世紀。
在十八至十九世紀,一陣復興風潮開始慢慢在歐洲燃起。建築師們開始懷念起以往的建築風格,並將之混合並復興。復興建築的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比原型的建築風格略為簡化。羅曼式建築同時具有西羅馬和拜占庭建築的特色,並因其結實的質量、厚重的牆體、半圓形的拱券、堅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頂、巨大的塔樓以及富於裝飾的連拱飾而知名,顯得雄渾而莊重。每座建築有明確、清晰的形式,並且常常採用規則對稱的平面。而羅曼式復興風格則是羅曼式建築的簡潔版,最主要的分別為更簡潔的拱頂和窗框。
資料來源:撰樂 Die Musikzeitung
泰姬瑪哈陵佔地甚廣,由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陵墓主體以及兩座清真寺所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圓柱形高塔一座,特別的地方是每座塔均向外傾斜12度,若遇上地震只會向四方倒下,而不會影響主殿。無論在任何角度望去,純白色的泰姬陵均壯麗無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兩座泰姬陵互相輝映,難怪被譽為世界7大奇觀之一。
資料來源:雄獅旅遊
聖家堂(Templo da la Sagrada Familia)簡介
聖家堂(Templo da la Sagrada Familia)位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隆納市中心,也可譯為「聖家族教堂」及「神聖家族大教堂」,是巴塞隆納最重要且最知名的地標,也是西班牙著名建築大師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i)的代表作;聖家堂整體以大自然的山脈、洞穴及花草動物為靈感,在建築設計上是以錐形、雙曲線、拋物線及螺旋等各種變化來取代以往的直線與平面,獨特華麗的設計使聖家堂成為巴塞隆納的驕傲;聖家堂於1882年以新哥德式風格在巴塞隆納市內開始興建,1883年由高第接手開啟這項長達100多年的曠世巨作,至今仍尚未完工,聖家堂悠久且壯觀的歷史建築是來到西班牙巴塞隆納旅遊的主要旅遊景點,在巴塞隆納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聖家堂(Templo da la Sagrada Familia)整體建築是以聖經故事中的各個景象來建置,教堂上共計18個高塔,分別為中央代表耶穌的170公尺高塔、環繞在四周代表4位福音傳道者的130公尺高塔、北面代表聖母瑪利亞的140公尺高塔及各立面代表十二門徒的12座塔。 聖家堂的東、西、南面以耶穌的誕生與死亡為題而設計,分別為「誕生立面」(Facana del Naixement)、「復活立面」(Facana de la Passio)及「榮耀立面」(Facana de la Gloria):聖家堂「誕生立面」於1912年建成,是描述耶穌降生的景況,在這裡沒有太多繁複的裝飾,更擴大了祭壇的視野,是高第最先建造的一部分;聖家堂「復活立面」於1990年完成,是描寫耶穌與十二門徒最後的晚餐及耶穌為世人受難的故事,高第死後當時由建築師「史巴奇斯」接手建造,使聖家堂的「誕生立面」與「復活立面」在建築風格上造成極大的差距;聖家堂「榮耀立面」所要呈現的是見證神的榮耀,這部份將於21世紀即將完工,是眾多前來西班牙巴塞隆納旅遊的民眾滿心期待的一項重大工程。
資料來源:旅遊王
艾菲爾鐵塔
艾菲爾鐵塔位於法國法蘭西島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占地1公頃、總高約320公尺,是當時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建於1887年,是為了迎接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而建,並以設計艾菲爾鐵塔的建築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名字而命名;艾菲爾鐵塔獨特新穎與高聳壯觀的設計,不僅是世界建築史上的著作,也帶給法國巴黎不少貢獻,吸引眾多歐洲旅遊的遊客前往一探究竟,艾菲爾鐵塔更是象徵巴黎的標誌建築、代表法國的符號,成為法國巴黎的著名旅遊景點。
艾菲爾鐵塔-建築介紹
艾菲爾鐵塔高320公尺、重9000噸,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由12000個金屬部件、7000噸、150萬個鉚釘及4條鋼筋水泥灌成的堅固塔墩所組成,艾菲爾鐵塔是採防範強風吹襲的對稱鋼筋設計,並兼具美感與實用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宏偉建築。
艾菲爾鐵塔設有上、中、下三個瞭望台,因此被法國人稱為「首都的瞭望台」,艾菲爾鐵塔內提供樓梯與電梯兩者登高方式供遊客使用,艾菲爾鐵塔最下層的瞭望台離地面57公尺,是觀賞近景的理想地點,這裡面積最大又寬敞,且設有會議廳、電影廳、餐廳及商店等設施,讓遊客可在艾菲爾鐵塔內悠閒的欣賞巴黎風景;艾菲爾鐵塔中層的瞭望台離地面115公尺,在這可清楚看到遠方的凱旋門與羅浮宮等巴黎景觀,是欣賞巴黎最佳景色的優良地點;艾菲爾鐵塔最高層的瞭望台離地面274公尺,在此可遠望整個巴黎市中心,是眾多遊客一覽巴黎迷人風貌的好去處。
資料來源:旅遊王
羅浮宮
羅浮宮位於法國法蘭西島的首都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始建於西元1793年原本是法國的皇宮,今日已成為羅浮宮博物館,收藏著大約40萬件的藝術作品,涵蓋古埃及、希臘、古東方、美術工藝、繪畫和雕塑等等門類,是法國王室和共和政府歷經數千數百年的努力才造就如此規模,成為法國文化的旗鑑、歐洲規模最大的宮殿群、全球博物館的精神地指標;羅浮宮最著名的莫過於玻璃金字塔,是1989年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的羅浮宮擴建工程,是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在羅浮宮的入口處便可看到這個精神地標。
羅浮宮-建築歷史
羅浮宮建築群並非在同時間完成,初建於12世紀末期由腓力二世主導,起初做來防禦外辱的城堡,用來存放皇家的財產、珠寶和武器,14世紀查理五世搬遷至此,成為第一位居住於此的法國國王,此後至1546年的弗朗索瓦一世才又返回羅浮宮住,便下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依照文藝復興風格改建,在往後4 年修建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ée),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過世後其母卡特琳•德•美第奇則致力於修建杜伊勒里宮和杜伊勒里花園;之後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則修建連接羅浮宮與杜伊勒里宮的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在西元1624年命令建築師將羅浮宮的東立面依照法國古典主義風格改建,1682年將法國王宮移往凡爾賽宮再度終止羅浮宮的擴建工程,路易十四並將雕塑學院、法蘭西學院、繪畫、紋章院和科學院移入羅浮宮內,並邀請伊些學者和藝術加入住。 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雖提出拆除羅浮宮的計劃,但因為資金龐大無法負荷,羅浮宮因此保留下來,法國大革命時羅浮宮成為開放的博物館。拿破崙上位後對羅浮宮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在面向里沃利林蔭路建造北翼建築、和卡魯索凱旋門成為杜伊勒里宮的正門,拿破崙三世修建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後便已完成羅浮宮建築群;但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杜伊勒里宮和羅浮宮面臨祝融肆虐,杜伊勒里宮完全焚毀和羅浮宮僅毀損花廊和馬爾贊長廊部分建築,而後來的第三共和國時期便將杜伊勒里宮廢墟拆除大致完成今日羅浮宮格局。
資料來源:旅遊王
凱旋門
卡塞爾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位於法國法蘭西島巴黎市,建於西元1806年至1806年落成完工,由皮埃爾•弗朗索瓦•封丹那和沙爾勒•拜爾西耶設計打造,卡塞爾凱旋門代表1805年拿破侖•波拿巴的一系列戰爭勝利,是相當重要的歷史遺跡,和位於戴高樂廣場的巴黎凱旋門(雄獅凱旋門)成為法國巴黎著名的兩座凱旋門建築,都是來到法國巴黎旅遊不可不看的旅遊景點。
凱旋門-建築介紹
卡塞爾凱旋門整體建築風格如同羅馬塞蒂米奧•塞韋羅凱旋門,卡塞爾凱旋門上的紀念性建築結構和門上的雕塑飾物都與羅馬塞蒂米奧•塞韋羅凱旋門風格相同,卡塞爾凱旋門以8根玫瑰色大理石當作支柱,圓柱之間共有三個圓拱門,拱門上擁有述說拿破崙戰績的淺浮雕,是卡塞爾凱旋門另一特色;卡塞爾凱旋門的頂端特色也不可錯過,有以4匹鍍金、來自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奔馬,但原本的奔馬已在1815年歸還義大利,目前民眾來到卡塞爾凱旋門所看到的奔馬是複製品,還有一輛馬車和一座和平女神像,為卡塞爾凱旋門增添更多藝術的成分。
資料來源:旅遊王
隨著1960年代人類建築技術大幅的進步,在多倫多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但隨著這些大樓的完工,卻出現市區電波時常受到阻擋而無法正常傳送地問題。於是當時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CN Railway)決定了一個超極端的解決辦法,就是在多倫多市中心蓋了一座高度凌駕所有高樓大廈的超高電波塔。
在1537名工人經過三年每日徹夜的修築,終於在1976年時順利完工,並在當時成為了全世界高度最高的建築物。這個紀錄,一直到2007年,隨著阿聯酋杜拜的哈里發塔興建高度達到553.4公尺後,才終於被超越。而2010年後,中國廣州塔與東京晴空塔陸續的完工,CN Tower才退居目前世界第三高塔的位置。
資料來源:Just Go!出發去旅行
比薩斜塔位於義大利中部比薩古城內的教堂廣場上,是一組古羅馬建築群中的鐘樓,它其實是比薩主教堂﹝Duomo﹞的一部份,整座教堂建築分為主教堂、洗禮堂與鐘樓三大部份。主教堂採用了拉丁十字架式,有些設計高雅別致的柱子作裝飾;教堂的正面是洗禮堂,緊接著教堂而興建;在後方有一羅馬式的建築,其圓頂部份是在百多年後才興建的,採用歌德式的設計,像是一個圓球上的圓錐體,十分獨特。
據說,大約在第十世紀,比薩王國打了一次勝仗,掠獲了大批財寶。為了炫耀功績,大公決定建築一座大教堂,在教堂旁邊修一個鐘塔。鐘塔建到三層時就發現向南傾斜,被迫停工。94 年之後,比薩人建塔之心不死,找來著名工程師皮薩諾反復測量,證實此塔雖斜,但無倒塌之虞;便又繼續修建並把每層南面的柱子略微加高一點。比薩斜塔離大教堂 20 多米,本是大教堂的鐘樓,外觀呈圓柱形,是由白色大理石砌成。
根據塔基上的碑文記載,它從 1174 年始建,1350 年竣工,經歷了 176 年。但由於塔身過重,地質鬆軟,因此塔身仍以每年 1.25 毫米的速度向南傾斜。到 1999 年 1 月,塔頂比中軸線偏斜已達4.8 米。比薩斜塔高 54.5 米,直徑 16 米,重約 1.4 萬噸。斜塔共有八層,除底層和頂層有所不同外,其餘六層結構完全一樣。斜塔底層有 15 根圓柱,中間六層各有 31 根圓柱,頂層 12 根。沿石柱有寬 4 米的環行走道。斜塔每層都有拱門,總共有 213 個,斜塔底層牆壁上刻有浮雕,頂層有鐘亭。塔內有螺旋臺階 294 級,供遊人登塔,遠眺全城風光。
比薩斜塔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由於塔身壓力過重和地質鬆軟,南面的地基比北面約低2 米。在施工期間塔身既出現輕微傾斜,隨著工程的進度,傾斜度不斷增加。到塔身建到第三層時,可明顯看出傾斜,曾一度停工。一百多年以後,經工程師托馬索·皮薩諾精心測量和計算,證明比薩斜塔雖傾斜,但不會倒塌,使工程繼續按原設計繼續施工,直到竣工。
資料來源:視覺素養學習網
臺北101
TAIPEI 101座落於台北最菁華地段,是國內建築界有史以來最大的工程專案。該專案主要由國內十四家企業共同組成的台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外專業團隊聯手規劃,並由國際級建築大師李祖原精心設計,超越單一量體的設計觀,以吉祥數字「八」(「發」的諧音),作為設計單元。每八層樓為一個結構單元,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整體。在外觀上形成有節奏的律動美感,開創國際摩天大樓新風格。
TAIPEI 101多節式外觀,以高科技巨型結構(Mega Structure)確保防災防風的顯著效益。每八層形成一組自主構成的空間,自然化解高層建築引起之氣流對地面造成的風場效應,透過建築設計綠化植栽區的區隔,確保行人的安全與舒適性。大樓造型宛若勁竹節節高昇、柔韌有餘,象徵生生不息的傳統建築意涵。內斜七度的建築面,層層往上遞增;無反射光害的高度透明省能隔熱帷幕玻璃,讓人們在台灣的最高建築內,觀天看地。高科技材質及創意照明,以透明、清晰、營造視覺穿透效果,與自然及週遭環境大尺度的融合。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